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芯锂話
10月29日,10家基金公司集中申報跟蹤中證風電産業指數相關産品,其中有9隻ETF基金,一隻場外指數基金。資金的密集關注,似乎預示着資本市場中屬于“風電”的時代即将來臨。
“碳中和”趨勢下,全球最大的改變來自能源結構的本質變化,新能源開始逐漸部分取代煤炭、燃油等傳統能源。
僅2020年一年,全球新能源市場發電裝機規模就增長了10%,由2572.5GW增至2832.6GW。在新增的260.1GW新增裝機量中,光伏機組和風電機組分别占據了53.4%和35.8%的份額。照此趨勢,光伏發電和風能發電有望成為未來全球發展的核心力量。
但在資本市場中,光伏概念與風電概念卻走出了不同的股價趨勢。與火爆的光伏概念相比,風電概念雖然整體亦有增長,但無論是股價漲幅還是市場關注度都要低很多。
究竟是何原因造成風電關注度低呢?這一被低估賽道背後,又有哪些産業發展機會呢?
01 今非昔比的風電産業
雖然光伏與風電同為新能源産業,但風電卻始終給人一種極為平庸的印象,甚至被不少投資者看成是傳統制造業。究其根本就在于“曾經”的風電并沒有性價比。
風力發電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利用自然流動的風吹動風輪機旋轉,帶動發電機工作,由此将風的動能轉化為電能。然而,發電原理雖然簡單,但想要真正的将風電用之于民難度卻很高。
衆所周知,大自然界中的風是不受人類控制的。由于風力、風向、風速都存在不固定性,因此風力發電的周期實則也是不固定的,這就給電力并網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在風電剛剛興起的時候,我國曾在三北(西北、東北、華北)地區大規模的興建風電廠,寄希望于迅速馭風發電。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由于電能并網是瞬時的,而風力發電又不受控制的,因此當所發電量超過當地電網的消納能力後,就會給整個電網造成負擔,導緻當時很多時候隻能通過關機的方式暫停發電,以保證電網的穩定運營,這就造成了棄風現象。
在2017年之前,我國棄風率幾乎始終維持在10%以上,部分地區的棄風率甚至超過20%,造成了嚴重的浪費現象。
數據來源:中國能源網、國家能源局,東吳證券研究所
從本質而言,衡量發電效率最重要的就是發電成本。構成風力發電的成本主要有三大部分:機組的一次性購置成本、整個項目運營成本、設備維護成本。
風電發展早期,行業各項技術均不夠成熟,因此制造成本并不便宜,再加上盲目擴産造成的棄風現象,因此風電成本一度遠高于火電。
同時,由于風力大的地方往往地理位置偏遠,電網鋪設很難短期跟上,電網消納能力提升無望,這就造成了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風電都不是一門很好的生意。
但這種情況如今發生了徹底改變。随着風電機制造技術的成熟,配套電網的完善,全國棄風率已經降至3.5%,風電成本更是直線下降。
從2018年開始,三北地區大幅提升消納能力,并逐漸開始裝機解禁,地區裝機增長已有所提升。在裝機量提升的基礎上,三北地區棄風率并未同步增長,表明我國風電産業已經取得全面發展。
縱觀全球市場,陸上風電已經成為最為成熟的新能源發電方式,其成本不僅低于光伏發電,甚至比水電成本還要低。聚焦國内,産業持續革新使得我國風電成本有望在2025年降至0.1元/度之下。
政策層面分析,我國風電行業即将完全進入平價時代。陸上風電在2021年後将進入全面平價開發階段,價格補貼完全退坡,這也證明我國風電技術已經全面走向成熟。
補貼退坡,勢必會給風電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升效率将是“平價時代”的主旋律,“叠代”将成為行業核心關鍵詞。
