芬蘭對于我來說是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國度。兒時就向往那裡的皚皚白雪,莽莽森林及奇特的極晝極夜現象,夢想着什麼時候能到那裡遊玩?2016年7月,夢想成真了!
芬蘭的國土幾乎都在北緯60度以上,面積33.81萬平方公裡,人口530餘萬,是世界上最北的國家之一。大約有1/3的國土在北極圈(北緯66.5度)内。以芬蘭族為主,信奉基督教路德宗。
我是經俄芬邊境從陸路乘車進入芬蘭的,公路兩旁是連綿不斷的郁郁蔥蔥的廣茂森林,到城鎮附近則是一片一片剪得平平整整的綠油油的草地,鮮有莊稼,也鮮有裸露的土地。天空湛藍透明纖塵不染,空氣清新,沁人心肺,湖光山色,樹木蔥茏,綠草茵茵,悅人耳目。果如導遊所言這是個洗眼睛的國度。我就納了悶了,這個國家不是森林就是草地要麼就是湖泊,他們吃什麼呢?打獵?釣魚?芬蘭的森林覆蓋率是79%,湖泊衆多,稱為千湖之國,豈止是千湖,實際共有87000多個大小湖泊,是歐洲最大的湖區。木材資源豐富,總的森林面積接近6500萬英畝(1英畝=6.07市畝),其中約有5000萬英畝生産工業上或商業上有價值的木材。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不顧未來需要的濫肆采伐已降至最低限度,森林的利用已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之上。原來他們是在吃這森林!
入境後看到的芬蘭
在前往赫爾辛基的路上,導遊帶我們參觀了古鎮波爾沃。這座古鎮建于13世紀,沿波爾沃河而建,故名。小鎮的古建築都在河對面的山坡上,沿着波爾沃河依山而上,建有各式各樣的小木屋,用油漆染成紅的、白的、黃的、藍的,耀眼而好看,路則是用石頭鋪成,寬處不寬,窄處倒是很窄,彎彎曲曲,高高低低,别有情趣!
波爾沃河
波爾沃古鎮
在山上較大的一塊平地上,有一個教堂,那種鄉村教堂,簡樸而不失莊重,因與小鎮同時誕生而古韻猶存。在歐洲旅遊,離不開教堂,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教堂,或富麗堂皇,或恢弘大氣,或小巧别緻,或因陋就簡,或尖頂,或圓頂,處處可見教堂,常常可見信徒。人們的靈魂有了寄托,也有了安放之處,就平靜、自信、安詳、不浮躁。從山上下來,沿河有一片碧綠的草地,間或有樹,我坐在綠油油的草地上,觀賞着靜靜的河水,浏覽着眼前過往的遊人和遠處在陽光下更具魅力的古建築,感受着大自然之美,飽覽着古鎮的水光山色,盡情用自己所有的思緒去編織能想到的一切浪漫,耳邊仿佛徘徊着西貝柳斯的《芬蘭頌》。
波爾沃古鎮的教堂
另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就是芬蘭堡了!
