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裡哪種調味品最難選?
醬油!一定是醬油!鹵肉醬油、拌面醬油、海鮮醬油,菌菇醬油,蝦籽醬油、薄鹽醬油、蒸魚豉油、醇味鮮、一品鮮、原味鮮、自然鮮、生抽、老抽、頭抽、特級、一級、二級、三級……
是不是眼花缭亂、無從下手。那到底怎麼打醬油?↓↓↓猛戳視頻↓↓↓
醬油是什麼?
有醬才有醬油,醬油最早起源于西周,當時叫“豆麥醬”。醬放久了,表面滲出一層汁,一嘗、哎呦、味道真不錯,于是改進制醬工藝,開始特意釀制醬汁。
東漢的《四民月令》說:“正月可作諸醬。至六七月之交,可以做清醬。”清醬就是醬油,曆史上,它還叫過醬汁、豆醬、淋油、曬油、豉油、秋油等。
醬油被叫作醬油要到宋代,首見于林洪的《山家清供》一書,“山家三脆”中記載了“嫩筍等山野菜同香熟油、胡椒、鹽少許,醬油、滴醋伴食” 。傳統的醬油釀造發酵工藝,主要包括:
大豆整粒蒸焖
菌種制曲
曬露發酵
自然浸出法取油
暴曬濃縮油體中國傳統醬油工藝講究“春曲、夏醬、秋油”,利用自然氣溫變化的規律,再經“日曬夜露”,需要3個月甚至更長的釀制時間。清代《調鼎集》中有造醬油論:“做醬油越陳越好,有留至十年者,極佳”。
哪兩種醬油買不到了?
很多人以為正宗的醬油就是水、大豆和鹽,其實不對。醬油還有兩個重要的原料:小麥或者麥麸。這涉及醬油兩種發酵工藝:高鹽稀态發酵醬油、低鹽固态發酵法醬油,“高鹽稀态”用小麥,“低鹽固态”用麥麸。_高鹽稀态發酵法低鹽固态發酵法發酵方式經蒸煮、曲黴菌制曲,再與鹽水混合成稀醪進行發酵。經蒸煮、曲黴菌制曲,再與鹽水混合成固态醬醅進行發酵。原料不同大豆 小麥,所含鹽水多大豆 麥麸,所含鹽水少口 味由于小麥中的糖類物質比麥麸更豐富,香氣更濃郁,味道更醇厚、豐富。由于發酵溫度高,酶系少,酶活性低,風味沒有高鹽稀态發酵醬油好。不過,釀造時間是相對的。“低鹽法”雖然20多天即可出品,但繼續發酵下去也能出好醬油,古人釀10年的都有。另外,完全沒必要糾結兩者孰優孰劣,因為目前市場上是“高鹽法”醬油一統天下,好奇君這幾天逛了六七個超市,翻遍貨架都沒找到一瓶“低鹽固态發酵法醬油”醬油。
第二種買不到的是配置醬油。“釀造醬油”是以大豆、小麥、麥麸經微生物天然發酵制成。
而“配制醬油”是直接用50%以上的釀造醬油,再添加一種叫水解植物蛋白液的調味液調制而成的,幾小時就可以出爐了。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标準醬油》(GB 2717-2018)。新标準把“配制醬油”從醬油中除名了。“配制醬油”不能再叫“醬油”,隻能叫複合調味料。
醬油的秘密都在配料表
看到這,你應該了解了,目前放在超市貨架上敢叫醬油的,基本都是用高鹽稀态發酵的釀造醬油。如何選瓶好的釀造醬油避免入坑,接着往下看……
先給大家留道題!下面五種特級釀造醬油,你認為哪種好?_品名配料表1特級醬油
2 特級 醬油
3 特級 醬油
4醇味鮮
5一品鮮
先别管這些醬油五花八門叫什麼,先看配料表。水、大豆、小麥、食用鹽,大家都有,這是醬油的基本,沒毛病。問題是後面這一堆添加劑是什麼鬼?
好奇君當時在超市就迷糊了,加了這麼多“料”,怎麼還是釀造醬油?該叫“配置醬油”吧?我們先把添加劑放一放,先看看醬油怎麼分等級的。按GB18186-2000國标釀造醬油對高鹽稀态發酵醬油的分級:特級:氨基酸态氮含量≥0.8克/100毫升一級:氨基酸态氮含量≥0.7克/100毫升二級:氨基酸态氮含量≥0.55克/100毫升三級:氨基酸态氮含量≥0.4克/100毫升
我們常說,食材中氨基酸越多,本味就越鮮;釀造醬油原料中的蛋白質經水解生成各種氨基酸,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味道越鮮美、等級就越高。那麼問題就來了,上面五款特級釀造醬油,有的沒有添加劑,氨基酸态氮含量≥1.2;有的一串添加劑,氨基酸态氮含量≥1.3,你說誰好?
