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猛進的創新之城、古今交融的魅力之都……在無數形容南京的詞彙中,有一個詞,能将南京千百年的曆史、兼容并包的文化概括,那就是——博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标。”站在十年的關口往前看,更高品質的生活、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标杆是南京對“博愛”的全新注腳。在連續十年被評為“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南京,每個生活在其中的人,都用日常點滴演繹着“博愛之都”的現代故事。
保障全覆蓋的“托底之城”
“我和家人遊玩了玄武湖,回家後一起包餃子。”“我去了市區的餐廳,最喜歡吃那道紅燒雞。”“我看了中央台的電視劇,劇情可精彩了,我說給你們聽……”
每周一早晨,推開江北新區頂山街道太陽花殘疾人之家的門,你都能聽見一段段溫馨的周末生活分享。
對于普通人來說,這是不起眼的日常,對于殘疾人來說,走出家門、享受生活的背後,傾注了無數人的努力。
2013年,33歲的朱軍林創辦太陽花殘疾人之家。那年,泰山新村的一間小民房裡,二三十位殘友擠在一起,擇菜做飯。如今,在政府和社會的幫助下,太陽花殘疾人之家幾經蝶變,服務上萬人次,已成南京殘疾人群體中無人不知的“金字招牌”。從生活技能培訓,到輔助就業,再到刺繡、剪紙等非遺傳承,每一個從“太陽花”走出去的殘疾人,都開朗融入社會。
對特殊群體的态度,是衡量一個城市文明的尺度。這些年,南京殘疾人的需求得到社會重視。來到公共場所,殘障人士友好的通道和衛生間越來越多;走在街上,路人總是投來善意和尊重的目光……交友、就業、旅遊,殘疾人不再坐在家裡,而是走出門去,與城市發生聯系。
在南京,“安得廣廈千萬間”不是一種浪漫的想象,而是托穩幸福生活的基礎。
兩年前,鼓樓區的方琳住進栖霞區鳳康園小區的公租房。推開門,新家窗明幾淨,設備完善,她每月隻需花費200元就能住上50平方米的房子。
2011年,南京人均住房面積是29.1平方米,如今已增至40.7平方米。全市累計超87萬戶通過住房保障改善居住條件,城鎮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達28%。
今年初,江北新區人才公寓、江甯區将軍大道人才公寓等7個項目集中交付,共提供9883套房源。截至去年底,南京已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94個,共計4.1萬多套(間)。
如果說解決上萬人的住房問題是“大事”,那麼緊跟時事變化的“小情”,也被南京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8月12日,南京出現令人難以忍受的高溫。家家戶戶在空調房裡享受涼爽時,全市5.4萬餘低保和分散特困供養人員中,部分群衆舍不得用空調、電扇。白天尚可以在防空洞等場所避暑,燥熱的夜晚如何度過?南京民政部門對全市低保家庭和分散特困供養人員一次性補貼65度電費,加上每月長期減免的15度電,這80度電有效降低困難群衆的防暑降溫成本。
真心實意的付出,真金白銀的投入,演繹着博愛南京的廣度與深度。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截至目前,南京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824.92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2019年以來,南京大病保險報銷比例持續穩定在60%以上,累計惠及約17萬人,賠付金額21億元;低保标準從2012年城市420-540元/月、農村370-520元/月提高到今年城鄉統一的1030元/月,位居全省前列,特困供養對象、困難殘疾人等标準相應提高,惠及困難群衆約8.56萬人。
在南京,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穩穩的幸福”。
心懷關切的“均等之城”
九月,琅琅書聲是城市最動聽的音符。過去十年,南京教育學齡人口從71萬人增加到107萬人,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優質的教育資源如同滋潤的雨露,呵護每一棵幼苗,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上到好學校。
表達能力、認知能力、适應能力……終身教育的開端從幼兒園開始。家住南京六合區方山村的徐上是留守兒童,父母都在南京打工,平日隻有爺爺奶奶照顧。兩位老人盼着孩子能上好的幼兒園,看到家門口幼兒園修葺一新,他們很激動。“村子幼兒園辦學條件很好,不管硬件設施,還是教學水平,都比以前好太多,我們也不用費力地把孩子送到街鎮上的幼兒園。”
随着基礎教育學齡人口持續增加,城市教育資源配置面臨新挑戰。十年來,南京幼兒園新增學位超13萬個,省市優質園覆蓋率提高到92.1%,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提高到89.2%,一串串數字編寫着南京的“教育密碼”,一流的教育才能彰顯一流城市的氣質。
