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而有信

論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而有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2 06:20:20

論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而有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

一、引子

前面兩篇,夫子說:明白了人世間很多的規律,就非常想講給大家夥兒聽聽。你們能在百忙之中來聽我這個老頭唠叨,我是由衷的高興啊。

接下來,夫子說:“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又該如何理解呢?基于前兩句的理解,這句就很好理解了,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萬事開頭難,好像唱歌一樣,開頭的起調很關鍵。就是那些戲劇演出時的,笙弦鑼鼓的伴奏,關鍵都在之前的調弦定調上,弄得好歌舞升平,弄不好就會洋腔怪調一塌糊塗。

二、一般解釋

學校課堂或是個人理解,通常為:别人不知道也不生氣,就是真正的君子。

如此解釋,就是不求甚解的糊弄人。如果君子這樣好當的話,世間的君子就太多了。傻子說的話,我們聽不懂,傻子就不會因為我們的不懂而生氣,傻子就該是君子了。烏鴉叫喚,我們也是不懂,烏鴉決定不會生我們的氣;貓叫豬哼,我們也不能明白它們的意思,它們根本也就不甩我們,更不必說生氣了。如此,禽畜都能作為君子了。可見,通常的解釋是多麼的粗鄙。

别人不知道,不知道什麼?是不知道夫子這個人,還是不能懂得夫子的為人,或是夫子所說話的意思?也是沒有解釋清楚,這種解釋又有什麼作用。純粹就是對學者的糊弄而已。

三、理解深意

說是夫子說的話有很深的含義,其實夫子說話意思并不深奧,也很直白,隻是我們要麼瞎猜亂想了,要麼就是想當然的一說,就是個吃瓜不知味的現象。

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有三個問題得弄清楚:

1、“人不知”是什麼意思?

人不知,就是人不知道。這個人指的是來求學的學生,也就是信得過夫子的有緣之人,并不是沒聽說過他的人,那些人與他沒有教學的關系。就像學校的老師,學生就是他的人,是他的教育對象,除了學生之外,如果還以老師自居也就是越位了,失去了素位,就非奸即盜,會非瘋即颠,何來君子之風采。

不知道什麼?并不是很高深的不懂老師,也不是老師教的内容他不知道,肯定是不知道,知道了他也就不會來學了。而是,這學生缺乏智慧,無論老師怎麼教他就是學不會。在學校裡這樣不開竅的學生也是不乏多見的,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朽木不可雕也。其實,他們并不是朽木,每個人來到世間,就好像開始了一場遊戲一樣,一出生就會被生命在心靈上蒙上一層黑布,差不多會蒙到7歲左右,能摘掉那層黑布的人就是啟蒙者。小學老師和父母就是這一階段的關鍵啟蒙者,很可歎有的啟蒙者并沒有去解開那層黑布,而還再加黑布,就悲慘了。

就有人一生都會處于黑暗當中,抑郁、悲觀、痛苦、煩躁。啟蒙完了,習慣了黑暗,就會不願意離開,或是不适應清明。

2、“愠”是怎麼回事?

“愠”字,心緊緊靠在盛着如太陽一樣火熱的容器邊,自然就會躁熱,發火。所以愠就是煩躁,就是對學生的不耐心,講一遍不會,講兩遍不會,三遍四遍再不會,耐心總會有個限度,老師就會急,甚至會罵人。夫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可不是隻說說而已的。他老人家就是這樣做的,他講給學生大道規律,學生就是學不會,就是弄不明白,他老人家決定不嫌學生笨,而是非常有耐心的循循善誘,不急不躁,就是今天教育界倡導的善待後進生。

夫子也是做了個榜樣,是給今天的老師,也是給今天的家長。耐心,是做家長和老師的唯一高招,其他都是耐心的诠釋和注解。教育是慢的藝術,靜待花開優于拔苗助長。有的孩子生來就不屬于花,他們或是果樹,或是棟梁,還也許就是綠草,萬物都不相同,才有了世界的五彩缤紛的可愛。

3、在夫子看來,怎樣才算“君子”呢?

何為君子?對“君子”一詞的具體說明,始于孔子。孔子對于君子的論述,不僅限于“君子”一詞,“士”“仁者”“賢者”“大人”“成人”“聖人”等,都與“君子”相關。如果将這些論述都包括進來,《論語》一書,所論最多的,無疑是關于君子的論述。譬如: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人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無所争,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争也君子。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太多了,說不完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所以有正人君子一說。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在孔子看來,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

《論語》中君子、小人對舉者甚多。孔子将君子、小人對舉,是為了通過對照,彰顯君子的品質。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社會秩序處于混亂狀态。面對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家各派都在尋求醫治社會弊病的良方。道家以無為而治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愛非攻為平亂之術。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則認為,要維護社會秩序,必須恢複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禮儀規範,亦即“複禮”。如何“複禮”?孔子感到,單純采取強制性的手段,已經不能奏效。因為當時諸侯割據,周天子的威儀已經喪失。于是孔子創造性地以“仁”釋“禮”,認為“禮”本是根源于人的仁愛之心,不過是人的仁愛之心的外在表現。“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沒有“仁”,當然不會有什麼“禮”,要複興“禮”,當從“仁”字入手。如果說,“禮”是孔子思想的出發點,那麼,“仁”則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論是要靠君子論來實現的,仁論必然要指向君子論。

孔子曾言:

君子有九思: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德思義。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禮記·缁衣》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則慮其所終,行則稽其所敝.則民慎于言而謹于行”。所以一個君子說話必定有其道理,他們會要求自己謹言慎行,凡事講求合乎禮儀,不随便,每當有所行動,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謂不妄動,動必有道.。君子如蘭。

第二,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謠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禮勿言,守口如瓶,不說空話,不講不實在的話.但在該說的時候也必定會說,因為應說而不說,有失于人;不應說而說,則是失言.要做個君子,必須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義的話,慈悲的話,正義的話.所以君子不徒用語言,說話必定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古有名訓:「君子愛财,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君子相當愛惜自己的名譽,對于欲望有所節制,不會貪取妄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會以苟且心态妄想獲利,更不會落井下石,謀求私人利益,豪取強奪.一個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為了正義,必定是為民求利,代衆生而求。

第四,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個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會随便,凡事他都會經過再三的考慮:這個行為會傷害到他人嗎?這件事情會對别人不利嗎?想清楚了,他才會有所行動。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聰明學生和愚笨學生,優秀生于後進生都是比出來的。君子不比,所以才會耐心的照顧到求學不知的人。

所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就是說:給學生講大道規律,有的學生是怎麼教都是聽不懂學不會,夫子一定會不厭其煩耐心十足的不放棄對他們的教導,如此這樣去做一個正人君子。

君子不是說出來的,而是需要實實在在做出來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