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風馬牛不相及的來源及意義

風馬牛不相及的來源及意義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26 22:25:08

風馬牛不相及的來源及意義(風馬牛不相及的由來)1

成語“風馬牛不相及”,生活中常常用到。但若問其來曆,或許了解的人并不多,因為這個成語實在很古老。況且,對其确切涵義曆來衆說紛纭,莫衷一是。而要探究其确切涵義,須先找到它的源頭。

請看下列典籍中的兩段文字: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左傳·僖公四年》)

馬牛其風,臣妾逋逃,無敢越逐,祗複之,我商赉汝。乃越逐不複,汝則有常刑。無敢寇攘,逾垣牆,竊馬牛,誘臣妾,汝則有常刑。

(《尚書·費誓》)

從這裡的兩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找到“風馬牛不相及”這一成語的由來了。诠釋這一成語應該抓住兩個關鍵字,一個是風,一個是及。

先看風字,《尚書·費誓》中的風,鄭玄的注釋是:“走逸也。”《左傳》中的風字,東漢經學家服虔是這樣解釋的:“風,敖也。牝牡相誘謂之風。《尚書》稱馬牛其風,此言風馬牛,謂馬牛風逸,牝牡相誘,益是未蓋微事,言此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幹也。”風訓敖是正确的。《廣雅·釋言》、《釋名》都說:“風,敖也。”朱駿聲說:“風讀為放,聲之轉也。”放,意味着脫離羁系,意味着散逸,鄭玄說:“走逸也”,說得一點也不錯。《孟子·告子上》:“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雞犬之“放”即馬牛之風,說的都是走逸。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戰,晉中軍風于澤。”句中的這個風,杜預是這樣解釋的:“牛馬因風而走,皆失之。”這段文字何以跟牛馬沾上了什麼關系呢?這個風實際上就是《左傳·僖公四年》中“風馬牛”的風,同樣應該訓為放,意思是說晉中軍失去控制了,散逸于澤。

風的意義為散逸,是因其讀音曾與放相同,而不是從風字本身的意義引申出來的。風即放。把“風馬牛”的風說成是“牝牡相誘”,則純屬臆說。

這個“及”字,很關鍵,對這個成語種種誤解的根源就出在它身上。不知為何,以往的一些注家都想當然地把“馬牛”看作“風”的主語。這樣,就走進了一條死胡同,結果隻能是越說越不通。及字在這個成語中的意義,《說文解字》已說得很明白:“及,逮也。從又從人。”“又”就是手。在商代甲骨文中,“及”就寫成“ ”,像用手逮人,是一個會意字。“風馬牛不相及”是說對逃逸的牛馬不相逮獲。“相”是就馬牛的主人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就牛馬之間的關系而言的。《左傳·僖公四年》記載的楚子的那一番話是說齊、楚兩國,一北一南,相距甚遠,即使任何一方有馬牛逃逸,也不會進入對方的地界,為對方所獲。當然,這句話在楚子嘴裡已經不是實指其事,而是一個成語了,隻是用以表示齊楚之間無利害沖突。這個成語的意義在《尚書·費誓》中可以看得更清楚。馬牛和臣妾并列正反映出奴隸社會的意識形态。在奴隸主眼裡,臣妾不過是會說話的馬牛。風猶逋逃,及即越逐。

這個古老的成語,兩千多年來,本義湮滅。我們今天使用它時已不限于表示雙方之間無利害沖突,而是用以泛指雙方不相關聯。

風馬牛不相及的來源及意義(風馬牛不相及的由來)2

風馬牛不相及的來源及意義(風馬牛不相及的由來)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