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讀者在山東威海榮成市市民文化公園“城市書房”閱讀繪本。 李保衛攝
廣東廣州市市民在地鐵圖書館浏覽書籍。 陳志強攝(人民視覺)
讀者在江蘇常州“秋白書苑”優雅的空間裡享受閱讀時光。 本報記者 鄭海鷗攝
中辦、國辦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強調“優化公共文化資源配置,加強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打造新型城鄉公共文化空間。”近年來,各地加大建設和創新力度,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間不斷湧現,人民群衆文化獲得感不斷增強。
——編 者
江蘇常州“秋白書苑”
讓閱讀有溫度有詩意
本報記者 鄭海鷗
“‘秋白書苑’成了我家的第二個書房。”左雄說。周六上午9時不到,8歲的小學生左思豫便和父親左雄來到了“秋白書苑”運河明德館。徑直走到一個熟悉的靠窗座位,父女倆便開啟了一上午的閱讀時光。
寬敞明亮,裝修新潮,設施現代……坐落于江蘇常州天甯區天甯街道的“秋白書苑”運河明德館開館半年多,進館人次已經突破4萬。這個200多平方米的新型文化空間,成為附近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去處。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我們來圖書館,在書中了解和見識更大的世界。”左雄說,“之前的基層圖書館環境比較呆闆,借還書也不便。‘秋白書苑’裡,全市公共圖書館的書都能通借通還,而且環境優雅舒适。真心點贊!”
距離現代簡約風格的運河明德館不遠,是古建木質風格的“秋白書苑”運河緻遠館。考慮到附近有少年宮、老年大學,運河緻遠館内配備了1萬多冊書籍,其中有4000多冊少兒書籍,大家各取所需,積累了很旺的人氣。
“包括常州在内的許多城市,都面臨着人口密度越來越大而設施空間狹小陳舊、服務傳統低效能而群衆需求愈加多樣的公共文化服務矛盾。如何補齊短闆、解決矛盾?建設新型文化空間便是我們的探索。”常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嚴俊說。
2018年起,常州市文廣旅局積極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全新模式,建設以瞿秋白同志的名字命名的智慧圖書館“秋白書苑”。截至目前,已建設“秋白書苑”35家,累計接待讀者超580萬人次,借還圖書超200萬冊次,順應了人們追求品質閱讀和優雅環境的需要。
走進每一所“秋白書苑”,迎面都是一面醒目的紅色書牆,各類黨政讀物、紅色書籍、革命曆史展覽等凸顯了“秋白書苑”濃厚的紅色氣質。“地方不大卻設計精美,感悟紅色曆史、品味濃濃書香,在高低錯落的樓房中,給我們一段駐足靜心的時光,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讀者梅毅在留言本上寫下這樣一段話。
既有不同的特色,又有統一的标準,這源自“政府 社區 企業”合作共建的探索。常州市圖書館館長錢竑說:“街道無償提供社區用房作為經營場地,市圖書館負責圖書資源配送,街道與社會力量共同出資進行裝修并購置相應設施設備,後期運營管理及相關費用由社會力量承擔,這有效彌補了公共财政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保障了‘秋白書苑’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各方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可調動許多資源開展讀書沙龍、志願宣講等活動,讓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務。”
如今,在城區,“秋白書苑”融入曆史文化街區、院落、名人故居紀念館、大運河,書香與曆史文脈、文化名人、古老建築交相輝映;在鄉村,“秋白書苑”與生态保護、農事體驗、四季風光渾然一體,市民和遊客競相“打卡”體驗;在科技園區,“秋白書苑”植入高科技元素……各具特色的“秋白書苑”,已在常州街巷、鄉村紮根。
小河邊、稻田旁,蛙聲陣陣。外面白牆黑瓦、内部新穎别緻的“秋白書苑”花開西莊館位于新北區任葛村,由一棟廢棄的民居改造而來。其建設和管理者楊建鋒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他同時管理着一所城裡的“秋白書苑”。楊建鋒說:“有特色的空間、豐富的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來到這裡。與書為伴的成長,将影響孩子們的一生。”
嚴俊說:“‘秋白書苑’有溫度、有故事、有内涵。接下來,我們将繼續提升服務品質和層次,營造濃厚的閱讀和學習氛圍。”
北京石景山金蘋果文化小院
激發市民的文化熱情
本報記者 劉 陽
走進地處北京石景山區的蘋果園街道,高樓林立中,有一處靜谧所在。一個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裡,影壁、回廊、灰牆、紅磚、露台,質樸淡雅。院内莳草置石,鳥語花香。踏入小院,便有一種怡然自得之感。
這裡是北京石景山區蘋果園街道綜合文化中心,又稱金蘋果文化小院。
每周,59歲的蔡春平至少有5天都會來到金蘋果文化小院,“或參加舞蹈、合唱活動,或帶着小外孫來看電影,有時候甚至隻是單純想來小院裡走走逛逛,看看花草竹林,享受都市中難得的時光。”
金蘋果文化小院動工于2019年。此前,這個超過2000平方米的區域裡違建遍地,擠滿了各式各樣的小飯館、洗澡堂,污水橫流,人群嘈雜,噪聲擾民,周邊居民意見很大。
2018年,違建被拆除了,留下來的地用來做什麼?街道決定打造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下轄的21個社區居民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什麼風格?街道進行了民意測試。有人提議,街道緊臨首鋼,可以建成富含工業元素的風格;也有人提議,可以建成京味兒文化濃厚的傳統文化風格。最終,第二種方案受到更多人的歡迎,也在實踐中日益驗證了它的吸引力。
