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範芮菱
核心提示
“十四五”開局之年,成都發布“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實施方案,“建設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寫進計劃。
面對老百姓對教育多樣化、優質化的期待,面對入園難入園貴、教育資源不均衡等“硬骨頭”,應該從何發力?近日,川觀新聞記者采訪成都市各區縣教育局,探尋“建設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的區域發展路徑。
“這裡會新增一所幼兒園,9月開始招生。孫女可以在家門口上學了!”3月12日,家住成都市雙流區怡心街道的張婆婆看着已經竣工的光明配建幼兒園,十分欣喜。這所幼兒園目前處于室内裝潢階段,預計開設15個班,增設450個學位。
欣喜的不隻是張婆婆,記者了解到,成都市各區縣教育局正着力“建設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讓更多的孩子受益。
01
增加學位供給,緩解入園難入園貴
成都市雙流區西航港常樂幼兒園幼兒正在進行遊戲活動
“公辦園數量有限進不去,民辦園收費高讀不起”是困擾多地家庭的教育難題。“就雙流區而言,我們也面臨優質學前教育資源配置不足、分布不均等問題。”成都市雙流區教育局副局長黃曦表示,今年,雙流區将建成幼兒園13所、新增學位5310個,進一步提高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和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
雙流區教育局着力提高公辦學位占比,針對區内外來人口多、公辦資源緊缺的重點鎮(街),通過新建項目、改建項目、小區配套幼兒園回收等多條路徑擴大公辦學位。引導一批辦園條件好、質量有保障的民辦幼兒園轉型為普惠性幼兒園,提供普惠性學前教育服務。按就近原則設置8個管理片區,由優秀公辦園園長擔任“片長”,實行片區管理責任制,逐步縮短公、民之間辦園水平的差距,保障園所質量。強化“課程建設”,編寫多個指導性文件,規範每一個園所的課程管理和教學體系,補齊最弱的短闆。
雙流區西航港常樂幼兒園快樂寶貝分園園長周家會深有感觸,“此前,我們隻知道自己與優質公辦園有差距,但不知道該怎麼改。”通過區教育局提供的課程建設指導材料,快樂寶貝分園逐步掌握了辦好運動、遊戲、學習等活動課程的“訣竅”。
成都市青白江區福洪鎮車站村的人和中心幼兒園如今也變了樣。優越的辦學條件、負責的園長老師、快樂的課堂活動以及極具特色的“泥工坊”遊戲課程……随着新園的投入使用,以及教育集團的專業指導,這所幼兒園得到了當地人的認可。不少家長覺得這所山區農村幼兒園,無論是師資、保教設備還是教育理念,一點也不比城區裡的差。
滿足城鄉群衆對學前教育的資源需求、質量需求,讓薄弱園打好“翻身仗”……去年底,雙流區、青白江區通過“全國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督導評估認定,标志着兩地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向前邁出堅實的一步。“我們還希望通過與高校合作的方式,培育一批優質的品牌幼兒園,縮小與中心城區差距,建設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黃曦表示,“十四五”期間,雙流區将新增幼兒園建設項目28個、增加學位11700個,并将優質學前教育資源覆蓋率提升至95%以上。
02
激活内生動力,實現優質教師均衡覆蓋
成都市錦江區外國語小學學生正在進行志願服務
開展聲樂、舞蹈、主持人、書畫等專場比賽,成立“海豚志願服務隊”讓學生參與志願服務……讓每個孩子都有出彩的機會,是成都市錦江區外國語小學的辦學特色之一。
在成都市錦江區,有着鮮明特色的新優質學校正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為了辦好家門口的好學校,近年來,我們大力實施‘新優質學校’建設,從教師發展、特色彰顯、質量提升等方面,全面開展新優質學校的培育、創建工作,并通過新優質學校的輻射引領作用,推動區域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成都市錦江區教育局宣傳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該區小學區級“新優質學校”覆蓋率達100%,其中已有18所學校創建成為市級“新優質學校”,覆蓋率超過60%。
