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益陽市中心城區以北——資陽,資水之陽,東臨長株潭城市群,西接常德漢壽縣。千年曆史積澱資陽古城,這裡因水而興,古老文明、水運文化交織,曾有的繁華輝煌仍篆刻在古巷麻石闆紋理間,飽經流年洗禮。這裡又不僅有人文風情的雅緻,更有豐厚的生态産業,鄉間美景、瓜果成片、地道風味小吃鑄就了資陽人的“知味”。紅網益陽站與資陽區委宣傳部、資陽區融媒體中心獨家推出“資陽風物志”系列,品鄉間趣味,叙時光憧憬,百般風物在資陽,請君共賞。
資陽區長春鎮。
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資陽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魯惠娜 益陽報道
一朵花能帶來什麼?對花農而言,可能是一份不錯的收入;對喜愛浪漫的女子而言,可能是一天的好心情;而對洞庭湖畔的益陽市資陽區而言,則是産業規劃的靈感和基礎。
在資陽區長春鎮,一朵小小的木槿花,“開出”了一條産業鍊:它既可以制成木槿花茶、菜肴、點心、藥品等,還可以“變身”為洗發水、沐浴露、面膜等産品。
目前,木槿花已被評選為資陽區“區花”,并承載着超乎以往的功能,前所未有地釋放出嶄新的經濟動能。
木槿花已被評選為資陽區“區花”。
雖“朝開暮落”但“一日一新”
木槿,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讓人聯想到那是一位從遙遠的古國走來的絕代佳人。《詩經·鄭風·有女同車》曰:“有女同車,顔如舜華。有女同行,顔如舜英。” 此處借用槿花來形容女子之美。“舜”,就是指木槿,僅榮一瞬,來去匆匆。
木槿花早晨開放,傍晚就凋零,每朵花的花期不到一天的時間。因此,古人又将木槿稱為朝華、朝開暮落花、日及等。
初聽上去,這讓人覺得挺哀傷的,對古代文人來說,木槿的凋落常讓他們聯想到生命短促,世事多變,紅顔易老。因此,木槿也成為最常被歌詠的花卉之一。
然而,木槿的生命力其實極強。雖然單朵花花期短暫,但從農曆五月直到初冬,每天都會有新的花朵從原來的花枝上開出來,可謂日日不絕。
遊客穿梭在木槿花田中賞花。
因此,古人又認為木槿花有着“日新之德”。受古中國文化影響甚深的韓國,甚至将木槿視為國花,取其“無窮”之意。
此外,木槿也是最容易栽培的花木之一。
東晉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樸子·内篇·極問》對此早有記載:“夫木槿楊柳,斷殖之更生,倒之亦生,橫之亦生。生之易者,莫過斯木也。”
這話的意思就是木槿怎麼種怎麼活,可太容易栽培了。隻要保證光照充足,環境通風,有較高的空氣濕度,常給它澆水,它們就可以生長得枝繁葉茂、花木扶疏。
嬌豔綻放的木槿花,随風起舞。
在資陽區長春鎮先鋒村的木槿花基地,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開始照耀大地的時候,木槿樹上已經開出一樹溫柔婉約的淺紫,随風起舞。日光之下,散着點香,透着點仙。從入夏到深秋,當一朵花被風吹落在大地上時,枝頭上的另一朵又已開始飽含殷紅,讓人應接不暇。
從“可鹽可甜”到“物盡其用”
木槿真可謂是“寶藏花花”,除了具有觀賞和綠化等優良特性外,還是集食用、藥用與纖維原料用途于一身的植物,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花青素、粗纖維和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非常符合食品和化妝品的應用。
基于這些特性,資陽人大膽地将産業鎖定在這“姹紫嫣紅”的小花上。
“綠肥紫瘦”的木槿基地。
2019年6月,黃家湖新區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資源,選用木槿作為景觀樹木,先後在先鋒橋、鄒家橋、紫薇村試點,種植了5萬株木槿,形成了長達5公裡的花籬式綠籬。
不僅如此,黃家湖新區還進一步延伸木槿産業鍊條,不斷探索木槿花的精深加工,推出了木槿花餅、木槿花茶、木槿花宴等食品以及提取木槿花成分制作的洗發水、沐浴露、面膜等日化用品。
在我國的飲食文化中,食花是很雅的事情。但資陽人吃花,可不是為了附庸風雅,而是因為它真!的!好!吃!
加入了木槿花的菜肴。
木槿肉丸湯,木槿花餃子,木槿花羹,芝士西紅柿夾木槿,擂辣椒皮蛋木槿花,百合炒木槿花,涼拌木槿……在資陽,木槿花的吃法如同吃蔬菜一般,用油鹽炒着吃,炖着、熬着、蒸着、炸着、擂着吃,不一而足,用當下流行的話語來形容就是:可鹽可甜。目前,資陽木槿花全宴成功入選為“味道湖南·益陽味道”二十道名菜之一。
木槿肉丸湯。
燥熱的夏日,于午後的熏風裡,沖上一杯清新的木槿花茶,觀看一朵朵木槿花在杯中起落舒展,也算得上是俗世生活裡的惬意時光。咬一口木槿花餅,層層酥脆的外殼下,是絲狀的木槿花瓣。賞花時品嘗,别有一番意趣。
木槿花全宴。
每一朵木槿花的開放雖都略顯匆匆,卻使生活從煙火中拔俗。盛開的花朵不僅留下了餘香,留下了瞬間的美好,也留下了無盡的美味。
除此之外,國人講究物盡其用,木槿不僅“秀色可餐”,它的葉子還含肥皂草素、肥皂草甙、木槿粘液質等成分,可用來洗頭:取新鮮的木槿葉片剪碎,紗布包裹放在水中揉搓,可以揉出豐富的泡沫,洗後頭發絲上還能附帶清新的植物香氣。
木槿花洗護用品。
入駐黃家湖新區的湖南省葉姿國際植物化妝品有限公司瞅準這一商機,研發了木槿花洗發水、面膜等一系列日化用品。“木槿花日化用品銷售前景很好,市場供不應求,種植一畝木槿利潤可達上萬元。”公司總經理張勝前介紹。
用木槿花制作的擺件。
一頭連接着消費者,另一頭則連接着廣袤花田。作為中國栽培曆史最悠久的花木之一,木槿從純粹的觀賞,到食用、藥用和其它多種功用,已經深度融入了資陽人的日常生活。
“槿花不見夕,一日一回新”。木槿朝開暮落,所幸日日清晨都有新花開,恰如資陽長春鎮的木槿産業,永遠有綿綿不絕的生命力。相信被益陽人稱為“懶家柳”的木槿,在不久的将來,将從好看的懶家柳,變成實實在在的富民柳。
總策劃:蔡東赢 王樂豐
策劃:皮進寶 劉慧婷
執行:彭翔 魯惠娜 王新鳳 孫欣玮 何西超 鄭子雯
設計:田伶
策劃支持:資陽區融媒體中心 張家塞鄉 茈湖口鎮 新橋河鎮 沙頭鎮 長春鎮 迎風橋鎮
資陽區委宣傳部 紅網益陽站 聯合出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