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于謙為啥有救國宰相之稱

于謙為啥有救國宰相之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15:42:23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一個朝堂,擁有一個忠臣,是當權者的幸運,也是天下黎民百姓的幸運。清王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此之前,中國經曆過多次分割、統一,經曆了許多或衰敗或昌盛的王朝。

自從秦建立了封建帝制,中國就産生了嚴密的等級,有人為了權力和金錢,成為佞臣,也有人自始至終隻關心天下百姓。“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明朝名臣于謙的詩句。

于謙在曆史上做了許多實事,最後卻因為謀逆罪被誅殺,人們在抄家時發現了一間密室,打開密室後,皇帝便後悔了。

于謙為啥有救國宰相之稱(一代忠臣卻因謀逆罪被誅殺)1

一代名臣

公元1457年,這是注定會被記載到史記中的一年。這一年明代宗病重,朱祁鎮趁此機會,在石亨、曹吉祥以及徐有貞的幫助之下複位,而那時的民族英雄于謙則被安上了謀逆之罪的罪名,予以處死。這是曆史上著名的一宗冤案。

于謙從小就聰慧,他小小年紀就有着遠大的志向,元代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直是于謙的榜樣,他希望自己能成為對黎民百姓有用的人。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報效祖國,于謙自小就發奮圖強,他原本就是個聰慧之人,加上努力,文韬武略均學得十分精妙。

永樂十九年,他決定參加科舉考試。那時官場上為了名利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的事情十分常見,不少官員都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那時收受賄賂的事層出不窮。前朝人員可以通過賄賂讓自己在官位之上節節高升,這種現象是帝王無法避免的。

于謙為啥有救國宰相之稱(一代忠臣卻因謀逆罪被誅殺)2

朱祁鎮

每到科舉之年,主考官總能受到來自學子的賄賂,但于謙從不肯巴結主考官。從于謙流傳于世的詩文之中,便可以看出他的才學,以他的才學,原本是可以成為狀元的,但由于不願意巴結考官,他差點名落孫山,隻考了三甲九十二名。

這樣的名次在當時無論如何都無法引起注意,帝王甚至不知道于謙的存在。可醜小鴨即使是進了鴨群被肆意嘲笑,它最終也依然會長成高貴的白天鵝。宣德初年,于謙也迎來了蛻變的時機。

他得到機會跟随明宣帝南征,這趟旅程中他的正直與不畏權勢被帝王看到,回到京城他便被提升了。于謙是一個真正為民着想的官員。為了體察民情,他多次微服出巡,在巡察的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了百姓的疾苦。

于謙為啥有救國宰相之稱(一代忠臣卻因謀逆罪被誅殺)3

為了讓天下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他得罪不少權貴,懲辦了許多貪官污吏,這也是為何他後來被陷害卻無人為他說話。

明朝軍隊在土木堡大敗之後,明英宗被俘,整個朝堂人心惶惶,終日不得安甯,大家都怕瓦刺繼續打到京城。死亡的恐懼籠罩着每一個人,他們怕死,也怕敵軍入侵之後再也沒有富貴的日子可過,紛紛想要遷都。

于謙為啥有救國宰相之稱(一代忠臣卻因謀逆罪被誅殺)4

土木堡之變

這時候,于謙站了出來,給出了補救方案,救明朝于水火之中。于謙對明朝做了很大的貢獻,也确實得罪了很多人。人們在風平浪靜時,往往會遺忘是誰讓他們擁有風平浪靜的日子。

在安定的生活下,于謙的貢獻早已被人抛擲腦後,人們隻能記住他侵害了他們的利益。

石亨等人提議朱祁鎮斬殺于謙時,朝野上下沒有一個人為于謙說話,也沒有一個人為于謙伸冤,一個忠良之臣,若是為國捐軀,死不足惜,可他偏偏被冠上“謀逆”的帽子,含冤而去。

于謙為官多年,卻始終生活貧寒,人們總以為他是為了名聲做出的假象。土木堡之戰之後,于謙時常住在值班的地方,明代宗為了讓他生活得好一些,常常賞賜他各種東西。

這在當時的人看來,明代宗實在是太過于寵愛于謙,可帝王知道于謙是忠良之臣,也知道他兩袖清風,在明代宗看來,他賞賜下的所有東西,于謙都值得。

于謙為啥有救國宰相之稱(一代忠臣卻因謀逆罪被誅殺)5

含冤而死

于謙被陷害後,明英宗下令抄家,人們找遍了他的家中也找不到絲毫财物,他們認為于謙定然是把财物藏起來了。後來,人們找到一間被鎖的嚴嚴實實的屋子,便以為裡面是錢财,卻沒想到打開後發現裡面都是明代宗賞賜的物品。

寶劍、玉器、蟒袍,一件件賞賜從屋子裡得見天日,這些賞賜讓人們想起了于謙為國家做的貢獻,每一件物品都是于謙曾經鞠躬盡瘁的證物,直到此時,人們才相信,于謙是真的兩袖清風。

那些賞賜之物讓在場的人明白,于謙此人不可能是個謀逆之臣,明英宗知道後,也後悔不已,認為自己錯殺了一個忠臣。弘治年間,于謙被追封,民間百姓也都記得他,都将他看作英雄,他的冤屈終究被洗刷幹淨。

于謙在明代宗在時,手中權力極大,這對于明英宗來說是一個威脅。凡是帝王,總歸希望權力在自己手中緊握。他被陷害時,明英宗很大可能是知道那是陷害的,但為了讓權力回到自己手中,明英宗最終還是将于謙斬殺。

于謙死時年僅59歲,在他短短的一生中,他從未為自己謀求過利益,始終将國家和百姓放在首位。

于謙為啥有救國宰相之稱(一代忠臣卻因謀逆罪被誅殺)6

銘記忠臣

作為一個有着狀元之才的人,他怎會不知道自己太過特立獨行會引來旁人的不喜?但他依然沒有想過随波逐流。

也許他曾經想過妥協于當時的權貴,但當他看到受苦受難的百姓,這種想法便再也沒有。等到他大權在握時,他可以不再受制于權貴了,可以更好地為百姓謀福,那時的他,必然是幸福的。

在那個封建的時代,在朝為官都需要步步為營,小心翼翼。伴君如伴虎,誰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就會成為階下囚。哪怕是忠臣,深受皇帝寵信,卻也抵不過奸臣當道。于謙大概也知道一旦自己失勢,他将會成為衆矢之的,可他依然無所畏懼。

他的死是壯烈的,也是不清白的。他從未做過不利于國家百姓的事,最後卻落得謀逆的下場,清白了一生,到死卻沒有做到“隻留清白在人間”。好在他的冤屈最終被洗刷了。

于謙為啥有救國宰相之稱(一代忠臣卻因謀逆罪被誅殺)7

古時的帝王總是如此。他們隻因為一些隻會動嘴的人的閑言碎語,就可以将自己的忠臣抹殺,被權力蒙蔽的内心從不會想到自己殺掉的那人曾經為自己的國家做了多大的貢獻。

等到幾十年後,後人又将那人的冤屈洗刷幹淨,又為他們追封,給他們谥号,可這些死後的名聲也隻是給天下之人看罷了。冤屈依然存在,死時的不公依然存在。但帝王在多年後給一個追封,似乎就粉飾了太平,誰也不記得帝王犯下的這個過錯。

曆史上像于謙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含冤而死,如果沒有冤屈,他們的生命會更長,他們的貢獻會更多。我們無法改變曆史,無法改變他們已經被冤死的事實,隻能在千百年後的如今,對着史冊說一句銘記他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