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新奇科技

新奇科技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1-28 03:48:27

新奇科技?中國科學家在新一代幹細胞,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新奇科技?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新奇科技(奇妙科技)1

新奇科技

中國科學家在新一代幹細胞

制備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

多潛能幹細胞具有無限增殖特性和分化成生物體所有功能細胞類型的能力。北京大學鄧宏魁團隊經多年努力,成功開發化學小分子誘導技術使人成體細胞逆轉為多潛能幹細胞。這一由中國自主研發的多潛能幹細胞(人CiPS細胞)制備技術,為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的發展解決了底層技術上的瓶頸問題。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于4月13日晚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多潛能幹細胞在細胞治療、藥物篩選和疾病模型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價值,是再生醫學領域最為關鍵的“種子細胞”。在哺乳動物發育過程中,其隻短暫存在于胚胎發育的早期階段,随後便會分化為構成生物體的各種類型的成體細胞,喪失其“種子細胞”特性。如何逆轉這一自然發育過程,使高度分化的成體細胞重獲早期多潛能狀态,一直是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領域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

鄧宏魁團隊一直緻力于開發調控細胞命運的新方法和建立制備幹細胞的底層技術。受低等動物再生過程啟發,團隊發現高度分化的人成體細胞在特定化學小分子組合的誘導下,可以發生類似低等動物細胞可塑性變化。基于此發現,團隊對化學小分子進行大量篩選和組合,最終成功誘導人CiPS細胞,實現人成體細胞發育過程的“逆轉”。

北京大學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鄧宏魁介紹,“這項全新技術,突破了以往幹細胞制備技術的局限性,使幹細胞制備更加簡單安全、更易于标準化、更便于臨床應用,為我國在再生醫學和幹細胞領域突破了一個瓶頸,為治療重大疾病帶來新的可能。”

團隊此前研究發現,人CiPS細胞能高效制備胰島細胞,且安全有效地改善了糖尿病猴的血糖控制,凸顯了人CiPS細胞在治療重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的突出優勢。

首個完整無間隙

人類基因組序列公布

美國研究人員領銜的科研團隊3月31日公布了首個完整、無間隙的人類基因組序列。與這項重大成果相關的6篇論文當天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

由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華盛頓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端粒到端粒聯盟”完成這項研究。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在一份公報中表示,人類基因組含有約30億個DNA(脫氧核糖核酸)堿基對,完成這些堿基對的完整、無間隙測序對于了解人類基因組變異全譜、掌握基因對某些疾病的影響至關重要。

公報說,對完整人類基因組序列的分析将顯著增加科學家對人類染色體的認識,從而開辟新的研究方向。這有助于解答關于染色體如何分離、分裂等生物學基本問題。研究團隊還利用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序列發現了超過200萬個額外的基因變異,這些研究為622個與醫學相關的基因提供了更準确的基因變異信息。

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所長埃裡克·格林表示,完成完整的人類基因組測序是一項重要科學成就,為了解人類DNA提供了首個全面視角。這些最基本的信息将增進對人類基因組所有細微功能差别的了解,促進對人類疾病的基因研究。

人類基因組測序項目的重要意義被視為與阿波羅登月計劃相當。人類基因組蘊藏人類遺傳信息,破譯它能夠為疾病診斷、新藥研發、新療法探索等帶來革命性進步。2001年,由包括中國在内的6國科學家共同參與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布了人類基因組草圖及初步分析。由于當時的測序技術所限,這份人類基因組草圖中留有許多空白。

以色列研制出可操控

水下1毫米内物體的機械臂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研制出一種可以操控水下1毫米内微小物體的機械臂。相關研究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期刊上。

這一新研究的靈感來源于水栖昆蟲的氣盾呼吸現象。研究說,水栖昆蟲體表剛毛具有疏水性,它們能夠捕獲和穩定氣泡,從而與水之間形成一層極薄的空氣橋,使水體很難直接附着,從而幫助昆蟲在水下移動。

據此,研究人員通過3D打印技術,在水下建構起微小的氣泡穩定裝置,搭建起“空氣毛細管橋”,實現對1毫米内微小物體的精準操控。具有不同尺寸、形狀、表面張力的顆粒,都可以使用一維或二維氣泡矩陣來被定位、抓取、運輸和放置。

研究說,這一技術是建立在物理原理基礎上,而非化學機制,且過程可逆,可用于普通機械臂無法完成的液體環境下污染顆粒的清理工作,并有望實現水生環境中生物細胞培養實驗的自動化操控。

想少吃鹽?試試電子筷

日本研究人員研制出一種電子筷,可增強對鹹味的感知程度,使用者即使食用低鹽食物也不覺得淡,或有助降低食鹽攝入量。

這種電子筷由日本明治大學宮下芳明教授所在實驗室與啤酒生産企業麒麟控股公司聯合開發,通過電刺激和戴在使用者腕帶上的微電腦來加強味蕾對鹹味的感受。

路透社援引宮下的話報道,電子筷利用微弱電流将食物中的鈉離子送到口腔内,令使用者感受到“增強1.5倍”的鹹味。

按照研究人員說法,如果食物含鹽量降低30%,使用者用電子筷進餐感知到的鹹味不會減少。

研究人員現階段在改進電子筷“原型機”,希望最早明年實現商業化。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傳統飲食偏鹹,成年人日均攝入約10克鹽,幾乎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标準上限的兩倍。食鹽攝入過多關聯高血壓、中風等疾病風險上升。

麒麟控股研究人員佐藤愛認為,出于健康考慮,有必要減少食鹽攝入量,而以傳統方式單純減少食鹽攝入量,對不少人而言意味着食物乏味。從這個角度講,電子筷另辟蹊徑,或許能發揮作用。

(本組稿件/河北日報記者王璐丹綜合新華社電)

來源:河北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