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其實幸福很簡單就是一種感覺

其實幸福很簡單就是一種感覺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9 17:45:32

身處這個物欲橫流與充滿焦慮的社會,我們往往在迷惘中快速穿梭,如走入迷宮的孩子。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卻如一股清泉注入我們的心田,告訴了我們不幸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是幸福以及到底應該如何去主動獲取幸福?

阿德勒的全名叫做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一位奧地利的心理學家。他和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同輩,曾經也是弗洛伊德思想的追随者。但後來,兩人因為觀點對立而分道揚镳。

弗洛伊德認為,你現在的狀況,來自于過去的經曆,來自于你的環境和周圍其他人。但阿德勒則完全否定這個觀點,他認為:任何經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曆,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曆的意義。人生不是由别人賦予的,而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阿德勒“幸福的哲學”三步曲:接納自己、他者信賴與他者貢獻。

其實幸福很簡單就是一種感覺(幸福的哲學其實很簡單)1

首先,我們需要接納這個并不完美的自我。

1、我們都活在自己創造的主觀世界中。

阿德勒認為這個世界原本很簡單,是我們人為把它變複雜了。就像我們每個人都給自己配了一副有色眼鏡一樣,同樣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有着完全不同的主觀理解。這種主觀理解造就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2、束縛我們的不是過去而是我們自己。

從弗洛伊德開始,很多心理學家都相信人是過去、尤其是童年經曆的産物。這些經曆變成了潛意識,決定着我們的人生。但阿德勒卻認為客觀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主觀诠釋它;過去有什麼樣的經曆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為它賦予意義。

這裡涉及一對截然相反的概念:原因論與目的論。“原因論”就是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曆史決定現在論。而“目的論”就是阿德勒所主張的:曆史是什麼不重要,我們都會圍繞自己的“目的”而去為它主觀賦予意義。這是自我的選擇,這種選擇可以改變。也就是說不是曆史決定現在,是我的目的決定了曆史代表什麼?曆史,束縛不了我們。

3、比被給予什麼更重要的是如何應用。

阿德勒說:我們被給予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應用它們。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但在不完美中又都有着不同的禀賦,與其抱怨哪些不好,不如學着把優勢最大化。

抓一把爛牌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但如何打好這把牌卻是我們可以去努力的。正如《大學》開篇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4、接受平凡既不自卑也不要有優越感。

我們每個人生下來都自以為是文曲星下凡,但到了三、四十歲後,開始慢慢接受現實,原來自己就是一介凡夫俗子。阿德勒說:我們總在與别人的比較中産生自卑感與優越感,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做。我們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是一個完全的個體,我們雖不同但都平等。

我們都想生而為人,一定要有一番作為,但其實在“行為價值”的背後,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每一個平凡的我們背後,都有父母、家人、孩子、朋友的眷戀與依賴,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我們應該甘于平凡,同時力求不斷成長與進步。

5、一個真正學會自立的人的三種表現。

不再一味地尋求被他人認可。

每個孩子都盼望自立,但我們真正理解“自立”的标準嗎?這本書的名字就叫《被讨厭的勇氣》,為什麼?因為我們大多數的問題都源于總把自己活在别人的世界中,活在别人的評價中,活在别人的标準中,甚至一生從來都沒為自己活過一天。所以,自立的第一個标準就是:活出自我,而不去讨好他人。

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開始愛人。

一提到“自立”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經濟獨立。但其實真正的自立更需要走出小我,開始學會愛人。當我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開始試着去幫助别人、愛護别人的時候,我們才是真正“長大了”。

具備自我變革的勇氣與能力。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徳韋克提出了“成長型思維”這個概念。她發現,那些認為通過努力工作、向他人學習就能培養出才能的人,都具有成長型思維。與具有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才能是天生的)相比,這些人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

所以,天賦異禀固然好,但更需要我們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我刷新能力,讓自己不斷叠代與躍遷,去創造一個永遠沒有天花闆的自我。

其實幸福很簡單就是一種感覺(幸福的哲學其實很簡單)2

第二,我們需要信賴他人并建立夥伴關系。

1、人的一切煩惱居然都源于人際關系。

《道德經》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所以,痛苦往往不是源于自身,而是源于比較。阿德勒也說:僅止于個人的煩惱,即所謂的“内部煩惱”根本不存在。任何煩惱中都會有他人的因素。

