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個兒子,我丢掉了半條命!”
她有個淘氣的兒子,從小就非常好動,沒有一刻是省心的。
比如哄睡。
她每天晚上八點就開始給兒子催眠,一遍一遍地念咒語:“八點了,要睡覺啦,你是不是困了?”
然後開始一系列的“睡前儀式”:刷牙、換睡衣、讀繪本……
兩個小時後,她嗓子冒煙、眼皮打架,兒子卻突然從床上蹦起來,眼神澄澈:“媽媽,我們來玩‘植物大戰僵屍’吧……”
比如陪玩。
自從有了兒子,她就變成了“受虐體質”:
同一句話說三遍,兒子能聽見那都是僥幸,前兩句是耳邊風,後面基本靠吼;
玩個遊戲,不是被兒子的“鐵頭”撞得鼻青眼腫,就是被他的金屬小飛機砸到頭皮出血,要麼就是被“無影飛毛腿”踹到肋骨“斷裂”……
再比如寫作業。
兒子隻要一寫作業,要麼進入“入定狀态”:寫着寫着兩眼發直、神遊太虛;
要麼小動作持續不斷:啃手指,玩橡皮,一會渴了,一會尿了,一會坐着寫,一會蹲着寫,有一次竟然用腳寫,說想試試沒有胳膊怎麼寫字……
這哪裡是養兒子,分明是養了個“孫悟空”。
心理學博士葉斌教授曾說:“養育男孩,就要扛得住‘虐’。”
科學研究表明:
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含量更高,多巴胺可增加沖動、冒險行為的概率;
男孩腦幹含有更多的脊髓液,這使他們體力更旺盛,精力更折磨人;
男孩的大腦前額葉皮層發育比較晚,更容易沖動、發怒,出現過激情緒;
男孩主要的雄性激素是睾酮,會帶來更高的攻擊性;
學習開竅慢、專注力差、脾氣臭、愛鬧騰、搞破壞……
養兒不易,養好更難!
家有男孩,眼要“瞎”,心要“大”。
一、兒子提起闆凳那一刻,我的心被紮穿
小剛是鄰居家的兒子,今年剛上初中。
在周圍鄰居的印象裡,小剛一直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有時候還能看見孩子幫着爸爸媽媽一起幹家務。
小剛爸爸媽媽也是周圍鄰居眼裡,出了名的好人,而且我們都說他們教育孩子教育得好,因為每次考試,小剛的成績在我們小區,都是名列前茅的。
但這一切,從小剛上初中之後,徹底被改變了。
有一天中午,小剛家裡傳出砰的一聲,類似于什麼東西砸在地闆上的聲音,我們家剛好在小剛家隔壁,聽得清清楚楚。
大家平常關系都特别好,畢竟遠親不如近鄰。
聽見聲音,我就過去敲了他們家的門,結果小剛爸爸打開門,就看見地上躺着一個闆凳,小剛媽媽呢,眼睛也紅紅的,好像剛哭過。
大家安慰了幾句,就四散回家了,後來小剛媽媽才跟我聊了一下當時的情況。
原來,當天中午,小剛媽媽因為成績的問題,多唠叨了小剛兩句、收走了孩子手機,結果母子倆就吵了起來,吵到最後,小剛竟然抑制不住憤怒,提起了闆凳,對着媽媽冷眼相對。
小剛媽媽說,這是第一次兒子對她這樣,提起闆凳那一刻,她感覺自己的心像是被紮穿了一樣。
其實,很多家庭都有過這種情況,男孩的叛逆期,就像是一次無聲風暴,悄無聲息地就來了。
而,很多家長,卻并沒有做好準備。
二、養育男孩,為啥不易?
網上有人調侃,說,養兒子和養女兒就是不一樣,女兒是爸爸媽媽的貼心小棉襖,而兒子,就是一個無法無天,叛逆期來了,誰也管不住的小魔王。
就連心理學博士葉斌教授所說的那樣:養育兒子,就得扛得住“虐”。
那為啥,養女兒和養兒子,有如此大的區别呢?
