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徐州樹葬的條件

徐州樹葬的條件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8 20:12:42

徐州樹葬的條件?舊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思想影響巨大,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觀念根深蒂固,民間形成了一些求子祈嗣的習俗,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徐州樹葬的條件?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徐州樹葬的條件(舊時黃淮平原徐州地區求子祈嗣的風俗)1

徐州樹葬的條件

舊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思想影響巨大,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觀念根深蒂固,民間形成了一些求子祈嗣的習俗。

在徐州周邊地區,如果年輕的婦女結婚二三年内還沒有懷孕,就要考慮求子祈嗣了。祈子風俗多種多樣。摘錄整理如下:

1.摸子:大年初一,待兒子五更時分出去拜年之際,老太太悄悄尾随到自家的大門外,在黑影裡摸塊石頭帶回來,藏在兒媳婦的床沿下,據說這樣可以代兒求子。

2.曬被子:大年初一,爆竹噼裡啪啦炸響時,不等太陽露紅,扯出棉被,口中念念有詞:“曬曬被面,生個蛋蛋(男);曬曬後裡,生個小女。”

3.押子,在有神廟的山林裡的柏樹枝上,放一塊石頭,因為“柏枝”的諧音為“百子”,以祈得懷孕生子。每逢廟會日,祈子者選擇一棵大柏樹,燒紙禮拜,把小石頭放到枝杈上,禮儀即告完成;後來者在先前的石頭上再放小石塊,如此疊加三層四層,聚石成塔,形成不小的寶塔狀押子塔。

類似押子的還有吃柏子和槐子,這也是在寺廟裡的古樹下進行的。每逢廟會或年節時,祈子者到古柏或古槐下進行禱告,摘采柏子或槐子食之,認為這樣即能懷孕有子。

4.舍飯求子:過去不孕的人,會認為是自家的陰德不夠,于是便在每年冬天施舍粥飯,以積陰德,求得天賜福子。舍飯一般在臘八進行,一定要虔誠,通常是平日做飯時,每天留下一點米、豆、荞、麥等,攢到臘八,做成臘八稀粥,施舍給上門乞讨或村裡貧困之人。

5.拴娃娃:又叫拴喜、拴孩、叩兒、抱孩子,是祈子最普遍采用的形式。許多娘娘廟,廟内的供桌上,擺放有數十個男性泥娃娃,或坐或爬,露着“小雞兒”。拴娃娃者在女性長輩的陪伴下,在廟裡交上喜錢,然後磕頭焚香,禱告祈求後,便可從泥娃娃中挑選一個,拿紅繩往其脖子上一套,口中念念有詞道:“有福的小子跟娘來,沒福的小子坐廟台,姑家姥家都不去,跟着親娘回家來。”然後,用紅布把泥娃娃包起,抱回家放在炕頭上的窗窩裡,一日三餐供奉。倘若來年還是沒有孕況,則再次祈子。如果有孕,特别是生了男丁,要攜帶豐厚的禮品來娘娘廟還願。

6.摟磚:在農曆三月三、七月七這兩天,天未大亮之前,手中拿着耙子,趁無人看見時,婆婆在街上摟來摟去,直到摟到一塊磚頭,喜滋滋揣回家去,那就意味着要添一個男孩了。

7.與尼姑結幹親祈子風俗:不孕婦女到尼姑庵說明來意,獻上彩禮,以姐妹相稱。尼姑用紅繩拴一泥娃娃,并給起一個乳名,授于祈子者揣在懷裡,如同嬰兒般懷抱着一路呼喊乳名回到家裡,安放于床上。此後,夜夜守護直到懷孕生子為止。所生的孩子,日後要喊尼姑幹娘。

8.拍喜:每到正月十五,村裡如果有媳婦婚後兩年還沒有懷孕,該媳婦就要做好挨打的準備了。這天一大早,村裡的一些無聊小青年會手持棍棒闖入不孕者家中,把不孕媳婦強行拖至村子裡某個諸如馬廄、糞坑等污穢之處,用掃帚、竹條、木棍拍打,趕着不孕媳婦奔跑。求饒是不起作用的,一陣下來身上已是傷痕累累。此時,丈夫隻能遠遠觀望,不能向前阻止。直到眼看媳婦難以支撐,做丈夫的才笑臉向前勸阻,并掏出香煙、糖果之類散給衆人。如果來年還是不孕,再次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為何做丈夫的樂意看着自己的媳婦挨打而無動于衷呢?這與“棒打出孝子”的信條被曲解附會為“棒打出小子”有關,挨了一頓棒打,來年能生出胖小子,做丈夫的認為值得。而棒打的地點為何選擇糞坑?這則與民間紫姑神(廁神,又稱子姑)的信仰有關。

9.摸秋:婦女艱于子嗣者,每于中秋月夜潛至菜園,摘一瓜,回,以為宜男之兆。謂之摸秋。之所以在中秋月夜偷偷“摸秋”,是因此時瓜熟籽成,如人之“足月”,食之腹中能産生交感觸孕的效果。此外,瓜藤蔓延,藤瓜累累,又被賦予了‘瓜瓞綿綿’的吉祥成分和傳宗接代的象征意義。

10.剪紙求子:在邳州民間剪紙的傳統圖案中,常能看到“送瓜祝子”的圖案。往往表現為一個小孩拖着一個南瓜,瓜上栖息着一隻喜鵲,而孩子衣褲的裝飾紋為梅花圖案。這種“喜上眉梢”與瓜、兒同圖的構想隐含着“得子有喜”的暗示。

11.喜蛋祈子:女兒婚嫁之時,事先必須準備一個朱漆“子孫桶”,桶裡裝有數個染紅的熟雞蛋。嫁至男方的新婚之夜鬧洞房時,一些久婚不育的婦女就會讨要子孫桶内的紅蛋。她們相信,一旦吃了子孫桶的喜蛋,将會帶來好運,懷孕生子指日可待。

12.口彩求子:婆婆或丈夫煮個“溏心雞蛋”(外熟裡生,蛋黃溏心)給不孕的媳婦吃,有意識地問好這雞蛋生不生?她會意地脫口而出:“生、生……”一語雙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