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詩友問,餘秀華最适合在什麼樣的時代生存。我覺得餘秀華的一首小詩能給出這個答案。
這首小詩題為《這樣就很好》。這個題目聽起來十分的普通,卻也很能引人好奇地品讀一番。沒有所謂高、大、上的追求,聽起來很随意很知足的樣子,但詩人究竟追求的是怎樣的一種條件和境界呢?這就需要我們體會一下餘秀華這首詩的意味了。
《這樣就很好》
餘秀華 / 詩
春天消逝了
樹枝上還有濃稠的鳥鳴
這樣就很好
聽不見鳥鳴
卻有一個露水豐盈的早晨
這樣就不壞
這個早晨不是故鄉的
是在路上
這樣也很好
我不知道你在哪裡
但知道你在世上
我就很安心
我不知道你在和誰說話
但是知道你用的口音
仿佛我聽見
人間有許多悲傷
我承擔的不是全部
這樣就很好
這是一首三行一節,共有6節的小詩,詩句比較簡短, 也很容易讓人懂。
詩的第一節從春天的過去寫起,一反傳統傷春惜春之心态。春天的消逝給人帶來的并非一無所有,至少有濃稠的綠蔭,和綠蔭裡那歡唱的鳥鳴。這些勃勃生機的存在,給人們帶來的有歡悅有希翼。你說這難道不好麼?
盡管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可這塵世間是四季輪轉的,有去有留,有所失有所得。想通就很好。是的,春天走了,接下來的日子裡鳥兒們還要以各種鳴叫聲和翅膀的撲愣聲來在晨曉與黃昏裡鬧騰着,以此讓人們也受到它們的感染而不墜入死寂,令人心融入自然而忘機。
從以往讀過的作品裡我們會發現女詩人很喜歡大自然的鳥鳴,而在這首詩裡,她更以“濃稠”來形容鳥鳴。濃稠是物體的—種狀态和質感,是可感觸、可看見的,在這裡詩人卻用來表達她的聽覺。這分明是在以通感手法來表達她心中的愉悅與知足。
接下來詩人在第二節裡寫道:“聽不見鳥鳴 / 卻有一個露水豐盈的早晨 / 這樣也不壞”。有一種期待用一句話表達就是“時刻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發生”。這是一方美好的情懷。詩人在退一步寫即使沒有鳥兒們的喧唱,哪怕遇見一個露水豐盈的晨曦,也是挺好的。
春秋兩季是最容易察覺到露水豐盈的時節。這是大自然饋贈。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當下社會裡,有誰還會望着樹枝上或草葉上那一串串的透明珍珠而感覺到當下充滿了希望呢?一邊折射着陽光,一邊任由微風無意地催促着這些珠珠去滋潤大地上的那一棵棵生命。
露水豐盈的晨曦是一個勤奮的農人勞作的時刻,是一個旅行者匆匆行進時不小心被枝稍的露水滴進脖子裡被一陣寒涼敲醒意識的時刻,是一個鍛煉者被露水弄濕頭發時忽然感受到有一種清新氣息的時刻。女詩人在鄉村生活了三十幾年,後來因寫詩成名,走出鄉村,也行走過許多城市的街道,深知這樣的早晨之間的意趣。
尾句看似很随意地寫“這樣也不壞”,但這其中所蘊含的心境是一些人能體會,一些人則不能體會到的。這句和上一節的尾句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隻是換了三個字。作為詩歌反複詠歎的節奏,體現出詩人對這一節奏的靈活把握,從而在詩語上也顯得靈動、生動些。
第三節與第二節以“早晨”相銜接。人生就是在一個個曙光裡迎來每一天的美好和希望,不管是在故鄉的安逸生活中和在異鄉奔波的路上。古人有詞曰:“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種随遇而安的知性在餘秀華這首作品裡也得以體現。因此,我們從這看得出來她的與衆不同之處,決不隻是有趣的靈魂,更有随分、通透的智慧。
前三節詩以遞進手法寫詩人對随遇景象的平心喜歡。這也是佛教裡的一種随喜之心。讀罷這三節會讓我們在刹那間有一種頓悟,對身邊事物的心懷悲憫,自然會減持諸多煩惱。
在接下來的兩節裡詩人以樸素簡潔的語言細膩的地表達出對親友、知交的真絷思念之情。這兩節詩所表達的情景非常類似于一首經典歌曲《此情可待》(《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裡所詠唱的懷念與情思。隻是那首詞充滿了對愛與往事的執着,而餘秀華這首詩則充滿了對愛與當下的随緣随分。
有着随喜、随緣、随份的佛心,又有着對當下的惜福、惜緣、惜時的柔心,再有着對塵世的洞明之眼和不畏将來之脾性的加持,敢于抗掙的餘秀華就像她詩中一棵稗子草,總能在一個時代裡的存活下來。隻不過當下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成就了這位女詩人。
詩的最後一節是詩人在對前5節裡所表達的知性之美的逆向升華,也是全篇最令人震撼的句子:“人間有許多悲傷 / 我承擔的不是全部 / 這樣就很好”。
前5節裡所寫的都是詩人心中那些能令她為之歡欣的美好事物,而第6節則令人意想不到地陡然宕開一筆, 把女詩人與生俱來的磨難和不幸,以及這人間的一些黑暗時刻用“人間有很多悲傷”一筆概括,瞬間讓人的心沉重下來。第2行又是筆鋒突轉“我承擔的不是全部”,詩人仿佛也算聊以僥幸,但讀完後令人心酸,更讓人淚奔。
像這樣在一首簡短的小詩中所表達的情感一跌三拓,起伏不定,豐富多姿,這在古詩詞中是很難被表達出來的,充分彰顯當代新式詩歌魅力的同時,也展現出詩人餘秀華那高超的詩歌語言駕馭能力。
喜歡餘秀華這首小詩嗎?歡迎諸位詩友讨論交流。歡迎關注白馬侃詩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