基于此,我們認為未來風電發展将延續三大叠代方向:産品叠代、技術叠代、模式叠代。
02 産品叠代:以大代小
成本是能源行業的核心指标,因此降本增效是風電發展的核心方向。
風電能效提升主要依靠風機大型化,大型風機雖然造價較高,但發電量高,能夠顯著攤薄風機發電成本。目前風電行業最前沿的風機企業已經推出6-7MW的大型風機,風電機組正朝着“大容量”的方向發展。
我國風電産業大規模發展應當從2008年算起,當時中國風電機組産業技術并不成熟,導緻早期機組功率小,質量差,性價比低,甚至出現了很多1MW之下的微型風機。
回溯曆史,在2012年之前,我國新增的風電機組幾乎都是2MW之下,直至2016年,2.5MW以上機組才開始逐漸開始普及。
風電機組并非安裝完就完事了,還需要付出長期的維護成本。早期不成熟的技術導緻當時的機組性能欠佳,維護成本高昂,因此小型風機并不劃算。很多運營企業發現,當初安裝的小型風機甚至不能賺回維護運營成本,因此幹脆暫停維護,将其棄置變成“孤兒機組”。
而那些“有幸”運營的機組其實也存在很多問題,如設備老化、風片斷裂、飛車倒塔等。甚至部分機組存在維修難的困境,早期進口引進技術不成熟,零件通用率低,導緻維修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盡管技術存在較大缺陷,但早期風電機組并非一無是處,提早布局幫助企業搶到了優秀的風口點位,在風電技術越發成熟的今天,那些優秀的風口點位有望被置換成更大的機組,提供新的增量。
據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測算,2021-2030 年全國風電機組累計改造退役容量将超過6000萬千瓦。其中2000萬千瓦在2025年前改造完成,1.5MW以下的機組是主要退役或改造的對象。
随着電網的鋪設,機組“以大代小”的推進,中國風電行業有望進入運行時間與裝機容量雙提升的黃金期,風電運營效益或将顯著提升。
“以大代小”是我國風電行業的一次産品全面叠代,主要是針對落後機組的升級。這種趨勢下,除風機制造企業将會受益外,早期布局的風電場運營企業也有望從中獲利。如龍源電力、大唐新能源、華能國際、國電電力等。
風機大型化,将成為風電行業産品叠代的核心方向。
03 技術叠代:半直驅是未來方向
僅用十二年時間,中國風電行業就由成本居高不下,演進至平價時代。可以說,我國風電産業的發展是極為迅速的,也是少數能夠在國際上具備競争力的産業。
按類别劃分,風電行業共分為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兩種。
縱觀産業發展趨勢,目前陸上風電技術已經極為成熟,技術門檻很低,競争激烈,且即将進入平價時代。與之相對,海上風電市場潛力較大,具有占地少、風速高、電量大、經濟效益高的特點。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因素,海上風機對風電機組具有一定的技術門檻要求,有望成為未來全球風機制造企業争奪的焦點。
從技術角度來看,風電機組共有雙饋、直驅、半直驅三種類型。其中雙饋和直驅是較為成熟的主流路線,而半直驅則是未來風電技術叠代的方向。
就結構而言,雙饋技術和直驅技術最大的區别在于是否連接“齒輪箱”。
雙饋機組的葉輪通過增速齒輪箱與發電機轉子相連。由于有增速齒輪箱的加持,在風電機組向恒頻電網送電時,不需要調速,有功和無功功率可獨立調節、轉子勵磁變換器的容量較小等優勢。目前全球大部分的機組采用雙饋技術。
但雙饋技術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對于風速要求很高,很容易發生脫網現象,如果風速很低即使有齒輪加速也難以進行發電,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由于齒輪箱的存在,增加了修護成本。
