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婆媳”二字,沒有幾個人的第一感是輕松而又愉快的,相反,很多人既認為這個話題一言難盡,但又充滿了“強烈的求知欲”,想要在别人家的這本經書裡窺探一二。
明明嘴上叫着“媽”,但卻不能當成“媽”,明明對她像女兒一般親熱地喊着小名,但卻又不能當成女兒,這确實讓人有點為難。
但是,這點兒心口不一的為難都做不到的話,那以後婆媳二人的相處之難,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難于上青天!
有位日本律師曾寫道:“如果誰能想出一個絕妙的解決婆媳關系的辦法,應該授予他諾貝爾獎金。”
你看,以前以為這隻是個傳統的中國問題,但其實它已是個世界級的難題。
不然,也不會有像“老婆和媽媽掉進河裡,老公先救誰?”這種讓男性想撞牆的反人類拷問了。
婆媳之間,不需要“聰明人”
很多人都強調說,一定要做個聰明的婆婆或者聰明的媳婦,但這裡的“聰明”,無非就是讓一方嘴甜一點,多哄哄另一方,在不知不覺中,讓另一方多幹活,多付出等等。
難道,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麼多讓你如此輕易好哄的人嗎?不是的。
一兩句好話,也許在一些場合很受用,但在婆媳之間,作用于一起建設家庭這件事上,還真的沒有那麼好蒙混過關。
這就像是戀愛之初,男人再多的甜言蜜語,女人隻覺得這是浪漫,但真正要過日子了,男人還這般,那就變成了花言巧語。
婆媳間,從一開始就試圖想要通過“耍手段”來獲得益處,短期有效,長期難免讓人反感厭惡。而你之所以覺得她好哄,也隻不過是自己的錯覺罷了。
因為你要明白,二十歲有二十歲的精明,四十歲有四十歲的刁鑽。
19歲嫁作人婦,這在我國農村其實很常見,小敏就是。小敏母親怕她在婆家受委屈,便常常跟她“傳授”自己年輕時對待婆婆的那一套,小敏最多聽到的就是:你要多跟婆婆說好話,這樣他們才能給你更多的零花錢,才肯幫你帶孩子……
小敏試了幾次,感覺确實有用。但過了一陣子之後就被婆婆識破了,老人家也反将一軍,開始對小敏進行糖衣炮彈轟擊。這種滑稽的日子沒多久,因為都不幹實事,二人便撕破臉皮,家庭矛盾自此激化。
在這個世界上,天生的傻子很少,但刻意的傻子卻很多。可這些傻子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傻子,他們反而覺得自己是聰明的上等人。
有時候真的很佩服先輩,他們留給後代的那些名言警句總能讓人醍醐灌頂,比如:“聰明反被聰明誤!”
保持界限,不給矛盾造溫床
家和萬事興,多少家庭的體面全都融彙在這句話中。這其實也是很多人對于家的期許,一個“和”字,就是溫暖和幸福。
從締結婚姻的那一刻起,家和萬事興的“和”也就有了“合”之意,是有情人的“百年好合”亦是大家庭的“志同道合”。
你們本是荒原中的個體,但因心中一直有奔向綠茵的期望,于是上天創造了讓你們相遇的機會,比如秋日的溪河畔、母親的胎盤中、白色的實驗室,為了相遇,你們需要無盡地奔跑,而每一日的奔跑是為了到達綠茵。
奔向綠茵是畢生終極。但是,這一路途中,卻荊棘叢生。而婆媳矛盾這個荊棘,卻是大多數人怎麼都無法繞過的。
丈夫和妻子有蜜月期,其實婆媳間也有。剛開始,互不了解,雙方也很克制。而且我們相信大多數人在開始一段關系的時候是沒有惡意的,但不斷會因涉及的東西越來越多而物化這段關系,導緻我們再也沒有辦法繼續克制。
有些婆婆本是好意,卻辦了壞事,最後鬧得家裡雞犬不甯,更别提家和萬事興了。有些媳婦本無惡意,但表達或做法不夠深思熟慮,最後落下個非良善之輩的名頭。
每每見此,也隻能哀歎,都是些可憐人而已,但轉念一句話又在耳邊回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有些矛盾,可以調和,而有些矛盾,真的無法避免。
一些家庭是三代同堂,年輕人在外上班,老人在家帶孩子、做家務。老人到這個年紀越活越勤快,喜歡洗洗刷刷,愛幹淨。
但年輕人會因為工作繁忙,壓力大等原因而懶得打扮,看上去多少有點不修邊幅,尤其是婆婆看見媳婦這樣,心裡總會覺得:這個女人配不上自己的兒子。
