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譜系兒童的特征

譜系兒童的特征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0:38:27

之前學校有布置一個居家學習的任務,讓小朋友們自己整理書包,把書放進對應科目的文件袋,最後裝進書包裡。這個任務要求拍視頻,當時心裡還挺恐慌,像毛毛這樣辦事磨蹭的小孩,在視頻的壓力下會不會漏洞百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那麼在拍視頻之前多練習幾遍吧!

先來一個簡單的吧,把桌子清理幹淨,随後把所有的書本擺放在桌子上,先孩子指認是什麼書。有些字孩子是不認識的,認讀幾次後,他基本上能認識是什麼書了。他學習過畫畫,那些美術學具是用來做什麼的他也清楚。我給他展示已有的文件袋,有語文、數學、英語、美術和綜合袋。自己先做一遍給他看,一邊做一邊說:“我們要給這些書分類了,語文書放語文袋子,這是數學書,要放數學袋,英語書放英語袋,美術書和美術學具放美術袋,剩下其他的書我們都放綜合袋裡"。做完之後,再向他提問一遍:“這是什麼書?應該放在什麼袋子裡?”。

語文、數學、英語、美術這幾本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對于“其他”這個代詞不是很理解,我再解釋一遍:“把語文、數學、英語、美術這幾本除開,剩下的就是其他的”,但你會發現用語言來解釋語言很難行得通。語言能力是思維的外殼,是思維的體現,如果孩子的抽象思維還比較薄弱,這樣子的解釋他應該還是不能理解,那隻能親自做一遍了!

我把語文、數學、英語、美術書挪開一段距離,一遍旁白:“把這些拿開,剩下的就是其他”。為了加深理解,我問他:“科學書要放哪兒?”“道德與法治要放哪兒?”,問的次數多了,孩子以為我在考他,以為我生氣了,他有些緊張,一緊張就會出錯。我說沒關系慢慢來。 我又反問他:"科學是數學書嗎?不是!它可以放數學袋裡面嗎?能放語文袋裡面嗎?不能!那它就是“其他”了,應該放綜合袋裡",毛毛很清楚這些基礎的邏輯判斷和邏輯推理,很快就能回答出來。

可是很快我又意識到另一個問題,譜系孩子本來就思維刻闆、定勢,沒有那麼靈活。把語文、數學、英語、美術書移開了,剩下的就是“其他”,這件事他可能是理解了,但如果換其他的物品了呢?也許他理解的“其他”就是科學、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少先隊活動。而且很可能他僅理解“其他”就是以上這些書,多加幾本他就不知道放哪兒了。

我得給他換不同的物品或者不同的方式來檢驗。這些孩子能理解嗎?如“毛毛吃蘋果,其他的給爸爸!”,“媽媽不要橙子,其他的都要”,“除了牙簽,其他的都拿走” ,“除了小狗,其他的動物都參加了”,“白色蘿蔔放盤子裡,其他顔色的蘿蔔放杯子裡”(關于這一項還可以讓孩子來糾錯,如遊戲規則是白色蘿蔔放盤子裡,其他顔色的蘿蔔放杯子裡,但媽媽故意把紫色蘿蔔放盤子裡,看孩子會不會糾錯說:媽媽你放錯了,白色放盤子裡,紫色是其他顔色,要放杯子裡!)

接下來該自己操作了,首先不要太難以免孩子有畏難情緒,把每個科目相關的物品都放在一起,如語文書和拼音本、寫字本放一起,數學書和數學練習本放一起,美術書和剪刀、膠棒、粘土放一起,綜合類的書也都是疊放在一起的,各科的袋子也是按照書的放置順序放好的,這樣毛毛可以比較輕松的完成。也确實如我預料的那樣,孩子不需要太多的尋找就放好了。練習幾次之後就要加大難度了。

把各科目的書、作業本以及學具全部混在一起,袋子的順序是打亂,讓孩子把對應的書和作業本或者學具放進對應的袋子裡,這個過程孩子需要視覺搜尋、仔細核對,判斷分類,最後再放進去。孩子會粗心地将夾雜在綜合書籍裡的英語書也放進了綜合袋子裡,最後書放完了卻發現還剩下一個英語袋子空着,我問:“英語書放哪兒了?”,他不記得了,不得不在各個袋子裡翻找英語書。一開始孩子的速度是慢的,尤其是我說要拍視頻上傳,他顯得很緊張,他很想快點但又怕亂,多次練習之後終于正确率和速度都提上來了。

動手操作之後,我就讓他自己表達,我們是整理書這些書的?他記得很清楚:其他的書放綜合袋子裡,科學書放綜合袋,心理健康也放綜合袋。再後來他大概也能表達完整的思維:除了語文、數學、英語、美術,其他的都放綜合袋子裡。這個過程比較漫長,但是也值得高興啊。思維的流暢性和完整性不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打通的嗎?對于這類孩子,能頓悟的人還是很少吧。

這讓我想起前幾天面試的一個小朋友,他沉迷于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時比較難介入,語言大多是短語式的需求性的語言,認知理解也比較基礎。我和他做了一個項目:聽到老師說4就拍手,老師說其他數字就不動。孩子是不理解這個語言指令的,後來我示範了幾遍之後,孩子居然好幾次在我說到4之後拍手了。那孩子是真的理解我的語言指令了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他隻是在視覺上記住了我是怎麼做的,因為他有基本的模仿和跟随能力,但是在聽的方面,老師說的語言信息可能根本就沒有進入過他的大腦,就更别提大腦加工然後輸出信息了。

關于視覺理解的提升,我可以做一些視覺提示,如在一張紙上寫上4,在另一張紙上畫上拍手的圖。先讓小朋友表達“這是4,這是拍手”。演練的時候老師拿出4,小朋友拿出拍手的圖。多次後,老師拿出4,小朋友做拍手的動作。再然後老師說4,小朋友拍手。這樣下來看似小朋友學會了,但是小朋友隻是熟悉了這個遊戲的規則,或者說行為的套路,整個流程更多的像一個條件反射,但是對于“聽到4就拍手,聽到其他的就不動”這句話他還是不理解的。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這句話沒有進入他的大腦,所以我應該讓他注意到我說的這句話。如果他能夠把我說的這句話複述出來,那說明信息進入他的大腦了,接來就可以進入加工的流程,這句話結合上面做的由視覺提示到視覺撤銷的流程,多次練習後再表達出來,或許他就真的理解這句話了。

昨天晚上看抖音直播,主播有提到主動眼神和被動眼神的區别,說到機構裡那些掰臉或者端下巴使孩子對視的情況,我還是比較認同他的觀點,一方面我們的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是有各種障礙,可是他也有自尊,掰他的臉或者端他的下巴,他會覺得不舒服不喜歡;另一方面,通過這種方式做出來的也都被動眼神,而不是主動關注的眼神。主動性和内驅力能塑造出來嗎?太難了!我想需要愛和很多方法吧。

譜系兒童的特征(反思譜系兒童語言理解)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