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zhi-3)
《說文》:止,諸市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凡止之屬皆從止。
“止”的古文字
“止”的古文字
像人的腳掌印-上為腳趾頭,簡省畫出三趾,下為腳掌。‘止’為‘趾’的初字,本義為:足、腳,如《漢書·刑法志》: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
腳的功能就是‘走路’,行走的腳步終究會停下。因此,引申指:停止,如《廣韻》:止,停也,息也。如《韓詩外傳》: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延伸指:阻止、不讓前行,如《史記·魏公子列傳》:使人止晉鄙。
有:居住、居所的衍生義,如《詩·商頌·玄鳥》:邦畿千裡,維民所止。又指:人的儀态舉止。
由其所組漢字多與其本義及引申義相關,如歬(qian-2)-上為‘止’,下為‘舟’。以此會意表示:人在小船上,沒有邁動腳步,但卻随着船的移動而前行。如《說文》:歬不行而進謂之歬。從止在舟上。現代漢字寫作‘前’。
“歬”的古文字
“歬”的古文字
武(wu-3):上為‘兵器-戈’,下為‘腳步-止’。以此會意表示:持戈出征,準備動武的意思,即:古時的幹戈軍旅之事。如《韓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如《資治通鑒》:無用武之地。引申指:威武、勇猛,如《詩·鄭風·羔裘》: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延伸指:威武勇猛的士兵。
“武”的古文字
“武”的古文字
“武”的古文字
‘止’既有‘腳趾、腳步’的字義,又有‘停止’的意思。辯證地看,‘窮兵黩武’、‘武斷’都不可長久。發展武備,以武促和,方顯可行,所以《孫子兵法·謀攻》: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本文資料來源于劉軍老師
常天書院常天書院秉承着“心如清水,身寄常天”的基本理念,始終以赤子之心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兢兢業業地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藝術價值,并讓學員們發掘自己的藝術創造力。
常天書院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獨特方式,系統教學,課程形式靈活多變,主攻書畫培訓課程、文化荟客廳與文化交流活動三個方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