芬蘭堡位于赫爾辛基外海,是瑞典統治芬蘭時為防止俄國人從海上進攻芬蘭,在原有礁石的基礎上,人工打造出一系列小島,并在其上建成形狀不規則的要塞堡壘群,完成于18世紀中葉,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海防軍事要塞之一。島上的炮台、城牆、工事、軍營基本保存完整,還建有教堂、城門。要塞工程浩大,雄偉壯麗。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産名錄。
芬蘭堡
帶我們的當地導遊是上世紀80年代移居芬蘭的上海人,她給我說,在芬蘭讨生活不易,别的不說,單單就語言來說,官方語是芬蘭語和瑞典語,英語在政府機構和民間運用也相當普遍,要在芬蘭生活首先必須能熟練運用這三種語言。目前在芬蘭的華人大約5000多人,大多集中在赫爾辛基、圖爾庫、坦佩雷等南部大城市。說着領我們坐船過海登上要塞,雜草叢生的小道,殘垣斷壁的城牆仿佛在向我們訴說着芬蘭的曆史。芬蘭這塊土地上早就有人類居住,但一直沒有成為一個國家。到1300年左右,芬蘭的大部分有人定居的地方已經成為瑞典的一部分。芬蘭是瑞典王國的外圍邊緣地區之一,芬蘭在瑞典議會中有代表參加,沒有人剝奪他們的自由和财産。在七個世紀中,瑞典人與芬蘭人和平相處,沒有戰争,這是歐洲曆史上少有的現象。芬蘭人是名副其實的瑞典的臣民和公民。海上要塞沒能擋住俄羅斯人的擴張,瑞典人做夢也沒想到,1809年俄國人從陸路攻破赫爾辛基,趕走了瑞典人,芬蘭被割讓給俄國,成為俄國的一個公國。在沙俄統治初期,芬蘭總督雖由俄國人擔任,但由于曆任總督均不懂瑞典語,所以他們參與政務活動比較少,權力也不大。駐軍也隻有4萬左右,分駐各地,與當地居民很少接觸。也就相安無事。直到1863年,芬蘭語被規定為公國正式語言的一種,芬蘭人的民族意識才逐漸覺醒,之前瑞典語是官方語言,學校教學用語均為瑞典語。俄國統治後期,加速了芬蘭的俄羅斯化,俄語也成為政府的正式語言,中學的俄語課大大增加。更主要的是改革了兵役制度,将原來由芬蘭人獨立組成軍隊改為芬蘭服役士兵插入俄國軍隊,這就意味着芬蘭沒有了自己的軍隊。并且通過1899年2月15日發的“帝國文告”幾乎把芬蘭立法置于俄國政府的監督之下。芬蘭人不幹了,這還是個國家嗎?分明就是沙俄帝國直接管轄的一個從屬省。于是獨立鬥争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1917年芬蘭抓住沙俄内憂外患無心顧及芬蘭的良機終于擺脫俄國的統治而獨立。列甯主導的蘇維埃政權承認了芬蘭的獨立。列甯去世後,斯大林當政,對外擴張的野心開始膨脹,1939年11月,蘇聯入侵芬蘭,盡管芬蘭人進行了殊死的抵抗,使蘇聯人吃盡了苦頭,但畢竟不屬一個量級,很快就失敗了,1940年3月,蘇芬戰争結束,蘇聯慘勝,芬蘭則割讓出4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德國入侵蘇聯後,由于芬蘭支持德國,蘇芬又處于戰争狀态,1944年,德國敗局已定,芬蘭謀求脫離德國,在當年9月與蘇聯簽訂停戰協議和臨時和約,芬蘭割讓貝柴摩地區并賠款3億美元給蘇聯。所幸的是沒有像波羅的海沿岸三國淪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而保持了國家的獨立。早在一戰前,自行車、縫紉機在芬蘭就比較普遍了,文盲率也很低。二戰後,芬蘭人民選擇了一條适合自己國情的、有别于現代資本主義,不同于當代社會主義的高稅收、高福利的發展道路,推進了工業化,促進了社會和諧,保護了自然環境,成為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
最後一站是圖爾庫,是芬蘭最古老的城市,這裡曾是芬蘭的首都,位于國境西南端海岸,奧拉約基河河口,波的尼亞灣畔,始建于1229年,曾是波羅的海重要的貿易樞紐。1811年時,這裡僅有1萬多居民,是芬蘭當時最大的城市,現在是芬蘭第二大港口,24萬人。在這裡遊覽了兩個地方,一是建于1280年的圖爾庫城堡,古老而雄宏,它是北歐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城堡之一;一是圖爾庫大教堂,始建于1229年,曆經擴建,成為芬蘭中世紀最大的教堂。距大教堂不遠的河邊,圖爾庫市民坐在草地上,有談情說愛的,有靜思的,也有帶孩子玩的,甯靜、和諧!芬蘭人非常珍惜短暫的夏天的陽光,多出去度假、遊玩、曬太陽,冬天漫漫長夜則努力工作,創造财富,盡管勞動所得的50%——60%都納了稅,但他們還是覺得值,毫無怨言。
圖爾庫悠閑的市民
我僅走了芬蘭最南端的兩個城市,極晝也沒感受到就匆匆離開了,可謂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當晚在圖爾庫碼頭乘船橫渡波羅的海前往瑞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