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張奚若轶事

張奚若轶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6 14:59:05

張奚若轶事(學問要往大處着眼)1

張奚若(1889-1973),字熙若,自号耘,陝西大荔縣朝邑鎮人。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19年獲政治學碩士學位。回國曾任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大教授暨聯大、清華政治學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奚若曆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委、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等職務;在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他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提議者。

1947年,《清華周刊》請張奚若為36周年校慶題詞,他揮筆寫就:“學問要往大處着眼,不然就是精深也是雕蟲小技。”

張奚若是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碩士,1925年回國後,曾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政治系主任。雖然在他的一生中,專職做大學教授的時間并不太長,但他的教學獲得了學生和同事的極高評價。

張奚若轶事(學問要往大處着眼)2

張奚若(中)與徐志摩(右)、金嶽霖(左)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影

身為政治學系主任,每逢學期開始,他都親自指導學生選課,并在每個學生選完課的表格上簽上自己的名字。上課時,他頭戴禮帽,架一副寬黑邊眼鏡,手持拐杖,給人的印象是嚴肅樂觀、和藹可親、平易近人。

張奚若很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他在多次場合中引導青年人:“思想的方向和技能的應用,都要朝着一個中心目标,那就是:人民的福利”他還說:“舉凡一切政治上、經濟上的重要設施,必須以人民為出發點,而且以人民為歸宿。我們今日若談社會問題,必須以全體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重要、最基本、最後的目标。”

張奚若轶事(學問要往大處着眼)3

20世紀40年代末,張奚若在清華園新林院62号書房

1932年6月,張奚若在清華大學畢業典禮會上代表教授會向學生緻辭,提出三點意見:“奮鬥、續學、耐勞”;尤其是關于“耐勞”,“這一點是特别對本校同學說的。我們常聽到校外人對清華的批評,都說清華的同學,成績的确比别的學校好些,但是缺點在不能吃苦,不肯吃苦”。所以,“我希望諸位出校之後,抱定為社會服務的宗旨,把個人的享受看輕些”。

除去言辭上的引導外,張奚若本人的學術研究、社會活動也成為鼓勵青年人“往大處着眼”、關心社會問題的典範。《張奚若文集》中所收集的發表于1927年~1946年的文章,很大一部分屬于時評和政論,集中表達了他關心國運、鞭撻腐朽的強烈心情和不畏強權、不顧一身安危的非凡勇氣。由于性格剛直、經常對社會問題發聲,張奚若被好友徐志摩稱為“有名的炮手”。

張奚若轶事(學問要往大處着眼)4

表面上看,張奚若有棱有角,其實生活中的他有趣而可親。那個時代的諸多名士,胡适、趙元任、徐志摩、金嶽霖、梁思成,都與張奚若過從甚密,他們一起留學美歐,留下一段段佳話。圖中左起:施嘉炀、錢端升、金嶽霖、周培源、薩本棟、張奚若

在清華任職期間,張奚若吸引、鼓舞了一大批青年學生。2001年6月,時任總理朱镕基在辭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的告别會上,回憶當年在清華求學時的情形:“我們也很喜歡去張奚若先生家裡,坐在地上,聽張先生縱論天下,大罵國民黨。我後來做班長、學生會主席,讀了很多很多書,我的共産主義信仰就是在那時候建立的。”

陳岱孫評價張奚若是“合志士與學者于一身的人物”。如今,這位鼓勵學生“做學問要往大處着眼”的志士、學者早已遠去,但他留給了後人無盡的懷念與追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