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朋友圈裡出現了一篇《揭蠱瑞幸咖啡》的稿子,我對咖啡瘾品沒有多大興趣,也不怎麼關注,但作為一個媒體工作者我對“揭蠱”、“揭秘”具有天生的敏感和敬畏。點開一看,哪是“揭蠱”,分明是“整蠱”。
揭蠱,顧名思義,就是揭曉、揭開謎底的意思。
而整蠱,就是整人,蠱原是一種以毒蟲作祟害人的巫術,後來被指搞惡作劇的意思。
我讀完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在起底一個叫楊飛的高管,将其出庭受審的照片配圖示衆,瘋狂的暗示此人品行不端,以此來證實由此引發的商業層面操作的非正當性,這樣打着商業寫作的旗号進行瘋狂的人身攻擊刷存在感,或者其他企圖,實為誅心。我不認識楊飛,也對咖啡無感,但我卻對這些以自媒體人自居的蠅營狗苟之行為深惡痛絕,不吐不快。
作者是位姓“污(同音)”的姑娘。我不知道是不是“藝名”,反正這個“姓”會讓人産生很多聯想,我甯願相信這位“愛笑的姑娘”人品不差,即使商業寫作的專業水平幾乎為零。
标榜“有品好玩”的公号出品方叫“品玩”,通過這種人身攻擊、貼大字報的形式從事商業寫作,我看就是“沒品”,翻看其過往的文章也幾乎沒什麼流量,内容多以盯科技企業的“縫兒”為主,“有用沒用打一耙”的寄居方式,明眼人都明白,蠅蛆之營生。這也是許多自媒體的生存哲學。
正如文中所言,“瑞幸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僅一年,連不喝咖啡的人都知道它的名字。”而我對瑞幸的認知得益于兩位俊男靓女代言人。懂商業邏輯的人都知道,瑞幸的成功正是運用了被“品玩”攻擊過的小米的商業哲學,“專注、極緻、口碑和快”,核心是有了資本的加持。
瑞幸在一年之内在外資一統天下的咖啡快飲市場撕開一個口子,在紅海中找到藍海,并迅速築起城牆。在當前這個時間節點上,單從商業的角度看,是成功的。至于戰術層面具體操作人楊飛,作者稱其為瘋狂營銷的“高人”,顯然是給楊飛戴了高帽兒,實為不懂裝懂,并且就事論人、先入為主,犯了大忌、亂了方寸。
瑞幸最終能不能與星巴克分庭抗禮?楊飛究竟是否獲罪,因何獲罪,知曉那場“運動”的人心裡都有杆秤。
這不是我今天讨論的重點,我要借此講一下自媒體該有的倫理觀。
“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通訊社。”輿論場從來都是個陣地,多方博弈、零和遊戲,主流、權威、客觀、真實的聲音缺失,支流就會成為主流,謠言、中傷、假面就會粉墨登場,搶奪注意力,控制潛意識。
自媒體運營方往往通過賦予公衆号虛拟的人格,以拉近粉絲的距離。決定公衆号立場角度、格局高度及語言風格的通常不是文字作者等個體,而是其着力營造的“人設”,在“人設”的背後隐藏了創始人或作者本人的人格。當低俗惡意的公号昧着良心蹭熱點、爆眼球、奪流量、搞攻擊時,其作者在“假面之下”不再有負罪感。負能量的網文,其惡之源就在于其低俗的“人設”及其背後猙獰與嗜血的寄生者,不會以智取利,那就偏激惡毒。
不可否認的是,當今社會,也存在很多态度誠懇、内容深刻、叙事嚴謹的自媒體,通過及時有效的發聲,積極傳播與弘揚了社會正能量,為公衆所推崇。但仍有一些害群之馬大打法律擦邊球,甚至幹起違法犯罪的勾當。為了搶流量、博關注,對一些社會熱點内容不加以核對就擅自發布不實信息,極大擾亂了網絡秩序。更有甚者,對傳播謠言明碼标價,雇傭大量水軍撰寫“洗地文”,轉移公衆視線;為了打壓競争對手,捏造虛假信息,并通過自媒體大肆傳播,對當事一方造成極大困擾,影響正常的市場秩序。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當然,我是說給那些“有品”的自媒體人聽的,當你擁有了一定數量的粉絲,具有了一定的動員能力,你的言論就會影響某些人對一件事情的判斷,那麼你就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不能僅僅沉浸于虛幻的“掌聲”和“流量”。
媒體受制于權力,受制于資本,也受制于媒體人的信仰,許多從事内容創作的自媒體人之前都有過正規媒體的從業經曆。即使離開了,沒有枷鎖了,但是改良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的勇氣和擔當不該卸下。真心希望自媒體人不僅關注流量和利益,在進行内容創作的時候也思考身為互聯網時代的網絡公民本身應該肩負的社會責任,讓認識回歸常識,希望自媒體倫理觀早日成型。
本文轉載自(病毒先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