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五鬼鬧判兒

五鬼鬧判兒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14:15:59
臨清五鬼鬧判舞

“五鬼鬧判”是流傳于臨清城區的一種面具舞蹈,是以古代傳說的神話故事為内容的大型民間舞蹈。“五鬼鬧判”中的“判”即陰司判官,亦即傳說中的鎮鬼之神鐘馗;“五鬼”即是手執琴、棋、書、畫以及撐傘的蝙蝠鬼。每當演出之時,随着一陣緊鑼密鼓,手執琴棋書畫的小鬼首先翻騰跳躍出場,動作灑脫,加之多種隊形變換,整個場面情趣盎然,随後身材高大、豹頭環眼、腰佩利劍的判官在傘鬼的伴舞下出場,隻見他手執木闆,舒展闊袖與衆小鬼打鬥嬉戲,或環眼圓睜、明察秋毫;或托琴聆曲、凝目觀畫;或舉盤品棋、捋髯審書,小鬼判官配合默契,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加之借鬼喻理、伸張正義、鞭撻邪惡的深刻思想内涵,因而不論從内容上還是形式上,它都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五鬼鬧判”一語最早見于明施耐庵小說《水浒傳》。明萬曆年刻本《梼杌閑評》一書中也有描述:“卻說臨清地方,雖是個州治,倒是個十三省總路,名曰大碼頭。次日正值迎春,但見數聲鑼響,紛紛小鬼鬧鐘馗。”由此可知,民舞“五鬼鬧判”在臨清地面上的出現至少有五六百年的曆史了。經過幾十代藝人的演變,表現内容不斷豐富,演藝日趨精湛。

技術含量高 動作難度大

臨清五鬼鬧判舞難再繼續傳承

全媒體記者 陳金路

五鬼鬧判兒(臨清的五鬼鬧判舞)1

五鬼鬧判兒(臨清的五鬼鬧判舞)2

五鬼鬧判舞演出

“五鬼鬧判”意思是許多小鬼戲弄判官,舊時也比喻居上位者被對自己不滿或輕蔑的人所戲弄。五鬼鬧判舞是流傳于臨清城區的一種面具舞蹈,是以民間神話傳說中鐘馗為内容的民間社火,是明代沿運河從江南南通一帶傳播而來的,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曆史。“五鬼鬧判”中的“判”即傳說中的鎮鬼之神鐘馗,“五鬼”即手執琴、棋、書、畫以及撐傘的蝙蝠鬼。五鬼鬧判舞借鬼喻理、伸張正義。

情節:舞蹈中有故事,内容頗有寓意

在傳統道教文化中,陰曹地府的閻王下面有四大判官,分别是賞善司、罰惡司、察查司、陰律司。罰惡司計算死者在人世做了多少惡行,而罰惡司的判官鐘馗身着紫袍怒目相視,秉公辦事從不徇私。 “五鬼鬧判”的角色由陰曹地府的罰惡司判官鐘馗、撐傘鬼及手執琴、棋、書、畫的5個小鬼組成。五個鬼生前因故而死不服判,認為罰惡司判官鐘馗徇私,所以到陰曹地府鳴不平,以期陰曹地府為其伸張正義。

正是在這樣的故事情節支撐下,五鬼鬧判舞演出時,鐘馗身穿紫紅袍,一手舉“扶正驅邪”牌,一手持笏闆,5個小鬼分别手持判惡紙傘、鐵鍊、銅錘、紙扇、腰牌,在鑼鼓伴奏下衆小鬼歡騰跳躍。忽而虎跳、滾毛、蠻子、旋子;忽而蠍子爬、車輪跟頭、獅子滾繡球;忽而鯉魚打挺、屎克郎滾蛋、疊羅漢,蹿挪騰跳、潇灑大方,以稔熟的舞蹈語彙配以各種動作變換,使其整個場面生氣勃勃、情趣盎然。這時,判官在轉傘伴舞下,手執笏闆,舒展闊袖與衆小鬼打逗嬉鬧,時而撫琴聆曲,時而凝目觀畫,時而舉盤品棋,時而捋髯審書,鬼、判配合默契,形神入微、惟妙惟肖、妙趣橫生。

溯源:在明代沿運河從江南南通傳來

據臨清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五鬼鬧判”一語最早見于明代施耐庵小說《水浒傳》。這種面具舞蹈是明代沿運河從江南南通一帶傳播到臨清的,它是以民間神話傳說中鐘馗為内容的民間社火,也是以古代傳說的神話故事為内容的大型民間舞蹈。

明萬曆年刻本《梼杌閑評》一書中對臨清的五鬼鬧判舞也有記載。由此可知,民舞“五鬼鬧判”在臨清地面上的出現至少有五六百年的曆史了。經過幾十代藝人的相演相嬗,表現内容不斷豐富,演藝日趨精湛,成為魯西地區民間舞蹈一枝奇葩。多年前,五鬼鬧判舞每逢正月十五前後,在臨清城區公園、廣場上演出,吸引衆多市民前去觀賞。

發展:臨清城區多個街巷曾成立“判子會”

五鬼鬧判舞流傳于臨清城區一帶,箍桶巷街、前關街、吉士口街、福德街等都成立了“判子會”,每逢喜慶節日或祭神節日上街演出,其中,福德街“判子會”技藝更為高超,遠近聞名。 “五鬼鬧判”借鬼喻理、伸張正義、鞭撻邪惡,幾百年來,深受勞動人民喜愛和擁戴,已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山東卷》,被載入藝術史冊。1987年,“山東省民間舞蹈搶救小組”來到臨清,對此民舞進行實地考察,并全部錄像。盡管“五鬼鬧判”已被列入聊城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但由于這種民間舞蹈技術含量較高,很多涉及武打高難度的動作,所以,目前沒有人再願意從事這樣的技藝,傳承已陷入困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