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劉震雲創作30餘年來,作品被歸為三大系列:“故鄉”系列(《故鄉面和花朵》《故鄉天下黃花》《故鄉相處流傳》)、“我”系列(《我叫劉躍進》《我不是潘金蓮》)和“一”系列(《一地雞毛》《一腔廢話》《一句頂一萬句》)作品。2021年7月,劉震雲的“一”系列再出新章!作為“一”系列新篇,《一日三秋》由北京長江新世紀旗下品牌“文化有意思”與花城出版社合作出版。在付印前,出版方制作出100本試讀本,随機邀請了一些讀者和評論家試讀。試讀本獲得廣泛好評。多位讀者認為其傳遞了中國神怪傳奇的韻味,情理之妙自明清小說以來所未見,稱之為劉震雲“繼茅獎作品《一句頂一萬句》之後的又一創作高峰”。
一貫的劉震雲風格:冷幽默 世俗生活裡的哲理
熟悉劉震雲的讀者都知道,他的小說幽默而智慧,善于從百家姓裡打撈出無名之輩的故事。《一日三秋》引用民間“花二娘”的傳說,以想象的故事描述“我”記憶中的六叔生前所畫的畫作,探讨延津(劉震雲的河南老家)人幽默的本質。六叔的畫,以延津人事為題,既有日常也有神鬼,既寫實又後現代,深得“我”這個作家的喜愛。六叔死後,六嬸一把火燒了他所有的畫,出于紀念,“我”以記憶中六叔的畫為母本,寫下了這部小說。畫裡畫外、戲裡戲外、夢裡夢外、故鄉他鄉、曆史當下等多重矛盾,诠釋了“一日三秋”的多重意義。一如既往,這部小說像以往劉震雲小說一樣,充滿了冷幽默,世俗生活所包含的哲理,用一句頂一萬句的笑話,道破生活嚴肅與輕松,瞬間與永恒。劉震雲讓讀者意識到,無須舶來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概念,他的故鄉延津的現實即為魔幻的存在。
沉浸話劇式首發 著名演員郭濤參演
7月17日,出版方為《一日三秋》在北京鼓樓西劇場舉辦了一場沉浸式首發式。讀者步入發布會現場即沉浸在劉震雲作品的視覺情境中,朗誦、舞蹈、微話劇等藝術形式将小說中的人物立體呈現在讀者面前,為新書亮相提供更具代入感、觀賞感的劇場體驗。之後由史航主持、作者劉震雲與評論家李敬澤進行了一場深度文學對談。
劉震雲
在鼓樓西劇場,讀者似在劇場裡穿越了劉震雲的三部作品:《一句頂一萬句》中的意大利神父老詹(邊玉潔飾)以獨白訴說無奈,《一地雞毛》中的小林(舞者劉尚,朗誦者姜力豪)以舞蹈表達迷茫;《一日三秋》更是以微話劇演繹出小說中以附錄存在的一段完整情節。話劇導演何雨繁飾一位見多識廣的客人。編劇、策劃人史航客串古董商人老景,鼓樓西劇場邀請到著名演員郭濤友情出演木匠老晉,作者劉震雲也以朗讀人的角色登台。專業的燈光、舞美、服化道,不啻一場完整話劇版《一日三秋》的預演片段。
李敬澤
李敬澤一夜看完看到流淚:
寫出了“真正的中國人的故事”
在李敬澤看來,《一日三秋》是劉震雲的秋天寫作,像秋天一樣包容、成熟。“劉震雲的小說是真正的中國人的故事,小說裡有中國人最具根性、最深的經驗和情感。題旨繁複,但百煉鋼化繞指柔,特别深入,也特别從容自然。在中國人生命的底部,情感的底部,真正恒常運行的無聲的經驗和處境,中國現代以來的文學始終沒有處理好、沒有充分命名的,劉震雲處理得幽微闊大,急管繁弦,一笛涼月。”李敬澤透露,他真是一口氣看完了《一日三秋》,看到夜裡三點,“人老淚多,我以前看震雲老師的書,有很多樂趣。結果昨天晚上看這本書的時候,夜深人靜,外面時不時下着雨,老淚有那麼一行兩行就下來了。”
李敬澤還仔細分析了這部新作,“整個這個小說裡面,它涉及大量的作為中國人的内心最基本,最深的經驗,比如說惦念。這個惦念本身就不僅僅是我在想某人,而我本身在過着自己有意義的生活。在西方文學當中好像沒有’惦念’這個詞。”
在紐約大學東亞系教授張旭東看來,“《一日三秋》不愧為《一句頂一萬句》之後又一高峰。它體量比《一句頂一萬句》小,但形式更純淨、叙事更靈動,因而文學想象和表現空間反倒更大。”
作家、評論家邱華棟也認為,劉震雲的小說《一日三秋》是一部傑作,“在他的這部新作裡,精彩的故事有着最日常的起點。在最為家常的書寫中,呈現了人的生活的豐富生動和無盡的可能,保持了小說的偉大叙事能力的尊嚴,呈現出豐富的人生經驗和人生價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