直驅技術的葉輪則直接與發電機相連,省去了增速齒輪箱,轉子為永磁體勵磁,無需外部提供勵磁電源。直驅機組的發電機通過全功率變流器并網,具有效率高、噪音低、低電壓穿越能力強等優點。
缺點方面,電機和電子裝置成本高,電機重量大,為了适應低風速需要配備很多的級對數極,導緻電機體積龐大,且隻能通過水冷降溫。
海上風電位置特殊,風力多變,大幅提升了維護成本,因此維護成本較高的雙饋機組并不适用于海上場景;直驅機組雖然能夠正常發電,但太過沉重,安裝運送存在問題;因此雙饋機組和直驅機組其實都不是海上場景的最好選擇。
目前,風機技術的叠代方向是半直驅電機。半直驅綜合直驅、雙饋優點,規避雙方缺點,被行業公認是下一代風電機組技術。
半直驅機組的葉輪通過中速齒輪箱與永磁同步發電機轉子連接,進行全功率變流器連網。與直驅相比,半直驅增加了中速齒輪箱,發電機轉子轉速比永磁直驅高,可以減少永磁同步發電機轉子磁極數,有利于減小發電機的體積和質量。
現如今,半直驅已經成為風電機組制造企業必争之地,甚至誰能做好半直驅誰就有可能成為未來的龍頭。
聚焦國内公司,金風科技是絕對的龍頭企業,全球出貨量僅次于維斯塔斯排名第二,市場占有率高達12.8%。然而,金風科技近一年的股價走勢卻被陽明智能完爆,究其原因就在于半直驅機組的研發上。
明陽智能是國内首批布局半直驅技術的公司。最早明陽智能以雙饋機組立足市場,2008年明陽智能從歐洲風電設計公司aerodyn引進半直驅技術,由此開始半直驅布局。
從2015年開始,明陽智能逐漸用半直驅産品替代過去的雙饋機組,2020年報顯示,明陽智能共銷售5658MW機組,其中半直驅産品的銷售容量占比高達93%,
正是得益于半直驅技術的成功,明陽智能有望對金風科技發起強有力的挑戰。當然,金風科技也曾在半直驅技術有所儲備,但産品放量仍然需要時間的沉澱。
04 模式叠代:分散式風電的暢想
風力發電對地理位置要求較高,因此目前風電主要集中在我國風力較大的北方。
随着國内陸上風電行業滲透率的不斷提升,優秀的風口區位已經迅速減少。放眼未來,大型的集中風能發電站必将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則很可能是分散式風電。
所謂分散式風電指的是布局在用電負荷中心周圍,不以遠距離運輸為目的的風電布局。這些分布式風電往往布局在重點城市附近,采用就近入網的方式,實時迅速消納。
從2012年至2019年,我國分散式風電累計裝機量由60MW增至935MW,年化複合增長率接近41%。2019 年國内新增分散式風電裝機 300MW,僅約占國内新增吊裝風電規模的 1%,可見分布式風電正處于萌芽階段。
就整體規模而言,分布式風電項目在國内占比微乎其微,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分布式風電的暢想。
分布式風電并非天馬行空的想象,其實它已經在丹麥、德國等歐洲國家被成熟應用。分布式應用甚至是歐洲應用風電的最初形式,風機散布于機場、港口、社區附近。
今年,分布式屋頂光伏已經開始在我國很多地區進行推廣,借鑒于此,分布式風電也有望成為下一個重點推廣的戰略項目。
10月17日,600多家風電企業在118個城市共同發起“風電夥伴行動·零碳城市富美鄉村”計劃,并公布了具體方案:“十四五”期間,在全國100個縣,優選5000個村,安裝1萬台風機,總裝機規模達到5000萬千瓦。
雖然距離分布式風電全面落地依然很遙遠,但分布式風電卻可能成為我國局部缺電最有力的電能補充。從集中到分散的模式,已經成為中國風電的第三個趨勢。
産品大型化、技術半直驅化、模式分布式化,風電行業的發展依然存在諸多機會。雖然平價時代的到來可能會讓風電企業遭遇短期陣痛,但随着運營效率的進一步提升,中國風電産業依然具備很明顯的增長潛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