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案 | 鑒假怪現狀:正主看戲,造假的在打假。
假貨糾紛在奢侈品、潮牌的二級市場并不少見,但多是個體消費者和代購、小店鋪、電商平台撕,偶爾也有品牌和平台撕,像2018年時加拿大鵝總部、雅詩蘭黛中國均認為當時的網易考拉售假,後者還告到了法院。
但平台和平台撕的,很少。畢竟在這個産業鍊的各類糾紛裡,平台的服務因為多少有點灰色地帶的意思,上沒官方支持、中不太好把供應鍊那點事兒抖摟清楚、下又得罪不起消費者。像網易考拉被品牌方錘過後不久就被阿裡收購了,也側面驗證了這門生意水深難做。
所以,這些平台其實在某種意義上算“弱勢”單位,應該惺惺相惜,一起悶聲發财才對。
因此,當得物公開開撕唯品會的GUCCI腰帶為假時,就有點老樹開新花,信息量不大,解讀性極強的味道:
1、模式上風馬牛不相及的得物和唯品會是怎麼撕起來的?
2、為什麼同一家鑒定公司能對同一批腰帶給出真假兩個相反的結果?
3、正主GUCCI幹嘛呢?
一件被倒爺引爆的血債複盤一下事件的經過:
3月底,有消費者稱在唯品會購買GUCCI某易烊千玺同款腰帶在得物鑒定為假,引發多名消費者建群聲讨唯品會,要求唯品會賠償損失。
唯品會則宣稱腰帶是由海外流通渠道采購,采購鍊條清晰完整,具備合法來源,同時把退貨商品送給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廣東公司進行鑒定,鑒定結果為真。
得物接着又曬出完整鑒定結果,同時宣稱請了4家第三方鑒定,鑒定結果依然為假,有趣的是,其中一家是中國檢驗認證集團的上海公司。
由此,兩家算是徹底杠上了。
其實,得物和唯品會原本在業務模式上差别很大:
唯品會是自營模式,主打低價尾貨,号稱線上奧萊。
得物早期用戶原本的主要需求是限量高溢價球鞋的鑒定,等鑒定模式跑通後,得物逐漸擴展到售賣,以及潮牌服飾的鑒定和售賣,到今天其實已經算是一家主打服飾鞋履的C2C模式電商了。
那為啥這兩個平台能撕起來呢?
先看直接原因:
該腰帶的官方售價是3400元,唯品會券後2200元,而得物上該腰帶的成交價在3119元左右(得物成交價會有所波動),一些“消費者”覺得有利可圖,就轉手去賣賺差價,扣掉大概10%左右的交易成本,也能掙600多元。
這裡插句話:所謂的“消費者”大概率是倒爺或者以玩養玩的業餘倒爺。
就像一個報道裡提到有位小姐姐一直在唯品會購物,看到這腰帶便宜就買了,買了後覺得自己帶着不合适,看到得物上價格更高,就想賣掉,這話忽悠圈外人可以,但圈内人一看大概就知道這個消費者要打上引号。
其實不管在潮牌圈、鞋圈還是其他圈子都有這種情況,比如模玩圈有個AC論壇,上面有個二手交易區,經常有一些玩家回血出相對比較便宜的手辦,也有一群倒爺蹲在論壇搶這些便宜的手辦,根本輪不到一般的愛好者。
總之,得物鑒定為假後,這些“消費者”不但拿不到這600元了,根據報道還損失了購買投入(假設唯品會不退)和約150元的保證金(得物轉賣的話個人賣家要交保證金,數額根據不同商品不同價格而定,如果鑒定為假會扣除),所以他們必然找唯品會鬧事。
至于唯品會出售的奢侈品被鑒定為假,這是被動了命根子了,所以必然要維護自己的清白,公開發聲。
而唯品會要維護自己的清白,必須要公開稱得物的鑒定結果是錯的,這就又動了得物的命根子——畢竟得物以鑒定起家。
得物賣家在出售物品時,得物要收取技術服務費(一般是商品價格的5%)、轉賬服務費(商品價格的1%)、包裝服務費、鑒别費、查驗費等,鑒别為假的話也要扣賣家保證金。
所以,得物一開始不會故意拆唯品會的台,但發展到唯品會聲明時,也已經騎虎難下,不能不撕了。
那麼,得物血戰唯品會是偶然嗎?并不是。因為當得物的業務品類從球鞋擴展到潮牌服飾後,和唯品會業務其實已經産生了交界:
1、得物上除了限量高溢價商品外,也還有大量低價折扣的貨品,這個放到鞋圈内一般叫“大貨”,和唯品會在部分品類和産品上已經有直接競争關系了。
2、得物上因為有鑒定服務,在理論上是保真的,加上有一個交易成本,所以部分限量高溢價商品的實際價格要比其他電商平台高一些,這次“肇事”的GUCCI腰帶就是個例子。
再拿一款熱門鞋AJ4×UNION的粉紅藍配色來說,也要比淘寶酷動城的商鋪普遍貴一些。
那針對消費者其實就是有個心理效應:
别人家便宜的不保真,或者說,真消費者在購買這些限量、高溢價的商品時,可能更願意多花點錢去得物。
這并不是探案的臆測。
事實上這些年在鞋圈的二級市場,有一些知名的店鋪比如烽火體育,都爆出過真假摻着賣的傳聞,圈内消費者雖然對得物也沒有特别信任,但除了一些假鞋商号稱自己也在得物上賣貨外,并以“得物過驗”為驕傲,至少大範圍内,還沒公開爆過什麼闆上釘釘的售假實錘。
所以說,得物如果繼續做大,唯品會低價折扣的核心價值必然會受到影響。GUCCI腰帶的事件隻是把這個影響提前引爆了而已。
3、有人可能會問,既然得物那些限量商品貴一點,那麼平台或者商鋪隻要自己的商品保真,拿到得物驗證能過,還有價格優勢,怕啥呢?
理論如此,但實際情況要複雜的多。
舉個例子:這些年大熱的高街FOG複線essentials有一件号稱必入的花卉衛衣,目前淘寶上号稱正品的店鋪大概賣到1000元出頭,而在得物上售價高達9000元。
如果你去淘寶店鋪問這件衛衣,大都會說不支持得物鑒定,隻支持貼吧、鹹魚。
探案和一位淘寶店主聊過這事兒,有位賣家說essentials的質量很一般(探案編輯自己有10件左右,确實一般),都是被炒起來的,尤其是這款花卉衛衣,得物自己要炒,所以淘寶過去的一般都說假。
當然,這個事兒查無實證,也不排除這款衛衣确實絕版了,市面上1000元左右的都是高仿,所以店鋪們“不約而同”的說得物自己炒貨,不給過驗。
但從側面也看得出來,一些外面的商家對得物目前既當裁判(鑒定)、又當運動員(售賣)的事兒是有點意見的,理論上來講,經曆了腰帶事件的唯品會應該能夠感同身受。
鑒别市場怪狀:正主不吱聲,造假的在打假前面提過,目前唯品會和得物的腰帶風波還是羅生門,因為同一個公司給出了不同的鑒定結果。最主要的是,最有資格做裁判的GUCCI始終不吱聲,中國區相關負責人被記者問道後,才說關注到了這個事兒,對此暫時不發表意見。
而GUCCI中國的意思是,保證消費者在官方渠道購買的一定是正品,官方渠道包括品牌直營店、官方網站和相關授權渠道,同時表示GUCCI不提供鑒定服務。
當然,這也不奇怪。這些外企大牌從來不對其他渠道的産品提供鑒定服務,甚至有些大牌管殺不管埋。
比如加拿大鵝總部、雅詩蘭黛中國在2018年說網易考拉所售産品為假時,也沒有對公衆宣布什麼是真假标準,所以在發生類似糾紛的時候,其實最後都成了一筆糊塗賬。
而在雅詩蘭黛中國告網易考拉的時候,探案詢問過一位某跨境化妝品電商的前高管,對方說,對于正品,平台和品牌方的定義都不一樣。
他解釋,平台認為來源可靠,供應鍊條清晰就是正品,但供應鍊的供應鍊是不是靠譜,平台就語焉不詳了。
而品牌方總部一般都事不關己高高挂起,隻會說一句“保證消費者在官方渠道購買的一定是正品”。
同時,品牌方的中國公司是有銷售KPI的,他們會認為除了官方渠道外的,都不是正品。如果業績不好,就可能會找二級市場的茬兒,在該高管看來,雅詩蘭黛中國告網易考拉就屬于這個場景。
所以基本可以預見,唯品會和得物的糾紛在理論上是不會有結果的,核心原因就是,這些鑒定都是沒有得到品牌明确承認的行為。
同時,因為沒有品牌方的支持加上工藝、款式、産品一直在變,得物做了這麼多年鑒定,實際上也沒有做出一些明确的鑒定标準。
這導緻坊間對得物的鑒定能力也是有争議的,一位圈内人剛剛告訴探案,說一些造假商會利用照片角度、甚至鑽研PS技術想辦法在得物過驗,當然能不能成也不好說。“最好的辦法就是看實物,你想想鑒定師每天靠照片鑒定那麼多鞋,靠譜嗎?”他說。
