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朱熹存天理滅人欲原因

朱熹存天理滅人欲原因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6 00:14:41

關于“存天理,滅人欲”這句話的出處有三:

出處一:“臣聞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異,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塗判矣。蓋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則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則其心私且邪。” (《朱子文集·延和奏劄二》)

朱熹存天理滅人欲原因(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1

出處二:“仁義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四書集注·孟子》)

出處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學者須要于此體認省察之。” “學者須是革盡人欲,複盡天理,方始是學。”(《 朱子語類》卷十三)

“存天理,滅人欲”是對誰說的?

朱熹存天理滅人欲原因(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2

出處一是對皇上說的,“臣聞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異,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塗判矣。蓋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則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則其心私且邪。”(《朱子文集·延和奏劄二》)

出處二、“仁義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四書集注·孟子》)

出處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學者須要于此體認省察之。”“學者須是革盡人欲,複盡天理,方始是學。”(《 朱子語類》卷十三)都是對學者士人說的。“存天理,滅人欲”不是對平民大衆說的,不屬于平民、世俗文化。朱熹說的“存天理,滅人欲”是針對上層統治階級及立志成為傑出的知經識理的男人提出的,這些人都有條件有可能沉迷于自己的欲,而忘了天理……

朱熹存天理滅人欲原因(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3

“存天理,滅人欲”屬于心性修煉。“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愛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惡,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尋天理,循道而行。“滅人欲”就是去惡,克己省身,修身養性。簡單的說,“存天理”就是向善,“滅人欲” 就是去惡。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就是要防範個人欲望的過度膨脹,追尋維護社會、道德、政風和民風的和諧與美好。

儒家的先賢們絕沒有要滅人欲的念頭,相反還要存人欲。孔子言“食色性也”,孟子曾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大欲存焉——這不明擺着是要存欲 ——存人欲?他并沒有否定為人即有"欲",孟子的“寡欲”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儒家及整個中國文化所反對的是縱欲、貪欲、私欲,不是人欲。

朱熹存天理滅人欲原因(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4

宋儒言“人欲之中是天理”,“天理”不在“人欲”之外,“人欲”達到了“中”就是“天理”。有人問朱子何為天理何為人欲,朱子答:“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宮六妾,人欲也。”所以,即使是宋儒不反對人合理的欲求,隻是說不要太過分。由此可見宋代理學家所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這一命題,實際上是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不能全盤否定。

宋儒把“人欲”看做是“天理”的對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天理”盛則“人欲”滅,“人欲”盛則“天理”衰。

但是實際上,天理和人欲并不是完全矛盾或沖突,存天理存人欲,也并不矛盾和沖突;天理是哪兒得出來的?天性即理性,而理性是以人的本性做為基礎的,這是理學的哲學觀念進步之點,滅人欲卻是其謬誤之處,違背自然之處。但是如果把這句話反過來說,“存人欲,滅天理”同樣也是錯誤的。

朱熹存天理滅人欲原因(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5

​一句話總結:把“存天理,滅人欲”改為“存天理,滅縱欲”應該更準确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