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關于“摩爾百盛天府店決定将于2016年2月29日歇業”的消息再次将零售百貨業面臨的生存壓力推向輿論關注焦點。占據天府廣場核心地段的摩爾離場,似乎惋惜的人并不多,更不談驚訝。
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人力成本和商鋪租金不斷上漲,導緻開店的成本一路飙升。尤其是租金的上漲帶給那些想通過多開店和開大規模商店的企業帶來考驗,甚至高漲的租金成為壓垮不少零售商的“最後一根稻草”。
于是最近幾年,一直穩定增長的零售行業,開始遭遇關店、業績下滑等等的利空。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5月,百佳因租約到期關閉開業僅一年多的上海TASTE品位超市;2012年7月,沃爾瑪因與業主方的租金問題關閉了廈門東方店。再觀成都市場,2015年越來越多的百貨店卷入關店潮,從尚泰百貨成都萬象城店、天虹百貨紅牌樓店到人民商場清江路店、摩爾百貨羊西店、太平洋百貨。而最近發生的一起則為四川洋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摩爾百盛天府店決定将于2016年2月29日歇業,而歇業的原因是鑒于租金上漲、連年虧損等原因。
數據來源: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
根據iziRetail抽樣調查數據,2015年上半年,中國主要零售企業(含百貨、超市)在國内共計關閉121家。其中,百貨業态關閉25家,在這之中,萬達百貨便關閉10家,馬莎百貨關閉五家,天虹商場關閉三家,金鷹關閉兩家,遠東百貨、陽光百貨、百盛百貨、華堂商場、津樂彙百貨各關閉一家等。
或許以後,還會有更多的零售商場(百貨),存活在我們的記憶裡。而這也是傳統百貨在遭遇電商沖擊下,無力反抗的結局。
互聯網時代,我們不得不承認,電商擁有某些傳統零售行業無法企及的優越性:數量、價格、方便快捷、無國界……而這些優勢或多或少成為那些被電商打敗的“手下敗将們”的借口,難道,打敗他們的真的是電商?
或許,外界的沖擊隻是影響結果中起到很小的一部分作用,而自身是否具備足夠的免疫力來抵抗,這才是決定的生死的關鍵。
我們說了這麼多年的電商和傳統百貨,但是從目前的現狀來看,電商越來越牛B,傳統百貨越來越處于弱勢的地位。不少百貨、商場将體驗性業态視為拯救零售行業的救命稻草,于是,大家都效仿,商場百貨裡體驗式業态不斷增加比例,引進知名書店、兒童業态、特色餐飲、互動遊戲等,而效果真的好嗎?而慘痛的數據卻顯現,2015年上半年關閉121家門店和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自2012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互聯網時代,大家都在摸着石頭過河。以成都為例,商業環境呈現兩極,一面是不斷上升的關店數量,一面是仍然在大肆擴張的購物中心面積。或許,真正留下來的那批才是最适合消費者需求的。
當今的商業時代,消費者的權力才是最大的。誰能夠以消費者為中心,又能提供消費者最需要的服務,誰就能獲得這部分空間價值。而問題是,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零售業?而顯然,地段已經不能成為撐起一家傳統購物中心了,或許今後傳統布局、傳統業态、傳統運營模式的百貨購物中心因租金壓力關門歇業不再是個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