但諷刺的是,即便這樣,得物目前也是大衆在二級市場購買産品時最靠譜的保障了。
更諷刺的是,在皇帝(品牌)不急的情況下,一些假貨制造商居然也在小紅書上教用戶識别如何假貨,他們一般是對比專櫃正品、自己的貨(各個店的叫法不一樣,有的叫純原、有的叫藝術)和所謂通貨。
這些商家通過對比教程引流到自己的微信,再進行售賣。
當然,在小紅書上做運營的和微信上的賣家實際是不是一個人,這個說不好。同時,這些微信的賣家到底是不是一手商家(自己有投資工廠),也存疑。
“你能接觸到的都不是一手。”一位前莆田圈内人告訴探案。
探案編輯曾經在一家小紅書上宣傳的微信店鋪購買過一款鞋,承諾5天發貨,但等了一周都沒發貨,最後承認是别人的廠子做的,表示“貨源不可控”。
而有的商家在發貨時還會專門配上得物的盒子,并且宣稱不少代購或者得物賣家在自己這裡進貨。但在被詢問是否能在得物過驗時,又語焉不詳,隻說可能會“無法鑒定”。
即便在假貨市場也是亂像叢生,各種不知道哪裡來的鑒别對比标準,對同行的攻擊,比如廣東的看不上莆田的“通貨”,有自稱工廠股東的說别人家連一級代理都不是,甚至還有說自己總“進去”以表示造假造的太真……
總之,這個市場特别有趣,有一種一群人精在過家家的感覺,如果讀者有興趣以後探案還可以詳細扒一扒。
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導緻了二級市場的混亂和鑒别難度的加大。
品牌坐莊,潮人被溜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種亂像呢?
那些正主,也就是品牌方是難辭其咎的,拿球鞋市場來說,一般來說,一個品牌有少數限量是正常的,但耐克算是開辟了一個“款款限量”的先河。通過各種聯名、代言、配色、明星同款加稀缺供應來對市場進行饑餓營銷。
拿dunk來說,這本來是一個非常老的系列,幾乎沒有任何科技含量,原本是給滑闆愛好者的,基本售價都是599、699、799的樣子。
10年前,dunk都快死了,老鞋友應該能記得以前商場裡都是打折賣的。但耐克就是通過稀缺配色 王一博等各種明星同款這種噱頭(新疆棉事件後王一博解約了),讓幾乎每一雙dunk都在二級市場被炒到了天價。
同時,耐克對衍生的黃牛、造假、鑒定難等問題又不肯投入資源管理,坐看二級市場各種炒作、高價亂像。
再拿前面講過的FOG複線essentials來說,一件發售價格大概都不到1000元的衛衣,在得物上可以賣到9000元、一件海淘價格在1500元左右的棉服,國内買手店就可以依靠信息差和保真優勢(雖然實際是不是保真誰也不知道)賣到小3000元。
說白了,還是這些品牌自己先限量,把工業品當稀缺品賣,加上一衆博主、賣家、黃牛的炒作,引得無數韭菜跟風。
所以,假貨、炒鞋、鑒定等等看上去是不同的問題,但在根子裡是一個問題。
要解決也很簡單,品牌方自己加大鋪貨量到黃牛沒能力吃掉就行了,像椰子350白斑馬在2016年超限量發售的時候,二級市場的售價都是過萬的,後來阿迪達斯在2017年補了一次大貨,價格一度逼近原價。
事實上,甭管黃牛、博主、賣家怎麼炒,品牌方發一次大貨就能全部戳破,隻是品牌方不會這麼幹,他們也需要這個生态保持品牌的熱度和稀缺感。
所以,最倒黴的永遠是那些跟風消費的消費者,拿虎撲為例,這段時間李甯在虎撲上的名聲幾乎已經快臭掉了,因為李甯用來秀肌肉的新鞋馭帥14䨻也搞饑餓營銷,甚至縱容黃牛。
于是大家從李甯限量發售韋德之道時積攢的怒氣被徹底點燃,怒斥李甯跟耐克學壞了。
直到今年2月份,虎撲還有網友惦記着耐克将要全新發售的Zoom BB NXT籃球鞋教李甯做人,結果耐克在3月搞出了一出歧視新疆棉事件,李甯趁機又炒或被炒了一波……
所以,要想不被品牌們當汪汪汪一樣溜,永遠記住那句話:鞋穿不炒,别盲目跟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