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谷愛淩練習數據

谷愛淩練習數據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2-14 19:57:39

2月8日上午,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決賽,中國選手谷愛淩以一個向左偏軸轉體1620的高難度動作在最後一輪扭轉局勢,站上了最高領獎台。一千七百多公裡之外的成都,張魏與他的十幾位同事共享了這份喜悅,“最後一跳成功的時候,我們心中巨石終于落下。之前團隊投入了大量精力做好谷愛淩的訓練保障工作,谷愛淩的成功讓所有人的努力都沒有白費!”

張魏是成都新都區尖鋒旱雪四季滑雪場(以下簡稱尖鋒旱雪場)的負責人,在雪場内,他和同事們見證了谷愛淩在登上領獎台前做出的艱辛訓練,“訓練時間一般從上午十點半到下午三點半,中間幾乎不休息,在谷愛淩訓練的最後一兩天時間裡,訓練場外能聽到的歡呼聲和掌聲越來越頻繁。我們在隔離區外隻能看到幾秒的騰空動作,肉眼很難判斷出具體的動作,但我們猜會有一些高難度的。”

令張魏自豪的是,谷愛淩最後的冬奧沖刺備戰是在尖鋒旱雪場完成的,而她的超高難度動作也是在尖鋒旱雪場進行的最後打磨。

谷愛淩奪得冠軍後,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苟仲文緻電,感謝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市委市政府對谷愛淩成功奪得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作出的重要貢獻,并專門指出谷愛淩最後制勝的一跳就是在成都訓練的成果,是四川省、成都市精心保障的成果。張魏所在的尖鋒旱雪場,也因為谷愛淩的奪冠而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

谷愛淩練習數據(谷愛淩訓練的旱雪背後究竟有什麼黑科技)1

尖鋒旱雪場大跳台。受訪者供圖

參訓隊伍有17人進入冬奧會賽場

尖鋒旱雪場2017年開始對公衆營業,最初,旱雪場的主要目的是為成都及周邊群衆提供周末假期休閑的運動場所,隻是純企業行為,“但很快在國内有了名聲,當年,國家冬殘奧集訓隊就有隊員來雪場訓練”,張魏表示,吸引國家隊的目光則稍晚一些。“有一次國家滑雪隊在國外訓練時,有隊員發現訓練所在地旱雪場使用的旱雪毯,就是成都造的。而且我們也在成都開了專門的旱雪場,那與其花大價錢在國外訓練,不如直接在成都,我想這是國家隊選中我們的原因之一。”

2019年,在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成都市政府及新都區政府的協調下,尖鋒旱雪場大跳台Big Air 投入建設,據張魏介紹,該滑雪道專門針對冬奧會比賽項目,總高度43米,總長度112米,當年6月建設完成後,7月開始承接專業隊伍訓練,包括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8支滑雪國家隊,以及四川、北京、廣西、吉林、黑龍江等14支省級隊伍,共計220餘人參與了訓練,這其中,有17人進入了冬奧會賽場。張魏說,大部分滑雪隊會在5月至12月期間前來,他也見證了隊員們為争取更多的訓練時間而做出的努力,“有時候隊伍多人多場地勻不開,我們就延長時間,早上8點開始,晚上11點結束。”

張魏回憶,谷愛淩在雪場内為封閉訓練,在訓練期間,其團隊曾希望在大跳台的落地氣包上畫出标識線,以便谷愛淩訓練時确認位置,當天旱雪場内工作人員便連夜完成。臨别時,谷愛淩的媽媽谷燕女士還特别向訓練期間給予愛淩全方位保障的成都市新都區專班工作人員表達了感謝,“對于成都以及旱雪場的訓練環境,她們都很滿意,并且表示希望下一次還有機會來成都訓練。”

旱雪場裡的“黑科技”

區别于由真雪覆蓋的雪場,尖鋒旱雪場雪道上鋪的是人工旱雪毯。無論是遠看還是近看旱雪毯都與真雪十分相似。

如果再仔細看,會發現旱雪毯上布滿了金針菇狀的圓頭。尖鋒是這種“金針菇”狀雪毯的發明者,他介紹,整個雪毯實際上是一種改性聚酯化合物,整個雪毯厚度約7厘米,在金針菇狀的圓頭之下,是彎曲的支撐柱,再之下,是鋁合金的底座。整個雪毯“像我們家裡的木地闆,是由一小塊一小塊拼成的。”

尖鋒介紹,旱雪毯表面的密度相當大,幾乎沒有空隙讓野草生長出來,旱雪底部的金屬闆不具有吸水特性,無論是自然雨還是人工增濕都不會長期停留在雪毯基礎中産生黴變,從而變成黑色影響外觀。