2025年之前,錦江區将新建30餘所中小學、幼兒園,如何保證質量?川觀新聞記者了解到,錦江區将高标準謀劃、高質量推進,對新建學校的辦學定位、師資建設、發展路徑等進行調研、謀劃,給予新建校全方位的支持與保障。
成都市第十六幼兒園新教師開展體驗式教研活動
成都市金牛區則探索出“塔基→塔腰→塔頸→塔頂”的“金字塔式”教師發展路徑,讓優質師資均衡覆蓋全區各校。
“對于0—3年教齡的塔基教師,我們開展區級集中培訓和校(園)級培訓,促進新教師加快完善專業知識結構;對于塔腰教師,我們重在任務驅動,組建研訓小團隊,讓其在完成任務中積澱教育教學經驗;對于塔頸教師,實行導師制,引入專家資源,為其定制個性化發展規劃和培訓課程,突破其專業發展瓶頸;塔頂教師則啟動‘名師閃耀’工程、成立名師工作室等,讓他們深入學校、教研組,發揮輻射引領作用。”成都市金牛區教育局人事與教師工作科相關負責人表示。
金牛區還構建了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對每一名教師精确“問診”,包含性格測評、教師效能測評和教師專業行為測評三大闆塊共126項指标。去年,該區共有7300餘名教師、96所學校拿到了測評報告。
“測評結果顯示,我在保育準備和實施教學方面分數最低,看到了自己長期忽略的盲點,即許多教學理念還停留在理論層面。”拿到自己的測評報告後,成都市機關二幼教師杜紅進行了反思。
“隊伍越來越好帶了。老師們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轉變,專業水平也不斷提升。”談到這幾年教師隊伍的變化,成都市錦西中學校長熊欣的直觀感受便是如此。據悉,金牛區還出具了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區域報告,為提高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有效支撐。
03
探索智慧教育,“人工智能”走進中小學課堂
成都市成華區華西中學學生開展無人機飛行模拟訓練
每周一、二、五,成都市雙林小學科學老師曾真都會帶着不同年級的學生來到學校科技館,了解機械模型、學習機器人制作。該校的人工智能課程每學期共72課時,分為低、中和高段機器人編程課,面向全體學生。
成都市武侯區、成華區先後獲評全國“智慧教育示範區”,初步探索出智慧教育的新路徑。武侯區聚焦“雙線融合式”課堂變革,已初步構建線下真實教師和線上虛拟教師相結合的雙師課堂:課前“以學定教”、課中“精準教學”、課後“因材施教”,逐步形成了由淺到深規模化、常态化、個别化3個層次的雙線融合課堂教學應用,率先開展“教室聲光環境智能化改造”,解決教學過程中基礎性的視聽難題。成華區則開展了一系列人工智能課程開發及教育實踐:人工智能科普、人工智能編程,已覆蓋全區所有公辦中小學校;創客教育中的機器人編程,已排上雙慶中學、電子科大附小等學校的選修課表;高中創新實驗室的智能識别、虛拟現實等數字化智能課程,也将在6所高完中全面鋪開。
“除了改變課堂的内容和形式,技術也能将讓教育舉措更加精準有效。今後,可以根據學生的思想品德、學業成績、體質健康等方面的監測數據,形成精準的用戶畫像,為學生提供資源的精準推送,幫助學生個性化學習發展。”成華區教育局智慧教育推進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區區校一體化平台已經實現全區所有中小學學校、老師及适齡學生的全覆蓋。
通過對平台各類數據的通融,成華區讓遠程督學、共享圖書館、晨檢智能上報、近視防控等成為可能,武侯區則初步實現了發展監測、學位預測、教學分析、安全管理等10個應用場景。
“未來的智慧課堂,學生可以借助一系列新技術,身臨其境感受、學習。”上述相關負責人認為,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下,各校課堂質量、師資水平、評價體系都将有着顯著的提升。
川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未來4年,成華區将投入近4億元啟動“智慧教育”新基建工程,實施智慧環境的叠代、雲平台的升級、大數據中心的完善、成渝雙城優質資源的共享等七大行動21個項目。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