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唐朝的“悼亡詩”,很多人都會想到元稹的《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以滄海之水,巫山之雲,來比喻他和妻子無與倫比的感情,浪漫又深情。
然而即使他的悼亡詩寫得再好,也改變不了他花心濫情的本質。
他這一生負過很多女人,初戀崔雙文,發妻韋叢,紅顔知己薛濤、劉采春……
尤其是韋叢,嫁給他七年,本是出身名門的千金大小姐,卻跟着他吃盡了苦頭。
不僅為他生兒育女,操持家務,甚至連他狎妓喝花酒的錢,都是韋叢典當首飾而來,“顧我無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元稹的悼亡詩确實很出彩,但是隻要一想到他的花心,詩歌所傳達的情感就大打折扣了。
而除了元稹以外,唐朝還有一位詩人,在妻子病逝後,寫下很多悼亡詩。
他就是以“無題詩”聞名後世的李商隐。
其實李商隐一生也有過很多戀人,女道士宋華陽,洛陽富商之女楊柳,青梅竹馬的荷花,但為什麼後人卻不覺得他“花心”呢?
我覺得大概是因為他的每段感情都以悲劇收場,而造成這些悲劇的大多數是外力因素,而非他的負心薄情。
在他經曆的幾場愛戀裡,他也是一個受害者,所以才會寫下那麼多痛徹心扉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春心莫共花争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而他這一生最愛的應該是他的妻子王氏。
王氏出身名門,才貌雙全,秀外慧中,兩人婚後感情甚笃,可惜一場疾病奪去了王氏的性命。
王氏病逝後,李商隐悲痛欲絕,寫了很多首悼亡詩,其中最出名的是《悼傷後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
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
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
這首詩寫于公元851年,就在那年的夏秋之際,王氏突然病逝。
當時他還未從妻子離世的悲痛中走出,又收到了西川節度使柳仲郢的信函,邀請他到四川任職。
他安排好家裡的事後,便獨自一人上路了。
當時正是隆冬臘月,途中又遇上大雪,想起妻子,心中悲痛到了極緻,便寫下了這首詩。
“劍外從軍遠”,詩歌開門見山,點明了他此次的目的地——劍外,所要做的事——從軍。
“劍外”在唐朝就是指劍門以南的蜀中地區,相對京都長安而言,它位于劍門山外,故而有此稱呼。
而“遠”字,不僅是指路程的遙遠,環境的苦寒、旅途的艱辛,詩人内心的愁苦,都是由這一字引發而來。
“無家與寄衣”,往日裡出門,妻子都會為他打點行裝,到了地方,又時常給他寄信寄衣,可是如今妻子不在,又有誰為他寄衣呢?
第二句通過“寄衣”這一件小事,不僅突出了這一路的風霜凄苦,更暗含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之情。
“散關三尺雪”,這一句是環境描寫充分表現了天氣的陰冷惡劣,讓人不禁想到了崔塗的一句詩“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大雪紛飛,李商隐孤身一人,在旅途中奔波,這樣的情景想想就十分凄涼。
這一句其實算是全詩最精要之處,既點明了标題,照應了第一句的“遠”,和第二句的“寄衣”,又引出了最後一句“回夢舊鴛機”。
正因為積雪太深,以緻道路阻絕,詩人夜裡留宿在大散關的驿館裡。
那個夜裡,他做了一個夢,夢中的妻子就像平常一樣,坐在織布機前,為他趕制棉衣。
詩歌到此結束,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夢醒後,面對伊人已逝的事實,詩人該多麼悲痛。
全詩隻有20字,卻環環相扣,層層鋪墊,通過描寫旅途的艱辛,把詩人深沉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強調得異常鮮明突出。
一字一句,仿佛是從肺腑镂出,令人不忍卒讀。
後人評價這首詩“情深語婉,意味不盡,義山五絕中壓卷之作”,我深以為然。
不知你們認為李商隐這首悼亡詩寫得如何?是否比元稹的《離思》更深情?
-END-
作者:解憂詩詞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