張魏說,金針菇狀的圓球大約為黃豆大小,每平方米覆蓋14450個,潤滑性好,抓地感強,形成旱雪毯表面的圓球,是以圓弧面接觸滑雪闆,無論是處在何種角度,都是弧面接觸,而不是以點接觸,從而保證了旱雪表面與滑雪闆的最小接觸面積,增加了滑行速度。“傳統的旱雪毯是刷子狀和梳子狀的,沒有彈力,摔上去很痛,我們把産品做成彈簧一樣的,踩上去有真雪的感覺,金針菇有高有矮,一部分用來供雪闆滑行,一部分用來防止雪闆将雪毯紮壞,讓雪毯更有韌性。”

除了最吸引人眼球的“金針菇”雪毯外,旱雪場上另外兩個黑科技分别是魔毯和落地氣包。

“據我們所知,現在世界上的旱雪大跳台都沒有配備魔毯,都是樓梯,運動員滑下來之後要自己爬坡,相當于爬13層樓。如果能有個魔毯,會減少運動員體力消耗,提升訓練效率,練習一次也就隻需要5分鐘左右”。尖鋒說,所謂“魔毯”,是指滑雪場把滑雪者牽引到坡頂上的運載工具,表面是粗糙的橡膠結構,能夠很好地與滑雪闆粘合。最初,魔毯由意大利人發明,但早期的魔毯因為存在一些技術上的設計問題,魔毯頂端存在縫隙,曾導緻過安全事故,尖鋒将魔毯改良,在魔毯的出入口不設縫隙,減少魔毯的風險性。張魏向記者展示了谷愛淩發布在社交網站上的視頻,視頻中,她乘坐着魔毯,左手吊着抓環,右手抱着雪闆,魔毯載着她徐徐上升。

谷愛淩練習數據(谷愛淩訓練的旱雪背後究竟有什麼黑科技)2

“金針菇”狀的旱雪毯。受訪者供圖

大跳台的落地氣包也是尖鋒設計的。“我們做了麥稈式氣包,裡面有很多小管子,運動員落地後能夠平穩滑下去,而不是會像之前一樣陷進去,這樣也方便運動員練習落地,更安全一些。” 通透貫穿的麥稈氣包,由于局部受壓不會影響整體平面角度,避免了緩沖區瞬間積水問題,氣包膜表面的細小排水孔同時也解決了傳統氣包排水難的問題。

尖鋒說,氣墊的存在一方面能夠幫助初學者入門,另外一方面能夠幫助運動員做一些平時不敢做的高難度動作,2月8日,谷愛淩在奪冠後也曾向媒體表示:從來沒在雪上或者蹦床上做過偏軸空翻轉體1620度,隻在腦子裡想過,就在氣墊上練了兩天。

從“火柴頭”到“金針菇”

資料顯示,1961年,英國一家刷子制造公司發明出了旱雪毯,最早的旱雪毯外形為刷子狀,之後,意大利、法國、德國的梳子形旱雪,也風靡歐洲三十年。最早在1998年,北京香山滑雪場在開業時使用的便是英國刷子式旱雪。

尖鋒現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上世紀90年代初從英國留學回來,尖鋒就一直在思索着将旱雪引入國内,最初,他想直接借鑒外國的技術,但最終因體驗不佳而放棄。

“做旱雪技術研發肯定得投很多錢和精力進去,我腦子裡一直有想法,但錢是問題,直到2007年,我的其他廠子賺了錢,才終于投入錢和精力開始做旱雪。”尖鋒表示,最初,國内并沒有“旱雪”的說法,“我借鑒旱冰的說法,大家都知道旱冰,那我們就叫旱雪”。

在工廠裡,尖鋒和同事們搭起了滑雪道,為選取合适的材料、精确的角度而進行上千次的實驗,“我們借鑒國外的經驗,數據、材料、模型,但是都不理想,光是旱雪毯的頭,我們就設計過棉棒狀的,火柴頭狀的”,2010年,他們生産出第一代旱雪毯,2012年,終于确定了旱雪毯“金針菇”的形狀,直到今天,發展到第四代。

目前,這種“金針菇旱雪毯”已經出口到了包括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在内的10餘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内,已有40多個滑雪場采用該旱雪毯。

不僅僅是運動員在享受着滑旱雪的快樂,張魏說,“冬奧開幕之後每天大約來200人,谷愛淩得金牌後每天大約300人來“打卡”,到晚上也一直有人來,我們希望能讓更多滑雪愛好者體會到滑雪的樂趣。”

新京報記者 李冰潔 編輯 胡傑 校對 李立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