2、不要敵視别人,而要不斷超越自我。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阿德勒告訴我們:不需要與任何人競争,隻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别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當我們把他人都視為“競争者”的時候,則處處是陷阱,人生充滿陰霾;但如果我們把他人視為“夥伴”的時候,則考慮的重點是如何協作與分工。

《道德經》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同理也。

3、試着主動改變自我,而非改變他人。

阿德勒的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不能等着别人發生變化,也不要等着狀況有所改變,而是由你自己勇敢邁出第一步。隻要你變了,周圍也會改變。

其實孟子也這樣說過: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大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同樣起點是“自我改善”,然後再層層遞進去影響世界。

4、我們可以用做加法的思維看待别人。

我們平時評價人的時候,總是習慣于從一個理想中的他開始,先定義100分,然後通過不斷交往、不斷接近、不斷發現,逐漸産生不滿,這是減法思維。

但阿德勒建議我們可以嘗試加法思維來看一個人,那就是:不要将他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從零分出發,每發現一處優點就加幾分,挖掘越深、交往越多積分越多。這樣,我們可能以後看誰都會越來越順眼,心情也會越來越喜悅與充滿感激。

5、學會課題分離,從縱向到橫向關系。

阿德勒最驚豔的理論就是:批評和表揚都不好!因為批評與表揚他人隻有“用糖還是用鞭子”的區别,其背後的目的都是“操縱”。同時,批評與表揚都意味着一種“縱向關系”,即你高我低,或我高你低的關系。

而阿德勒反對一切“縱向關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系都看作“橫向關系”。什麼是“橫向關系”?就是我們大家雖不同但平等。

縱向關系下的關鍵詞是批評與表揚,而橫向關系下的關鍵詞是鼓勵與援助。而無論是鼓勵還是援助的大前提是“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又是什麼?就是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别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别人妄加幹涉。

比如在工作中領導不喜歡我這個問題,一般來講不招領導待見我肯定就升遷無望了!但阿德勒的觀點是:他不喜歡你這是他的事,你要做的就是努力做好手中的工作,因為這是你自己的課題,彼此相互獨立,不要混為一談。

因此,就讓不認可我的人見鬼去吧,這和我們有什麼關系!當我們不再去幹涉别人的課題也不讓别人幹涉自己的課題的時候,世界将瞬間變得簡單起來,而這是良好人際關系的總入口。

6、建立共同體感覺,融入多維共同體。

我們說“課題分離”是人際關系的起點,那終點在哪裡?阿德勒說:人際關系的終點就是“共同體感覺”。所謂“共同體感覺”就是當我們把他人視為夥伴的時候,我們每天生活在夥伴中間,那就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還可以認為自己在為夥伴們——也就是共同體——做着貢獻。像這樣把他人看作夥伴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态,就叫“共同體感覺”。這種感覺讓我們有了歸屬感,有了幸福感。

同時,這種共同體不僅僅包括家庭、學校、公司、地域與社會,還包括國家或人類等一切存在;在時間軸上還包括從過去到未來,甚至也包括動植物或非生物等宇宙整體在内的“一切”。

為什麼把範圍劃定得這麼“至大無外”,因為,我們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多個領域做出貢獻,并享受幸福。如果隻拘泥于眼前共同體的話,我們就容易被“杯中風暴”所打倒。其實隻要跳出杯子,或者站在更大共同體的角度來看的話,再猛烈的風暴也隻會變成一陣微風而已。

其實幸福很簡單就是一種感覺(幸福的哲學其實很簡單)3

最後,我們通過為共同體服務找到幸福感。

1、我們是共同體的一部分,而非中心。

隻關心自己的人往往認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對于這樣的人來說,他人隻是“為我服務的人”;這樣,他們就超越了“人生的主人公”,進而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抱着這種思維的人很快就會失去“朋友”。

而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僅僅是共同體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我們在這裡的歸屬感不是僅僅靠在那裡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須靠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

不是考慮“這個人會給我什麼”,而是要必須思考一下“我能給這個人什麼”、“我能給這個共同體帶來什麼”。共同體感覺需要我們用雙手主動去創造,要變對自我的執著為對他人的關心。

2、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并成為無可替代。

人隻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就是通過為共同體也就是他人服務能夠體會到“我對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評價說“很好”,而是主觀上就能夠認為“我能夠對他人做出貢獻”,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即使這種價值是一種無形的價值,但隻要能夠産生“我對他人有用”的主觀感受即“貢獻感”也可以。

為他人或共同體貢獻并不是舍棄“我”而為他人效勞,它反而是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采取的一種手段。當然這種價值越無可替代,我們的幸福感就會越深刻。

