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的故事,我們在小學六年級的語文課本上有學過,大概說的是孔子東行,路遇兩個小孩正在争辯太陽早中兩個時刻離人的距離問題,而面對兩個孩子的疑惑,孔子也犯了難,最後隻能謙虛地表明自己也不知道。
迫于那個時候人們知識的局限,即使是孔子這樣的聖人也難以得出結論,于是他直接承認了自己不知道,雖然遭受到了兩個小孩的嘲笑,但是他這種勇于承認自己“無知”的行為确實值得我們學習。
這則故事是記錄在《列子·湯問》裡的典故,距今已有兩千年之久,兩千年前的古人基于認知的局限,沒能解答出内心的困擾,如今身處科技如此發達的21世紀,你能解決這個難住孔子的問題嗎?
仔細分析兩個孩子的論點,我們會發現他們說得都很有意思,對于太陽的遠近,他們一個以近大遠小來判斷,一個以近熱遠涼來辯駁,一個從視覺感受出發,一個從溫覺感受思考,可以說他們各自說的,在一個沒有一定天文認知的人看來,都十分有道理。
其實,太陽到底是早晨距離地球上的觀察者更近還是中午更近,我們在後來的地理學習中,可以得出大概的結論:兩個距離差不多。因為不管是哪個時候,太陽距離地球都是非常遠的,這種超遠距離使得兩個時刻的距離差相對而言不大,雖然也有好幾千公裡,但是對于日地距離而言占比就太小了,所以忽略不計。
這就好比有人告訴你地球是兩極略扁的不規則球體,你就會根據地球的凹凸不平判斷它是不規則的,也會認為即使它是球體也是扁的。然而你不知道的是,地球的赤道半徑比上南北兩極半徑的比值,不過才1:0.996,這是什麼概念呢,也就是說如果你把地球縮放到一個乒乓球那麼大,那麼這個小地球将會比乒乓更圓,表面也會更光滑。
當然,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對于兩小兒辨論的問題,如果要确切的解答,現在的答案是1月到7月中午的太陽離人更近,而7月到1月則是相反,因為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同時還會自轉,而地球的公轉軌道又是一個橢圓形的,所以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實際上解答起來并不簡單,最終得到如上結論。
距離問題我們解決了,那麼兩個小孩的論據又是在哪裡出問題的?他們的觀點看似都很有道理,但是得到的結論卻都不對,這是為什麼?
首先我們來解決第一個小孩的問題:近大遠小。對于這個觀點,我們搞懂太陽光照射地球的過程就知道了。
太陽光照到地球上,其實不是直接穿越宇宙直達地球表面的,它還會被大氣層散射和折射。相對于早上的觀察者而言,陽光的折射角度較大,此時我們看到的是太陽被放大了的像,而對于中午的觀察者,直射我們的陽光折射角度幾乎為0,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的太陽更接近其真實大小。
另外還有一個影響視覺判斷的因素,那就是參照物。我們早上觀看太陽時會很輕松,因此也容易找到參照物,在對比中我們就會發現太陽很大,而中午的太陽高懸于空中,又刺眼,我們看不清它也找不到參照物來對比,所以就顯得沒那麼大了。
對于第二個小孩的問題:近熱遠涼,其實也沒那麼困難。
早上太陽沒這麼熱,是因為斜射我們的陽光照射面積大,所以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輻射就小。另外早上斜射的陽光通過的大氣層也更厚,而地球表面的溫度也在一晚上的能量放出後變低了,這一系列的原因就導緻了早上的太陽會顯得涼爽。同理,中午的太陽就會更熱。
對于兩個小孩的疑問的解答大概就是這樣,當然即使我們把這篇文章給他們看,以當時他們的知識肯定也不知道我們在說什麼。盡管如此,兩千多年前的孩子就如此喜歡認識自然、探求真理,他們的這種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同樣的,孔子正确對待不知道的态度和不輕易下結論的嚴謹也極具大智慧,正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結語兩千多年前兩個小孩的提問,難倒了孔聖人,也難倒了後世千多年的人類,直到兩百多年前我們才了解到了大概的可能,不得不說科學永無止境。當然,解答一個問題是偉大的,提出一個問題也同樣偉大,我們應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自己的知識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被事情的表面迷惑,就是我們取得突破的時刻。
參考資料:
《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在一天中的變化》
《高中地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