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樹的著名小說,平行線的叙事結構和小說的主題中對社會形态的影射,對生命和本我的深入的思考是本書的特點。下面我就來分享下我讀書後的幾點思考。
影射社會現實卻含而不露
作者在書中構建了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兩個世界。其中冷酷仙境的社會背景是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都市。在冷酷仙境中,世界由“組織”,“符号士”,“夜鬼”,“新生力量”等幾重勢力把控,“我”,作為“組織”掌控中的一個小小底層職員,卻因為在組織的授意下接受了一個古怪的科學家的任務被迫卷入了幾股勢力的紛争。“我”極具天賦,思維嚴謹,性格冷靜,我正視現實,直面困境,卻終是抗拒不了命運,最終“我”軀體陷入了沉睡,意識去了在另一個永生的世界留下了希冀和等待。
“冷酷仙境”無論是從社會背景還是故事本身都高度形似當時的日本社會現狀,經濟文化繁榮,社會命脈卻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無論從二戰前的财閥壟斷,到二戰後的法人壟斷,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對個體的控制的本質沒有變。作品中的我被組織操縱、利用,連思維都被組織篡改,記憶也被組織剝奪,而我卻渾然不覺,直到被博士喚醒。這充分體現了,在高度壟斷的社會對個人的主體性的忽視。
作者感受到了這一點,并在故事中充分的展現,但在“冷酷仙境”的終點,作者卻讓主人公陷入了沉睡,将救贖的希望寄托在另一個世界。他沒有在作品中用主人公的力量将這個世界颠覆,除了意識到即使覺醒,個人的力量依舊渺小,與強權對抗無異于以卵擊石外,作者對這個世界其實也滿懷着感情。發達社會帶來的藝術文明,表面繁榮安定的社會環境,充足的物質基礎,不可否認這個世界有其自身的魅力,矛盾還未完全凸顯,身在其中的普通人亦是渾然不覺。覺醒的“我”陷入沉睡前兩日的平靜生活實則是悲憫而又深情地與這個仍與自己緊密相連的世界告别,這種複雜的情感正是作者對目前的社會現狀所表明的态度。
作為一個時代的頂尖級作家,他們總是有着敏銳的嗅覺,在感知着社會變遷的同時,也在思考着社會的最終導向。正因這敏銳的感知力和深入的思考,他們總是能預先發現社會的弊端和局限性,所以在他們的作品中總會直指當前社會的矛盾沖突,但因言論所限,有些作家在揭露當前社會矛盾沖突時常常是隐晦的,含而不露的。這是對作者自身和作品的保護,這種影射卻含而不露的寫法不僅讓作品更好地生存,更給讀者留白,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這不僅讓我想到了曹雪芹和紅樓夢,同樣是對時間和空間的架空,隻不過曹雪芹對封建社會更悲觀失望,所以在結尾的處理上更悲涼,而村上的處理卻充滿着對這個世界美好一面的懷戀,這也讓現實主義的““冷酷仙境”更立體、飽滿。
不留痕迹地借由人物傳遞作者的價值觀和思索
(一)對自我的追尋是得到救贖的根本
和“冷酷仙境”不同,“世界盡頭”是一個虛拟的世界,依據着一定的規則運行。小鎮裡平靜、祥和,沒有欲望、沒有紛争,隻有各司其職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所有的一切不再有明确的目的和利益,也就仿佛沒有了醜惡與艱險,高高的圍牆隔絕和保護着一切,而這樣的生活卻是要放棄自己的“心”作為代價。
作者在我在“世界盡頭”中和影子和圖書館女孩還有大校的一次次對話中,體現了作者的思考和想要傳達的價值觀,尋找自我,絕不放棄。所以影子和“我”開始是計劃一起出逃回原來的世界的,但是“我”卻在出逃的關鍵時刻改變計劃,決定留在世界盡頭,因我發現了“世界盡頭”的本質—這本質就是“我”,“我”構建了這個完美世界,卻是以犧牲不能掌控自己的弱者為代價。所以我決定留下。直面這個世界,尋找救贖,不隻是救贖弱者,救贖世界,也要完成迷失的自我的救贖。
從自我救贖到世界的救贖,這中間作者和“我”都完成一個轉變。但作者巧妙的設定卻絲毫沒有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痕迹。
在故事中,“我”主要借助兩種力量完成了轉變。一種是“心”感知,一種是自我——影子的支持。
在故事中作者對“世界盡頭”規則的制定中,明确規定,隻有成功和影子剝離并且影子死亡的人才可以永久居留小鎮,享受安甯祥和。作者賦予了影子特殊的含義,暗藏着我的記憶,代表着一部分真我,但作者卻将這意義通過“我”的感受及與小鎮大校、看門人、圖書館女孩的交流和“我”思考中慢慢展現出來,每個人的語言都符合角色設定,結合自然,不說教,不做作展現了作者長于塑造人物形象且審慎細緻的寫作特點。
