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思想動力源泉

思想動力源泉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31 13:27:02

思想動力源泉?來源:學習時報思想來自何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隻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一切觀念都來自經驗,都是現實的反映”這告訴我們,思想不是自主發生的,不是無所憑依的;思想以現實為反映對象,從現實存在中獲取養料與内容支撐思想與現實的基本聯系在于:思想不能脫離現實,不能擺脫開“物質的糾纏”,這是思想的宿命;而現實是思想的基礎與源泉,是孕育思想的母體,這是現實的榮耀相對于思想,現實以其先在性和本源性,應當也必須受到思想的尊重與依從,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思想動力源泉?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思想動力源泉(思想的基礎與源泉)1

思想動力源泉

來源:學習時報

思想來自何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隻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一切觀念都來自經驗,都是現實的反映。”這告訴我們,思想不是自主發生的,不是無所憑依的;思想以現實為反映對象,從現實存在中獲取養料與内容支撐。思想與現實的基本聯系在于:思想不能脫離現實,不能擺脫開“物質的糾纏”,這是思想的宿命;而現實是思想的基礎與源泉,是孕育思想的母體,這是現實的榮耀。相對于思想,現實以其先在性和本源性,應當也必須受到思想的尊重與依從。

一提到“現實”,人們自然會想到那些外在于我們、可觸可及的物質實體。物質實體是“現實”的硬核,是一切存在的依托和根基。唯物主義正是以此建立起思想大廈,科學世界觀正是由此出發而揭示世界的本來面貌。

除了物質實體這一現實“硬核”之外,“現實”所指還更為寬闊和多樣。拓展和深化對“現實”的理解,我們還應在以下幾種意義上把握。

一是可觸可及的現象存在之背後的本質和規律。本質和規律是内在的東西,标示事物之間和事物内部的各種關系,是事物更為重要、更為根本的存在。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早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就把世界區分為現象的“現實世界”和本質的“理念世界”,把世界的本質(理念)視為哲學研究的對象。這一觀念影響到後來的許多思想家,如黑格爾就認為,現實不僅是實存,而且是本質,“現實是本質與實存或内與外所直接形成的統一”。

二是物質實體的存在形式與運動狀态,包括空間、時間、人的活動、人類社會的曆史發展進程等。馬克思從“現實的人”出發進展到社會實踐,由此揭示了曆史的奧妙和社會發展的本質。他強調,我們的前提,“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在這一類“現實”中,馬克思主義特别重視實踐活動,把實踐視為具有根本性和主導性、處于優先地位的客觀存在,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而馬克思主義與之分道揚镳的舊唯物主義,恰是不能把對象、現實“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

三是介于有形與無形之間、或雖無形卻可以感知的存在,如制度規範、風俗習俗、文化傳統、社會心理等,甚或包括語言。這類存在盡管大多是非實體性的,卻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馬克思說過:“思維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現的要素,即語言,具有感性的性質。”

四是精神現象與各種思維成果,像人們公認并客觀存續的學說與流派,由各類載體承繼的觀點與見解等。這是一些精神性存在,卻依然具備特定意義上的現實特征,用學者孫正聿的話說,它們不同于“意識外的存在”,是“意識界的存在”。正是因為存在、現實之涵義的廣闊性和包容性,恩格斯在講到哲學基本問題、唯物主義一元論時,特别強調世界是統一于物質,而不是統一于存在。

明了思想要尊從的“現實”,那如何尊從呢?所謂尊從,是說思想承認、尊重已有的存在,從順、依随客觀的事實。這是思想應有的姿态,是思想必須具有的立場;這也是唯物主義的正确要求,是思想能夠取得成效的必然選擇。一種認識、一種思想,如果不是以現實為先、以現實為本,那它自身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自身的正确性、科學性就無所憑依,也就不會有什麼作為和發揮什麼作用了。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就在于:思想的天職是認識事物、把握本質、揭示規律,在于思想以尊重事實為前提、以依從存在為基礎,達到對認識對象的能動反映、理念再造、超越創新,否則,我們何必去思維、去構建思想呢!對此,即便是不承認客觀存在之先在性和本源性的唯心主義者,其所談所論也不免要把外部世界納入核心内容、置于優先地位。正因如此,馬克思批評黑格爾把辯證法神秘化了,“在他那裡,辯證法是倒立着的。必須把它倒過來,以便發現神秘外殼中的合理内核。”

思想尊從現實,既是思維的現實境況,也是認識的原則要求。為此,我們需要明确這樣幾點。

其一,尊從,就不能虛妄。虛妄的東西,往往無視事實,漠視客觀的情勢。虛妄是背離真實的,甚至是無中生有、完全臆造,其危害在于迷惑誤導,使人誤入歧途。王充在《論衡》中說:“世信虛妄之書,以為載於竹帛上者,皆賢聖所傳,無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諷而讀之。”由此帶來的後果,則是,“睹真是之傳,與虛妄之書相違,則并謂短書,不可信用。”可見,虛妄之書贻害大矣,實為害人不淺。思想若遠離了現實基礎,沒有了事實根據,去讨論一些不着邊際、不可捉摸的問題,得出一些沒有實情實據、缺乏條件支撐的見解,它自身不僅毫無意義,而且還會産生不良影響,或因失之毫厘而謬以千裡。這時的思想,不是在探索真理并走近真理,恰是與真理漸行漸遠,難免會陷入謬誤的泥潭。不能虛妄,不可虛妄,是思想尊從現實的題中應有之義。

其二,尊從,并不是盲從。思想尊從現實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但不可由尊從走向盲從、走向完全服從或絕對服從。古代皇帝一言九鼎,即便錯了,衆臣亦俯首稱是,此種盲從自然會亂政誤國。不盲從,方有見地,方可創新。亞裡士多德師從柏拉圖,深受老師教誨,後來他對老師的“理念論”提出了質疑與批評,自成一代大家。亞裡士多德的一句至理名言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正如韓愈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盲從現實,不照葫蘆畫瓢,是有作為的思想家共同的感受和一樣的呼聲。如孔子要求:“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孟子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人要善于思考,以明辨是非,不從衆,不唯書。這些雖是對人而言,于思想卻同樣适宜。思想尊從現實而不能臣服現實,不能隻跟在現實身後亦步亦趨,若如東施效颦。那不僅是誤讀了現實,也使自己無所作為。

其三,尊從,而不失自主。不失自主,是說思想不能迷失自己,不能忘卻了自己的初心責任。思想應當持有尊從現實的姿态,卻不可将自己完全歸附到現實的懷抱中;思想必須堅守尊從現實的立場,卻不能将自己消融消解在現實的森林裡。思想是獨立的,務必保持維護好獨立性;思想是自由的,切不可自我束縛綁住手腳。思想與現實本就分屬兩個界域,具有清晰界限,不能混為一談。莊子所言:“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萬物各有本性,萬物也各有作用。尊從現實是一方面,自由獨立是另一方面,兩個方面在思想身上是辯證統一的。中華文化倡導的“和而不同”價值理念、經典名言“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所揭示的道理,同樣适于對思想與現實之辯證關系的把握。

在思想尊從現實問題上,既要講唯物主義,也要講辯證法。思想源自現實是唯物主義,思想與現實互為作用是辯證法,要把兩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既要講現實的本源性、先在性、基礎性,也要講思想的主體性、選擇性、能動性,使二者的本原派生關系在互為改造進程中實現動态統一。思想與現實,亦如花朵與土壤,一個鮮豔美麗,一個堅實厚重,二者相映生輝并相得益彰。(商志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