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 jiù ]
象形字,像一個舂米的器具,中間有四點,是挖掘時留下的齒痕。本義是中間向下凹陷舂米用的器具。
說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臼部》臼:舂也。古者掘地爲臼,其後穿木(鑿)石。象形。中,米也”
文 獻 選 讀
《周易·繫辭傳下》: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
臼杵之利,萬民以濟。
古時候的先民,
斬斷樹枝做成舂米用的木杵,
在地上挖一個坑為“臼”。
杵、臼,使得萬民
都能夠用它來去除
禾谷表層粗糙的谷殼,
這才有了“米”可以吃。
成 語 典 故
杵臼之交
杵臼指舂米的木杵和石臼。
南朝·宋·範晔《後漢書·吳祐傳》:
公沙穆來遊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傭,為祐賃舂。祐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閒。
南海太守之子吳祐,一日與他家舂米的雇工公沙穆交談,大驚其為飽學之士,隻是因家貧沒錢進太學讀書,兩人遂在杵臼旁結交為朋友。後比喻兩友相交,不計貧富與貴賤。
以“臼”為偏旁的字
從「臼」的會意字:臽(陷)、舀(取)、舂(搗去谷物的皮殼)、臿(舂去麥皮)、申(神)、㬰(須臾)、舃(木底鞋)、以「臼」作意符的形聲字有:舊[舊]、舅(母之兄弟)
辯 異[jú]與“臼”的字形相似而不同。底下的一筆,臼是連續的,是斷開的。的本義是兩手捧着。字後來被“匊”替代,匊又被“掬”替代。
以「」作偏旁的字從「」的會意字有:舁(共舉)、要(腰的本字)、䢅(早晨)、爨(炊爨)、盥(洗手)、夏(中原人)從「舁」衍生出來的會意字有:與[與](賜予)、興[興](起)、輿[輿](車廂)、舉[舉](兩手托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