其實,這裡面有着很大的學問。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
1、男孩血液中多巴胺含量更高,而多巴胺可增加沖動、冒險行為的概率。
2、男孩的腦幹當中,有較多的脊髓液,這種物質可以讓孩子體力更旺盛,精力更折磨人。
3、男孩的大腦前額葉皮層發育比較晚,所以更容易沖動、發怒,出現極端情緒。
4、男孩主要的雄性激素是睾酮,會出現更大的攻擊性。
而當這些特質碰到“青春期”的時候,可以說是火星撞地球,男孩自然而然會更加容易出現叛逆的情況了。
這個時候,父母如若沒辦法良好的處理和過渡,很容易引發親子矛盾,甚至出現家庭親子危機。
那該怎麼辦呢?
其實,養育男孩就六個字的法門:心要“大”,眼要“瞎”,孩子的叛逆自然而然會消失。
三、當父母心“大”眼“瞎”,孩子的叛逆消失了
說到“心大眼瞎”,其實歸納整理之後,可以列出以下幾點。
心大,大在尊重孩子,給予孩子自己的空間。
心大,大在允許孩子慢一些,傾聽孩子需求。
眼瞎,瞎在舍得讓孩子吃苦,并且讓他自己做主。
接下來咱們逐一去給大家做分解分享,希望大家在養育叛逆期孩子的時候,可以有所收獲。
首先,允許孩子慢一些,要學會傾聽孩子需求。
不得不說,現在的教育節奏是真心太快了,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線上。
但對于男孩子,一定要心大,允許他慢一些,學會傾聽孩子的需求。
從生理層面來講,男孩子本身是容易沖動的類型,再加上青春期到來,更是火星撞地球,這個時候,不求快,但求穩,允許孩子有一個過渡。
而且男孩子不愛表達情緒,有什麼事兒,也隻能心裡裝着,越是這樣,父母一旦選擇針尖對麥芒,就越容易出現問題。
與其這樣,還不如停止對于孩子錯誤行為的批評,轉而去了解他們目前可能遇到的問題。
比如鄰居家的小剛,正值青春期,媽媽因為成績退步,上來就要收手機,孩子自然會反抗,一來二去,難免會大打出手,影響親子關系。
正确的做法是心大一點,允許孩子慢一點,并且深入淺出地了解孩子目前遇到的問題,以及需要父母幫助解決的問題,這樣,才是最佳解決方案。
其次,尊重孩子,給予孩子空間。
美國作家愛默生艾格裡奇在《養育男孩》一書中,曾經說過:如果你隻能給男孩一樣東西,那就給他尊重。
而且有科學研究表明:對于卑怯且無尊嚴的狀态,男孩更加敏銳,更加脆弱,對此的反應也更加強烈。
更加紮心的是,男孩為了獲得尊嚴,甚至願意放棄愛。
就像無數叛逆的男孩一樣,為了尊嚴,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甚至不惜和父母大打出手,這種案例非常之多。
那父母該怎麼做?其實就是學會尊重孩子,并且給予孩子空間。
如何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尊重?說得直白一些,就是父母學會服軟,别小看服軟,男孩子都有保護欲,當你對孩子服軟時,男孩子反而懂得照顧你的情緒,反而明白你的良苦用心。
但是大多數父母,都太強勢了,恨不得孩子事事都聽自己的話,但這其實并不好。
不懂服軟,不會尊重孩子的父母,就像是彈簧一樣,你給的壓力越大,有一天反彈的時候,孩子飛得越遠,造成的破壞越大。
最後,願意讓孩子吃苦,讓他們自己做主。
現在父母都把孩子寵到了天上,吃不得一點苦,就算有時候,孩子想做主做點什麼事情,父母也是瞻前顧後。
這樣并不好,孩子沒吃過苦,就不知道努力和勤奮。承受力和抗挫力,也會相對較差。
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人在早年吃得苦越多,他後來的承受力就越好。
尤其是家裡有兒子的,一定要苦着養,越是寵溺,孩子就越是無法無天,而且成年以後,遇到任何問題,也都不願意積極面對。
所以在孩子小時候,就主動讓他們自己去做主,多吃生活的苦,才能不吃人生的苦。
孩子面對的事情多了,才能越發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才能越來越好。
寄語:
讓我們回到小剛一家人遇到的問題上吧。
其實當我們用這套理論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問題就變得非常簡單了。
首先,不能把一次的考試成績,太當回事,讓孩子慢一點,或許更好,然後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問題。
其次,當我們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之後,就尊重孩子的想法,盡最大程度上,去幫助孩子,完成他的想法。
最後,就是讓孩子大膽試錯,努力吃苦,給足他空間。
隻有這樣,孩子才能躲過叛逆,朝着父母期待的方向,繼續出發。
來源: 新父母在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