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by foxlett on DeviantArt
“你不會是Furry控吧?”
看着我手中從天而降的小狐狸,同事警惕地問我。
“我……不是,你又不是第一次看我玩這個了……”
當時的情況大概是這樣的
事實上我已經斷斷續續玩這個2D動物射擊遊戲挺久了。從去年開始,從《小動物之星》的Steam版開始,到中間幾次移動端測試,我安利過不少人這個可愛向的吃雞遊戲,最早朋友們的反應還是“啊毛茸茸好可愛”,之後就變成了用“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眼神盯着我。
誰讓這個遊戲的主要玩的就是解鎖各種毛茸茸小動物呢
或許這種情況的發生,和Furry控,或者說獸迷、獸控……其相關文化及模因的濃度,在2021年達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高峰有關——我甚至很難搞清這種情況是怎麼發生的。
兩年前,我們群裡還在商讨furry到底怎麼翻譯才好:
兩年之後,這個群的畫風已經變成了這樣:
總之,作為一種原本的小衆亞文化,Furry已經以一種悄無聲息卻又迅捷無比的姿态暗暗出圈了。至于“furry”這個詞本身,已經從苦惱容易産生中文歧義的“獸人控”(相較于”orc”這種獸人),變成了一個不太需要翻譯的詞,直接念英語或者“福瑞控”,大家就能懂。
要解釋什麼是Furry控,已經不用細緻地解釋“就是喜歡拟人化的動物角色”……然後給出那種著名的百分比成分圖。
類似的圖我可能近兩年見過十幾張不重樣的
相反,整個furry相關的梗文化已經陷入了一種完全擴大化的範式。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大家談及furry相關已經不拘泥于此前獸圈标準的“哺乳動物拟人”,而是轉向了“沾點獸皆可控”。
至于這種小衆亞文化破圈的原因,一部分在于獸控本身相對溫柔可人、易于理解,貓娘狐娘兔耳娘這種廣義上的furry,自“古”以來就是AC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經典形象。另外一部分則是純粹的不可控随機因素,畢竟在當下,任何一些單純的亞文化二次創作都可能因為本身的趣味引發出圈傳播,而與這種文化的本體并無直接關系。
比如這種純純の反差搞笑
這也導緻跟嚴格意義上的獸圈furry控相比,現在廣義上的furry文化變得非常多元——不用上升到私人癖好的程度,單純喜歡毛茸茸小動物也是furry控的一種。
這種風潮毫無疑問也影響到了遊戲。玩家對遊戲裡出現的動物元素有了越來越多的要求——這些動物也越來越“furry”了。放在幾年前,要說“動物遊戲”,大多數人可能就一臉懵,隻能想到《模拟山羊》或者《LOST EMBER》這種“以動物視角展開”的遊戲。
LOST EMBER
而這兩年各平台的遊戲,不管原本的世界觀如何,不做幾個拟人化的可愛動物角色進去,好像都有點對不住玩家大衆日益增長的furry熱忱,更别提純以動物作為主題的遊戲了。
像是《動物餐廳》這種玩家玩之前“我是猛男”,玩之後就隻會“嘤嘤嘤”的萌系養成:
想到要刷的資源有“小魚幹”就可愛起來了
還有有段時間很火的《Party Animals》,明明和很久以前的共鬥遊戲《GANG BEASTS》玩法差不多,但偏偏在某個奇怪的時間點走紅了起來,某方面大概是因為整體的角色設計更“furry”。
《Party Animals》
以及前兩天剛剛開啟了不删檔測試的《小動物之星》——謝天謝地我積累的那些外觀終于不會再打水漂了。這就更是應該算是一個因為“動物元素”導緻遊戲内容發生變化的神奇例子了。
明明是個需要激烈競争的生存射擊遊戲,但玩家似乎就莫名地沒有拼個你死我活的心情。似乎隻要大家變成了萌萌的小動物,就會開始一塊共舞,或者自覺COS起動物才會做出的行為。
此前某次測試中我經曆的各種奇異動物行為大賞
從這個角度來講,《寶可夢》也算是一種furry遊戲……
真的。畢竟寶可夢主題已經是國外獸圈裡非常成熟的題材了:
當發現自己玩《舞力全開》的時候都更願意化身成萌萌的furry角色的時候,我感覺我真的得去查查自己的成分了。
究竟人為什麼會沉迷furry?這可能是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動物”本身會拉近屏幕外的玩家與屏幕内的角色的距離。畢竟在furry這個概念深入人心之前,大量中外經典文藝作品(動畫尤甚)就已經以動物作為主角,相當于達成了潛移默化的前置暗示。等到再接觸到“正統furry”的時候,就沒有人能抵擋毛茸茸的威力了。
哪怕做的是同樣的行為,套上一層小動物的可愛皮套,現實主義題材就變成了動物園裡的過家家遊戲。當扮演小動物的時候,開槍變成了跳舞,那至少在這個層面上,furry為網友們帶來了和平。
别問,怕就是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