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莞前三季度成績單發布,實現地區生産總值6592.01億元,同比增長7.2%,在珠三角排第1位。
人們在稱贊龍頭企業、先進制造為東莞做出的巨大貢獻時,也會感謝松山湖畔的實驗室裡,那些埋頭做研究科學家們。
東莞以制造業聞名于世。但長期以來,這片土地上的源頭創新能力弱、成果少。東莞市政府創造性地傍“科技大樹”,與全國知名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發機構。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東莞新型研發機構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對深化産學研合作進行了有益探索。目前,全市共有新型研發機構32家,其中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4家。通過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東莞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複旦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一批著名高校院所建立了緊密合作聯系。
據不完全統計,東莞各新型研發機構近三年累計投入R&D經費12.34億元,是東莞傳統科研機構研發投入的6倍之多;累計承擔各類項目816項,其中國家項目54項、地方項目436項;截至去年底,共擁有有效發明專利達700餘項。
東莞32家新型研發機構聚集了各類人才5500多人,集聚高端人才206人,6個省創新科研團隊、15個市創新科研團隊、96名外籍創新人才。在這些新型研發機構的努力下,東莞自主創新的源頭活水奔湧而出。
古稀科學家在東莞圓創業夢
11月的松山湖,空氣清新,景色迷人。在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研究院,一位72歲的老人卻步伐匆匆,無暇顧及眼前的風景。
這位老人叫彭曉南,是中國年齡最大的創業者之一。彭曉南過去是河南科技大學的教授,研究環面蝸杆傳動理論和實驗30餘年。他畢生有個願望:設計、研發一種壽命長、精度高、成本低的機器人精密減速器。
2014年,彭曉南從學校退休。2015年,彭曉南與洛陽一家煤炭機械企業的老闆合作,開發環面蝸輪蝸杆加工機床。由于第一台樣機運行效果不理想,洛陽老闆甚至斷言:“如果你能做出來,那就是對精密制造的諷刺。”若非遇到李澤湘,也許彭曉南投入了大半輩子心血的項目就此停滞。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李澤湘認識了彭曉南教授,感受到彭教授對減速器的熱情和信心。2015年,李澤湘找到洛陽,希望彭曉南能到松山湖來,繼續相關領域的研發。與煤炭機械企業老闆讨論股份時,彭曉南說:“随便給我多少股份,我隻是想把這件事做成!”
老伴勸阻彭曉南:“你快70歲了,還折騰什麼?”彭曉南堅定地說:“但我能休息安穩嗎?這件事我已走了90步,現在放棄不是前功盡棄?”
就這樣,他帶着老伴一起南下,駐紮在松山湖,創辦了納密智能科技(東莞)有限公司。3年多以來,彭曉南在河南、東莞兩地來回奔波。有一年夏天,洛陽高溫難耐,在設備加工現場,彭曉南突發腦梗塞暈倒,休整幾天後,他很快又精神抖擻投入創業中。彭曉南說:“有時走路、吃飯都在思考問題,很多都是在走路的過程中想出來的。”因為心裡有目标,彭曉南不覺得苦。
如今,彭曉南的夢想很快就要開花結果。他們設計并制造出适用于産業化生産的精密數控專用環面蝸輪蝸杆機床,有效提高了産品壽命和精度,并在2018年完成小批量生産,計劃在2020年實現批量化生産。
機器人硬件創業,門檻高、投入大、周期長,成功率極低。然而,在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研究院,卻有90%以上的在孵團隊成功孵化為科技型創業公司,累計引進和孵化80餘家科技型公司。研究院創辦者、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說:“這種成功率,尤其在硬件孵化領域,世界上很難再有第二個。”
東莞制造業重大變革背後的身影
前三季度,東莞先進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732.54億元,增長10.9%;高技術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340.60億元,增長17.9%,成為東莞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
從東莞制造到東莞智造,東莞制造業重大變革背後,是一群科學家的身影。
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經過十餘年發展,已成為我國制造領域知名的新型研發機構。工研院院長張國軍介紹,自建立以來,工研院先後牽頭發起或者參與國家制造領域3次重大戰略規劃實施:
牽頭發起了國家數控一代示範工程,協助東莞市創建廣東省數控一代示範市;建設全國注塑機節能改造示範點,為廣東永高、茂瑞電子等企業實施了上千台注塑機節能改造項目,市場占有率超過60%;深度參與全國智能制造示範,在已經實施的三批國家智能制造專項(新模式)中,工研院直接參與的項目累計達15項,通過市場化采購應用工研院技術的項目超過38%,建設的勁勝智能制造車間被評為首批國家智能制造示範工程,并被選為全國現場會唯一示範點。
“今年上半年,再獲授權專利9項!”離工研院不遠,電子科技大學廣東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簡稱“電研院”)負責人興緻勃勃地說,電研院擁有的專利已經超過300件。
電研院依托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科資源,建成了3個院士工作站、5個公共實驗室、9個研究中心在内的60餘個國家省市行業重大技術服務平台。與300多家企業開展了技術攻關和産品研發合作,為近萬家企業提供了高端的技術服務,推動東莞電子信息産業由“加工型集群”邁向“創造型集群”。
通過實施“換芯工程”,電研院推出了國内首款北鬥/GPS雙模衛星導航芯片;加快了勤上光電等企業綠色電源芯片的國産化進程;實現了正業科技、遠峰科技等企業産品核心組件以及順絡電子、風華高科高端材料的自主研發。通過實施健康雲及大數據,研發了健康雲、協同醫療及互聯網 醫院三大平台,目前已記錄800多萬人的健康數據。
一個優秀科研團隊勝過千萬投資
暨南大學研究院的創業曆程和科研成果,讓人肅然起敬。暨南大學研究院院長蔣傑說,從2013年落地東莞以來,研究院秉承暨南大學“忠信笃敬”的校訓,堅持花最少的錢,幹最難的活,如今終有所成。
東莞市政府支持暨南大學研究院啟動資金2500萬元,給予667平米的辦公場地。蔣傑将暨南大學的各種資源引入東莞,利用技術優勢“幫人打工”,全面走向市場,幾年來,暨南大學研究院通過市場手段獲利1600多萬元,對政府啟動資金的依賴程度隻有約40%。
目前,我國瘦肉精、孔雀石綠等獸藥殘留檢測依賴從國外進口同位素标注的标準物質。蔣傑介紹,進口标準物質,10毫克要幾萬元人民币!暨南大學研究院開展标準物質的産品開發,目前6個常見獸藥殘留标準物質中,已攻克4種标準品的工藝,即将突破全國性技術難題。目前國内肉類産品進出口如采用傳統的檢測方法耗時較長,需在海關檢驗滞留多日,按暨南大學研究院的新産品和新技術,将極大提高檢測效率,提高通過效率,大大降低法定檢測機構和企業的時間成本。
回顧發展曆程,蔣傑認為,一個優秀科研團隊,勝過千萬投資。
暨南大學教授王通帶着自己在傳染病檢測方面的技術,進駐研究院的孵化器。該技術可檢測艾滋、乙肝、丙肝等病症,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檢測技術。入孵才兩年,今年預計實現營業額4000萬元。
孵化器培育的廣州一星醫療機械公司,目前有3類醫療專利正在國家食藥監管局申報,其磁共振技術有望填補國内細分領域空白;在孵的東莞博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選東莞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獎項,在動物疫苗領域的技術達到國内領先水平。
【見習記者】吳擒虎
【策劃】靳延明
【作者】 吳擒虎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