蔡春平是金蘋果文化小院的受益者。她帶着記者參觀了文化小院的17個活動室。跟随她熟悉的腳步,記者發現這裡的活動室幾乎都沒閑置,有的正在舉辦黨史回顧活動;有的在放電影;有的響徹着合唱團的歌聲;有的躍動着舞蹈團的身影;有的傳來悠揚的葫蘆絲樂曲;有的陳列着圖書,四下可見讀者的身影……
小院樓頂的風光也十分優美。樓頂整齊地碼放着一個個小菜園,有的結滿了蔬果,有的綻放着花朵。蔡春平說,這是小院獨特的“一米菜園”,孩子們輪流認領一塊菜園,種植自己喜愛的瓜果蔬菜,每天放學後來澆水,“成了都市孩子們的鄉土樂園。”
“我們這裡有個文化小院,快來看看!”許多居民給自己的親友發出信息,一傳十、十傳百,文化小院聲名遠揚,一些遠在海澱區、西城區等地的文化團體和群衆組織也來了解情況,參訪者絡繹不絕。
蘋果園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杜鴻雁認為,文化小院之所以受到喜愛,環境特色是首要因素,多元的服務、細緻的工作,讓人們享受家一般的溫暖。
小院有一批來自各行各業的志願者,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已經退休的居民。律師向鄰裡開展普法教育,告訴大家如何避免電信詐騙;攝影師不僅教大家怎麼把照片拍得好看,還領着大家走出小院,開展攝影比賽;音樂舞蹈愛好者則兼任合唱團和舞蹈團的教練……他們在豐富社區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讓自己退休後的生活更加充實、更有價值。
結合小院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定位,以非遺傳承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活動是這裡的一大特色。适逢傳統節日,小院都會舉辦相關活動。
文化小院不僅是活動場地和服務的提供者,同時也孵化着自己的文化品牌。杜鴻雁介紹,近年來,小院先後孵化了“海豚杯”廣場舞大賽、“春之韻”合唱比賽等文化品牌,激發起居民們的文化熱情。“居民們是很認真地在‘玩’,他們有屬于自己的文化理想和追求,小院的職責就是幫他們實現。”杜鴻雁說。
河南安陽“甲骨文書屋”
充滿書香魅力和家的溫馨
本報記者 任勝利
“因依老宿發心初,半學修心半讀書。”河南省安陽鋼鐵公司退休幹部趙許建越來越喜歡“丹楓苑甲骨文書屋”:屋内滿架的圖書、牆上的甲骨文書法、桌上苔藓樹皮盆景、或老或少的書友,充滿書香魅力和家的溫馨。“在書屋裡找到新的感覺,心靜了下來。”她說。
綠草環繞、紅葉掩映,坐落在安陽市殷都區丹楓園廣場一角的“丹楓苑甲骨文書屋”,顯得安靜而有生機。
“這個書屋建築面積100平方米,藏書近5000冊,閱讀席位52個。”共青團殷都區委副書記、殷都區青年志願者協會會長劉曉慶說,現在由12名志願者提供常态化志願服務,保證書屋常年開放。
與“丹楓苑甲骨文書屋”的安靜相比,位于安陽市文峰區東方名苑小區的“名苑甲骨文書屋”則顯得熱鬧許多。這個書屋與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融合在一起,還提供考前讀書指導、電腦編程等個性化服務。
“書屋都配備了24小時圖書自助借還系統,實現辦證、借還書、電子書下載的自助化。”安陽市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公共服務科科長郭強介紹,安陽“甲骨文書屋”從2020年3月開始建設,按照“統一外觀、統一标準、各自建設、屬地管理”的思路建成68座。每座書屋建築面積不小于100平方米,配置不少于4000冊的圖書,閱讀席位40個以上。書屋依托安陽市圖書館建立了總控制平台和周轉書庫,形成了全方位、多輻射的公共圖書總分館和全民閱讀服務網絡,實現全市範圍圖書的通借通還,力圖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優質閱讀服務。
“個性化”“有溫度”“離家近”,這是讀者在“甲骨文書屋”普遍的閱讀體驗。
“讓每個有詩意的靈魂,都有一處栖息的地方。”這是“丹楓苑甲骨文書屋”的志願者李鳳霞經常念叨的話。“這話正好反映了我在這個書屋的閱讀體驗。”讀者王志交說,“每個人閱讀需求是不一樣的,而在這裡,想讀什麼書、想參加活動等個性的需要基本都能得到滿足。李鳳霞在做好閱讀服務的同時,還經常給小朋友講解甲骨文書法,滿足孩子們對甲骨文的好奇心。”
“有溫度不僅體現在書屋陳設人性化、家庭化,也體現在活動的人文化、交流的親情化。”安陽鋼鐵公司作協副主席馮軍說,“有一次《紅樓夢》讀書會吸引了很多讀者,讨論也非常熱烈。幾個小朋友的問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探讨讀古代名著從哪入手,是先看原著還是先讀白話版……這樣的活動有深度也有溫度。”
“書屋就在家門口,每天買完菜往家一放,10分鐘就到了。”趙許建說。家住安陽市文峰區東方名苑小區的杜曉文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正備考研究生,她說:“去一趟圖書館得一個多小時,時間都耽誤在路上了。現在下樓就到了書屋,需要的書都能借到,十分方便。”
“政府主導、企業協同、民衆參與,就近服務、普遍均等、滿足個性,‘甲骨文書屋’使公共圖書館體系更完善、服務内容更加親民。”安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薛崇林說,書屋廣泛分布于公園、廣場、學校、社區等處,融入安陽文化元素,已成為嶄新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據統計,68座書屋建成以來,累計流通圖書22.6萬冊次,日均訪問量1萬餘人次。
版式設計:張丹峰《 人民日報 》( 2022年10月05日 07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