與“影子”的明确設定相比,故事中“心”的概念較為模糊。需要讀者去思考和整合。
作者在故事中描述了失去“心”的人的樣子,沒有明顯的情緒,無論快樂、悲傷還是憤怒。關懷像是一種程式化的工作,感情上沒有聯結。生活中沒有音樂、沒有文字,人們水到渠成地戀愛、結婚,卻更像是精緻的木偶劇。人們失去了“心”同時,失去了自己的情緒同時也失去了敏銳的感知力。
所以“心”代表着敏銳的感知力和洞察力,雖可帶來煩惱、困惑、焦慮,但那卻是有血肉的一種真實。正因有了悲傷和憤怒,快樂和幸福才是真切的。
文中的“我”來到到甯靜祥和的小鎮,但卻依然努力追尋和保護着他僅有的自我,甚至在對世界盡頭的小鎮的真相有所了解的時候,仍然努力幫圖書館女孩找到了她丢失已久的“心”,并決心留在小鎮做些什麼,以期有所改變。
“我”和女孩的将來充滿了未知,小鎮的走向也在結尾的留白中給讀者留下了想象,但作者經由“我”傳達的理念卻是清晰的,擁有“自我”才是救贖根本,無論是延續還是改變。
作者這種讓人物說自己的話,自己成長,不幹擾的筆法細節設定周密,感情細膩,是作品的精妙所在。
(二)對生的含義、欲望和價值的追求和思考
在冷酷仙境的中“我”陷入了沉睡,也就是冷酷仙境中的死亡,但“我”的意識在世界盡頭中永生。冷酷仙境中充滿了利益、目的和意義,人們利己,無他。
世界盡頭的小鎮則打破了目的和意義的規則,人們按天賦和興趣安排重要崗位,如看門人、電站管理員、讀夢者,其他的小鎮公民則無目的,無利益,沒有意義,為了做事本身而做事,安甯祥和。人們失去了“心”,失去了一切情緒、進而失去了矛盾和困擾,生活按部就班的前進。利他、無我,小鎮消弭了焦慮、痛苦,當然也回收了快樂和幸福。
這無疑是作者的思考,作者把這種哲理的思考巧妙的運用在了對兩個世界的架構上,讓“我”在兩個世界中的遊離、掙紮,同時也在思考着生與死、目的和欲望,利益和價值,奉獻與犧牲。
在故事末尾,我選擇留居小鎮,并不為永久保留小鎮的平靜祥和,“我”找到了我和圖書館女孩的“心”,“我”意識到了真實的痛苦相較于虛幻的幸福更為重要,也更堅定了自己遵從強弱共存相容,發展、繁衍的自然法則的決心。
“許多人都說作為文學創作者太健康了不好,我看未必。我認為人的精神這東西生來就是不健康的。以為自己健康是一種錯覺。隻是有了肉體的健康才能表現精神的不健康。天生健康的人根本不存在……至少創造東西的人是不健康的,健康的人創造不出來。”
這是村上春樹的一段話,也正是因為作者這樣近乎精神潔癖的不懈追求,才讓他的文字有了魅力,也引起了更廣泛的共鳴和思考吧。
故事結構上的嘗試與創新——雙線平行結構
故事的題目就很特别,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當時日本和美國的編輯都要求村上将标題壓縮為其中一個,村上均拒絕了,堅持采用這個被認為冗長、荒謬的書名。
村上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演講中談到,之所以用這個“雙重”标題,是因為小說中包含兩個不同故事。
兩個故事以間錯的章節平行展開,最後相互重合,合二為一。這種叙事結構常見于短篇科幻小說,但是村上春樹卻将它用在了這部大型長篇小說。
村上說過,自己在寫完尋羊冒險記之後一直想來個正面突破,而這個故事是“正面突破的第一步”。和以往作品中,故事情節雖多線展開,但仍有主次顯隐之分相比,這部作品的雙線則并駕齊驅,恰如兩條鐵軌平行伸展開去。
這是一種大膽的嘗試,不僅給作者帶來全新的創作體驗,也給讀者帶來新的閱讀體驗。
“冷酷仙境”和“世界盡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動一靜,一個繁華,一個安詳。
奇妙的是“冷酷仙境”背景是現實,卻是沒有具象、沒有質感、沒有生機的,在頭腦中勾勒不出這樣一個繁華都市的整體形象。而本應是虛幻世界的“世界盡頭”則是一座“真實”的美如油畫的小鎮,可聽可看,可感可觸。
在閱讀的過程中,因章節平行間錯,讀來常有分裂之感,但這種在閱讀感官上新奇、刺激的的體驗也增加了閱讀的樂趣,在作品過半,情節漸漸鋪開之時,兩個世界的線索和聯系也越來越多,那種如抽繭剝絲般越來越接近的真相,讓讀者欲罷不能。
以上是我在閱讀本書後的幾點思考。《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樹一個大膽的作品,不僅有寫作手法上的嘗試,完全脫離現實卻又絲絲入扣的故事也不着痕迹地透過人物傳遞着作者的很多的思索,有些答案明晰,有些則需要去感知,這正是這個故事的魅力所在。
本文由晨星Chenxing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