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的精髓在哪?筆者經常能聽到别人說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之類的話語,但是仔細想想卻有那麼一點與世無争與否的意思,而且生活工作當中也有很多人用這個名言來标榜自己,但是真的是哪個意思嗎?如果“無為”就是不作為的意思的話,那麼這個社會怎麼進步?公司怎麼發展?其實都是說不通的,即“無為”絕對不是消極厭世的意思,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無為而治的精髓在哪?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筆者經常能聽到别人說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之類的話語,但是仔細想想卻有那麼一點與世無争與否的意思,而且生活工作當中也有很多人用這個名言來标榜自己,但是真的是哪個意思嗎?如果“無為”就是不作為的意思的話,那麼這個社會怎麼進步?公司怎麼發展?其實都是說不通的,即“無為”絕對不是消極厭世的意思。
“無為與有為”在老子的《道德經》有專門的說明,隻是限于文言文理解能力有限,再加上小時候都是讀孔孟之道的文章,反而對耳熟能詳的《道德經》沒有關注,也不甚理解,甚是可惜,為什麼可惜?一是這麼經典的文化精華經常被電視編劇寫成了修仙練武的流派,誤解很深;二是在工作生活一段時間以後,發現真正成就提升自己的文化經典,《道德經》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而我們卻從未重視和系統學習過。
要想理解“無為與有為”到底是什麼意思?首先要分析《道德經》到底為誰而寫?還有作者的背景如何?不知道大家的真實理解水平處于各種階段,但是筆者之前隻是聽過書名,并且感覺很牛的樣子,也聽一些名人講過《道德經》的重要性,比如白岩松、馮倫等,同時也買了一些書但是看不進去,也不是不想看,而是覺得絕大多數解釋和現實遇到的情況不一樣,比較迷惑。當然,後來随着關注的加深,才發現出現了理解的偏差,一直以為《道德經》是為老百姓寫的,其實大錯特錯,老子是為領導者而寫,這樣閱讀對象一變化,很多文字理解就相對說的通了。
簡單一點說,“無為”是對領導者而言,而“有為”是對老百姓而言,“為”字怎麼理解呢?可以理解為利益,即領導者要盡量少一點私心,多一點為名之心,王陽明龍場悟道最後也是悟出來了私心和欲望的問題,要想知行合一,就得有良知,良知就是舍己利他,并采取行動,唯有如此,他才成為了聖人,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無為”對于領導者來說,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舍己為他,不要天天想着自己的私欲,多為老百姓和員工着想,提高員工的收入水平,讓員工吃得飽吃得好,有房住,對于管理,盡量制定規則和流程即可,不要去太多幹預,順勢而為。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分别把京瓷和日航打造成了世界五百強,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第二個人有這麼大的能量了,稻盛和夫27歲創業就立志為員工謀福利,特别是78歲還出手力挽狂瀾即将破産的日航,即使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他也沒有放棄員工,比如現在常用的大規模裁員,人心都是肉長的,最終這些留下來的人都特别感激,并用實際行動努力工作,後來還有很多新人加入日航,把日航打造成了世界500強,“敬天愛人”一直是稻盛和夫的經營理念之一,都是無為的體現,尊重天道,愛戴民衆。
“有為”對于領導者來說,就是要為民謀福利,“無為”強調舍己,而“有為”就必須利他,國内通訊行業巨頭華為也是特别重視“有為”的公司,除了提出并用實際行動在踐行“以客戶為中心”以外,也專門強調了“以艱苦奮鬥者”為本,在華為公司,對于哪些能夠艱苦奮鬥和帶來價值的員工,華為一點都不吝啬支付很高的薪酬,除了大家在新聞上看到的天才計劃外,對于普通員工,除了基本待遇高于外界外,到達一定年限以後還有非常可觀的分紅,而且作為創始人任正非的股份隻有1.4%,試問國内有多少創始人能夠做到如此大方?真希望多一點像華為一樣偉大的公司存在。
因此,作為領導者,需要做到有為和無為,如果不知道怎麼做了?那就可以參考天之道。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道德經》之中的“道”有兩層含義,一是天之道,而是聖人之道,領導者需要執行聖人之道,如果迷惑了,就向天之道尋求答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