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連池,1941年出生,許昌禹州人。海連池的父親,是一個鞋匠。14歲時,海連池進入鄭州市曲劇團學拉弦。演出之餘,還時常幫着父親在老家修鞋。1956年,劇團團長慧眼識珠,覺得海連池嗓音好,将海連池保送到鄭州戲曲學校學習。在戲校期間,海連池每天早上在金水河邊吊嗓子,堅持不懈,勤學苦練,為後來在劇團站稱腳跟打下了堅實基礎。4年後,海連池從戲校畢業,再次回到鄭州市曲劇團,并一直工作到退休。在鄭州市曲劇團工作期間,海連池有一股不要命的拼勁。1964年,在洛陽演出《焦裕祿》時,海連池高燒39度,但他卻拒絕團長勸他休息的好意,仍咬着牙堅持了下來。1979年,文藝迎來了嶄新的春天。鄭州市曲劇團決定複排傳統曲目《卷席筒》。初開始,劇團并沒有選海連池進入演員陣容。在一次演出時,因飾演曹保山的演員臨時不能到場,海連池隻是臨時客串了曹保山一角,沒想到無心栽花花卻開。後來,劇團再次選演員時,就選擇了海連池,而且還要讓他飾演蒼娃這一主角。
為了飾演好這個角色,海連池真是絞盡了腦汁。隻要有時間,他就與一群小孩子一起玩,仔細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一颦一笑。而且海連池還提出了大膽的想法,如把蒼娃的眉間塗上梅花塊,來表達蒼娃的善良純潔;在頭上紮一個沖天小辮,來表達蒼娃的活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卷席筒》一經上演,頓時轟動了整個鄭州。劇院門口每天買票的人排長隊,頭頂烈日,汗流浃背也不覺苦,為了買戲票,有的觀衆拉着席子,帶着被子,睡到售票處門口,等候買第二天的戲票。因劇場不能滿足觀衆的要求,劇團就拉到人民公園的露天舞台演出。大批農民聽到消息後,開着拖拉機從幾十裡路外趕來看夜戲,公園三個門口每晚觀衆人山人海,在公園連演兩個多月,場場爆滿。更讓人感動的是,有一次,劇團在偃師縣演出,一位老大娘竟讓兒子用闆車從幾十裡外拉着她來看戲。正是這一年,卷席筒又被拍成了電影。而随着電影的上映,海連池的名字響徹祖國大江南北,擁有了衆多的戲迷。由于長期帶病演出,晚年的海連池患了高血壓、腦梗塞、高脂血症、冠心病和動脈瘤等多種疾病。即便這樣,海連池卻非常樂觀,好像疾病在别人身上一樣,該演出演出。2012年10月,海連池因病去世,享年71歲。盡管海連池已經作古,但他的“小蒼娃”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依然熠熠生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