3、與社會和諧共處,幸福就是貢獻感。

人生的終極目标是什麼?大家可能各執一詞。但阿德勒的結論是:實現共同體感覺,融入社會,找到歸屬感,最終與社會和諧共處。這就需要我們先接納自己,然後學會去信賴他人,以他人為夥伴,并極力為共同體做出自己的貢獻。

所以,阿德勒對于幸福的觀點是:幸福就是貢獻感。貢獻不是為了别人,而是為了我們自己能夠“邊貢獻邊幸福”。

4、人生是一連串刹那,活在此時此刻。

如果我們隻把登頂那一刻視為幸福的起點,那麼人生将充滿不确定性與路途中的痛苦與煎熬。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理解幸福:登山即幸福,旅遊即幸福,工作即幸福,付出即幸福的話,讓人生的每時每刻都充滿意義的話,幸福将無處不在……

阿德勒說,我們就像站在聚光燈下一樣,看不到後台(過去)、看不到台下(未來),隻能認真的把此時此刻做好。

孟子也講:勿忘勿助、集義而生。就是讓我們要放棄有限遊戲的思維,臨在當下,進德修業,修齊治平。

在阿德勒的心理學中,過去定義不了未來,而未來又遙不可及,所以我們應該聚焦此時此刻,放棄對他人輸赢的計較、放棄對未來成敗的計較,放棄對當下得失的計較,應天時行,把當下做到極緻,就好!

5、引導之星讓我們随時處于完結狀态。

為什麼在很多人感慨上班如上墳的時候,巴菲特卻能幾十年如一日的保持良好狀态?巴菲特給出的原因是:“你早上從床上坐起,是因為你期待這一天。我有60年都是跳着踢踏舞去工作的,就是因為我做我喜歡做的,我感覺非常幸運。我隻是在做這輩子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這種狀态從20歲起就開始了。”

阿德勒關于幸福的哲學最後兩個建議是:保持引導之星,讓自己随時處于完結狀态。

引導之星是什麼?阿德勒說:就像旅人要依靠北極星旅行一樣,我們的人生也需要“引導之星”。隻要不迷失這個指針就可以,隻要朝着這個方向前進就可以獲得幸福。而我們共同的引導之星就是:他者貢獻。隻要自己心中有他者貢獻這顆星就一定能夠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

那什麼又是随時處于完結狀态呢?就是:你還有我,隻要認真過好每一個此時此刻,即使生命終結于“此時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稱為不幸。無論是20歲終結的人生還是90歲終結的人生,全都是完結的、幸福的人生。

哲學家趙汀陽對幸福公理的定義是這樣的:假如一個人的某個行動本身是自成目的的,并且這一行動所試圖達到的結果也是一個具有自足價值的事情,那麼,這一行動必定使他獲得幸福。這種行動在操作上是創造性的,在效果上是給予性的。這是美好的人際關系的唯一條件,也是好生活的必要條件。可謂殊途同歸矣。

其實幸福很簡單就是一種感覺(幸福的哲學其實很簡單)4

總之,表面上生活給予我們各種束縛,這些束縛是時間的、金錢的、人際關系的等等。但實際上,這些束縛是心靈的。阿德勒試圖把人從這種束縛中解脫出來,讓人重獲心靈自由。

阿德勒想要幫我們掙脫的第一個束縛來自過去。阿德勒認為: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麼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所謂的心理症狀,并不是過去經曆的産物,其實是為我們現在的“目的”服務的。

第二個束縛來自人際關系。我們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與評價了,正是這種外部評價造成了人的驕傲和自卑。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人際關系大概是“我愛你,但與你無關”。他認為每個人的課題都是分離又獨特的。我怎麼愛你,這是我的課題,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愛,這是你的課題。每個人都守自己的本分,過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間就沒那麼多糾結和煩惱。

第三個束縛,來自未來。很多人目标遠大,覺得隻有當上CEO、迎娶白富美、提前退休人生才真的開始,現在的生活還不叫“人生”,隻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當我們這麼想的時候,我們就把現在貶低成了實現未來的工具。但現在卻是我們唯一真正經曆和擁有的。阿德勒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谛。

阿德勒的心理學,就這樣把我們從過去、人際關系和未來中解放出來。可是越獄成功以後呢?以前我們裹足不前,可以怪父母怨社會,而阿德勒卻完全把人生責任和選擇的權力交給了我們自己。原來我們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正是我們自己。

正如本書的名字《被讨厭的勇氣》,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