再來看這些添加劑都是什麼:
谷氨酸鈉=味精
焦糖色=着色劑
5'-呈味核苷酸二鈉=超級味精
(雞精的主要成分)
5'-肌苷酸二鈉、5'-鳥苷酸二鈉=增味劑
酵母提取物=調味料(增強産品鮮味)
苯甲酸鈉、山梨酸鉀=防腐劑
三氯蔗糖、安賽蜜、甘草酸三鉀=甜味劑
打個比方,好奇君釀造的醬油,氨基酸态氮含量≥0.8,特級了吧?可好奇君覺得還不夠好看,又加了谷氨酸鈉(味精)、5'-呈味核苷酸二鈉(超級味精),氨基酸态氮含量立馬飙升到≥1.4,既提高了等級又節約了成本。所以說,挑選好醬油時,隻看氨基酸态氮含量高低是不正确的,你得看配料中有沒有添加谷氨酸鈉這些增鮮劑,如果有,這個等級就要打問号了。
看到這,你肯定要說,這不是“作弊”嗎?很遺憾,這是允許的。再看修改後的醬油國标
《GB 2017-2018 醬油食品安全國家标準》中提到“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應符合GB 2760的規定”。
也就是說,隻要符合GB 2760的規定,釀造醬油中是可以使用谷氨酸鈉、5'-呈味核苷酸二鈉、山梨酸鉀這些添加劑的。這确實讓人糾結。
大豆上的“小心機”
好了,看到這裡,你一定以為挑選标準是:配料表中隻有水、大豆、小麥、食用鹽;在不加任何添加劑的情況下、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越好吧?又錯了!還得看看用的什麼大豆。各類醬油用的大豆可以分為三類:1、隻用非轉基因黃豆2、隻用脫脂大豆3、非轉基因大豆 脫脂大豆
非轉基因大豆好理解;脫脂大豆簡單理解就是先榨完油,俗稱豆粕。豆粕比大豆便宜,降低了成本,而且發酵後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比全大豆還高,所以很多廠商們喜歡用脫脂大豆作為原料。
但這種工藝也招來消費者吐槽,醬油、醬油,沒了油,難道改叫“醬水”嗎?有了油脂,釀成的醬油有特獨的風味物質,口感更加醇厚。所以有些廠商也意識到這一點,會選用“非轉基因黃豆 脫脂大豆”的搭配,既保留風味,又降低了成本。所以想獲得風味更好的醬油,優選全大豆醬油。
五花八門的醬油名稱
先說生抽和老抽。它們還是醬油,隻是老廣們的叫法,用途不同:生抽調味、老抽上色。
“抽”就是把醬油從原料中分離出來的意思。一缸醬油釀造出來,抽取的第一道醬油叫“生抽”,也叫“頭抽”。
“老抽”是在生抽的基礎上,再經過一些其它工藝,比如更長時間的發酵,或者添加焦糖色(色素)。所以生抽顔色淺,老抽顔色深;生抽偏鹹,老抽偏甜。至于其他套路,好奇君的理解是:萬變不離其宗。比如“紅燒醬油”,可能隻是多加了焦糖色和色素而已。
至于菌菇醬油、蝦籽醬油什麼的,你得看看配料表,是真有菌菇、蝦籽,還是隻用了食用香料。我國規定各種配料應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時入量的遞減順序一一排列,加入量不超過2%的配料可以不按遞減順序排列。也就是說,配料表的排位按照含量多少來排列。
但有些醬油就極具迷惑性了,比如“蒸魚豉油”。好奇君一直以為是豆豉做的,直到仔細看了配料表。
豆豉在哪裡?好像和普通醬油沒有區别,産品執行的也是釀造醬油國标GB/T18186。
蒸魚豉油也算一種醬油,在粵語中,醬油一直被稱為“ xi 油”,就是“豉油”。豉就是大豆,豉油也是用大豆釀造出來的一種醬油。至于為什麼要叫“蒸魚豉油”?大概是商家營銷出來的概念吧,畢竟豆豉和蒸魚是烹饪界的絕配。最後,回答上面那道題,五款特級釀造醬油,好奇君推薦幾号?對,3号。
配料最簡單,水、大豆、小麥、食用鹽,用的不是脫脂大豆,在沒用任何添加劑的前提下,氨基酸态氮達到1.2g/100ml。
作者|鄭 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