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電影節分A、B、C、D四類,即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A類電影節),競賽型專門類電影節(B類電影節),非競賽型電影節(C類電影節),紀錄片、短片電影節(D類電影節)。ABCD四類并不是劃分電影節高低,而是區分品種。A類是一般就是大型的綜合電影節,各種類型的電影都有。
歐洲最著名的三大電影節:戛納、威尼斯和柏林。
影片對這三個電影節的參報具有排他性的,即參報其中一個電影節,其餘兩個電影節就無法參加。每個電影節也都是有自己的風格的,影片一般會選最适合自己的電影節參加。
戛納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在每年5月舉辦,地點在法國南部城市戛納,為期12天左右。
戛納電影節是競賽性質,每年會設一個評委會主席,然後成立評委會,進行評獎。戛納主要競賽單元有:
這是戛納電影節的重中之重,此處的主競賽指的是“正式競賽長片”。“金棕榈獎”乃是戛納電影節的最高大獎,相當于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榈枝,故稱“金棕榈”——這是由于戛納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着高大挺拔的棕榈樹。
這也是戛納電影節的一個正式競賽單元。地位僅次于主競賽,主要介紹國際新晉影人帶來的原創性作品,以影片獨特的審美和新穎奇異的小衆風格聞名,當然也有名氣大的導演因為當年主競賽競争太激烈或其他原因而被調到一種關注單元。
地位也很高的一個單元,邀請質量有保證以及導演知名度高的片子來作電影節的展映,但是不參加競賽。
相當于短片主競賽單元,針對短片設立。
另外還包括“電影基石”、“導演雙周”、“國際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等單元。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
戛納更青睐現實主義題材和具有藝術價值的影片,例如2019獲得金棕榈大獎的《寄生蟲》,探讨了韓國的階級矛盾,在全球階級問題突出的當下,非常有現實意義,這也是影片獲獎的重要原因。
戛納與中國在國内,戛納電影節的影響力相對最大,主要還是因為這個電影節的确是華人電影的福地。
1990年,張藝謀的《菊豆》,1993年陳凱歌的《霸王别姬》,1994年張藝謀的《活着》,1995年張藝謀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7年的王家衛的《春光乍洩》,近些年的是2015年侯孝賢的《聶隐娘》都獲得了重要的獎項。
同樣的,不少中國人也進入過評委會,比如鞏俐、陳凱歌、楊德昌、姜文、徐克、吳宇森、王家衛、章子怡、舒淇、李安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