進而,兒媳就給婆婆留下了:幹啥啥不行,花錢第一名的印象。
這樣的家庭中,很顯然是婆婆不懂如何在合适的時機選擇退出,其實,說白了,就是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夠清晰。
長年累月的操勞培養了這代女性的付出慣性,以至于她們在無意識中企圖繼續在兒子的小家中發光發熱。
而有些家庭中,不管婆婆怎麼對媳婦好,媳婦卻總是不知足。婆婆要帶孩子、要定時給零花錢、還必須做家務,但凡有一點不稱心,便一哭二鬧三上吊,更讓老人心驚膽戰的是,時時刻刻威脅着要跟你兒子鬧離婚。
媳婦不知道好歹,婆婆丢失了原則,本以為可以換取家庭的一片祥和,殊不知已為下一次更大的矛盾孕育了溫床。
處理婆媳關系上,不要太高估男人
從一開始婆媳之間的聯系就是建立在兒子這座橋梁上的,這座橋梁若是經常得到檢修,維護,并讓其發揮良好的溝通作用,那麼橋兩邊的聯系自然就舒适。
但如果這座橋一直是處于失語或者有所偏頗的狀态,那最終三方都将成為受害人。
一個男人,在面對婆媳矛盾前更應該先認識這段關系,搞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會對這兩個女人間的關系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很多男人覺得,自己就單純的隻是一個女人的兒子,另一個女人的丈夫,并簡單地将三人的關系分裂開來看,而常常忽略了正是因為他,讓這兩個原本素不相識、年齡差距較大、受教育程度不同、家庭環境迥異的女人相遇。
他隻制造相遇,卻從來不負責這兩個女人的磨合。
有人說,那些因婆媳關系不和的家庭,一半是因為丈夫不作為,一半是因為丈夫“大有作為”。
不作為的丈夫,多多少少給人一種“坐山觀虎鬥”之感。而最終的結果,不言而喻,沒有誰是勝利者,更沒有誰是無辜者。
當然,還有一些“拉偏架”的丈夫。提起這一類男人,腦海中立馬就浮現了像“媽寶男”“不孝子”等形象。
這些男人一開始就像一具行屍走肉般徘徊在兩個女人之間,等到瘟疫真正爆發的那一刻便倉皇而逃,繼而蜷縮在某一個女人的龜殼中,小心翼翼地索取。
一旦另一個女人可憐巴巴地鼓勵他表現出一點男人的血性的時候,他便大搖大擺地在原地轉上兩圈,然後繼續回到原來的地方……真是令人可笑又可恨。
所以,在處理婆媳關系這件事上,女人們不能光靠男人,他們也許是橋梁、是潤滑劑,但有時候卻又像顆老鼠屎一樣,毀了整鍋湯。
女人們與其想着如何通過一個男人在另一個女人面前占上風,倒不如從自身出發,提升自己的價值。
重視自己,并始終明白,你不是因為和别人的關系而獲得一種角色,而是你本來先有自己,才因為和别人的關系出現了新的角色。
婆媳關系,本就是一種打着親情的幌子而各取所需的利益關系。所以,不要試圖讓一方為另一方做出改變和犧牲,因為誰都沒有這個義務。
很多時候,當你降低了對别人的期待或者能夠合理地管理這份期待,那你自己和别人也會好過許多。
婆婆本來就不是媽,兒媳也本來就不是女兒,如果将社會關系硬生生掰扯到血緣關系的層面,那便是一種妄想,也是一種天真。
之前很流行一句話:别人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事實上,這句話用在婆媳間也非常恰當。婆婆為兒媳帶娃、做家務,兒媳孝敬伺候婆婆,這都是帶有幫助性質的。
她幫你,你首先得感恩。其次,既然成為了一家人,也許你們各方面都大有不同,但是,這并不妨礙作為一個獨立人之間的相互尊重。最後,試着去接納她,理解她,因為你要明白你可能以後也會經曆她現在的角色,而她曾經也是你的影子。
無論如何,在每一段關系确認前,其實最應該先确認的是自己的内心。認清自己,然後做好本分,但如果還想着錦上添花,那就拿出誠意,為博取那份情分壓上籌碼。
— END —
感謝關注,更多情感方面的精彩内容,大家還可以關注公衆号【塗磊】(ID:tuleigongzhonghao)。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