下午4點半,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的操場和教室裡,傳來陣陣歡歌笑語。少兒編程、排球、水墨畫……十幾種社團課為孩子們定制專屬的快樂時光,學校還開設“愛心守護站”托管服務,家長最遲可下午6點來校接孩子。
教育要公平,入學得透明,家長才放心。
9月1日清晨,南京軟件谷第二小學的一年級新生帶着滿滿的期待,走入校門。就在開學前十天,在雨花台區教育局領導、校領導及新生家長的共同見證下,經現場随機抽簽,新一批一年級新生“均衡分班”儀式順利完成。
過去十年,南京教育經費總投入從162.74億元增加到432.75億元;基礎教育專任教師從5.46萬名增加到8.49萬名;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和教師交流輪崗超2.65萬人次;去年秋季全市所有義務教育學校100%開展課後服務。
走入校園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幸福,躺在病床上的孩子也被這座城市惦記。
今年初,南京兒童醫院為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一歲幼兒睿睿打出南京醫保可報銷的“諾西那生鈉”第一針。這支一針曾達70萬元的天價罕見病用藥,經國家醫保部門談判,第一年治療費用經基本醫保報銷後個人負擔約4萬元,“南京甯惠保”保障後,個人自付約2.18萬元,保障比例在90%左右,極大降低患者負擔。
醫療資源的持續投入,服務體系的日益健全,讓老百姓更有“醫”靠。近年來,南京醫療衛生機構由2268個增加到3451個,醫療機構床位數由3.45萬張增加到6.61萬張;常住人口每千人擁有床位數由5.42張增加到7.01張,執業(助理)醫師由2.71人增加到4.17人,注冊護士由3.29人增加到5.08人,均位居全省首位;人均期望壽命從79.31歲提高到84.07歲,嬰兒死亡率、孕産婦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均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服務全周期的“友好之城”
“有什麼需要盡可聯系我們,一起早日回家。”今年8月,一封言語樸實親切的《緻在海南南京遊客的一封信》刷爆網絡。8萬多遊客因疫情滞留海南三亞時,南京包機接回其中所有的南京遊客。
南京曾被叫作“江甯”,取“江南永世安甯”之意。今日南京正全力守護着每個人的“安甯”。
鼓樓區鎮江路智慧鄰裡中心門前,有個300多平方米的小廣場。鮮花店、果蔬店琳琅滿目,白發老人在石桌前屏氣凝神地下棋,回龍橋小學傳來琅琅書聲……
沿着那條隻有一輛車寬的小路往前走幾百米,從學校到藥店,從五金店到菜市場……你幾乎可以找到所有的日常生活所需。這就是南京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服務半徑為步行15分鐘左右的範圍内,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等為目标,以多業态集聚形成的社區商圈。
到今年底,南京将新建或改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20個,發展社區品牌連鎖店1000個。到2025年,全市新建或改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80個,發展社區品牌連鎖店4000個。
老有所養,幼有所依。未來,在每個南京人的家門口,各年齡區間的生活空間會高度契合,人與人、人與空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鴻溝被逐漸填平。
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顯示,南京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76.8萬人,占18.98%。不得不承認的是,南京人口老齡化速度正在加快,但值得驕傲的是,南京的養老服務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2019年度全國公共服務質量監測中,南京養老服務滿意度排名第一;南京“養老兜底保障、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等工作”,獲國務院辦公廳2021年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方督查激勵。
在廚房裡加裝煤氣報警器、在衛生間安裝防滑墊、在床邊配置助力扶手……2020年以來,南京連續三年将困難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并逐漸把服務對象擴大至年滿65周歲老年人家庭,将政府養老扶助對象家庭改造标準從2016年每戶500元提高到今年每戶3000元,改造費用由财政補貼50%。
這個項目一經推出,就廣受歡迎。今年,南京已申請家庭适老化改造3840戶,将于11月底前全面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
讓“友好”蔚然成風需要源源不斷的内生力量。2019年7月,南京啟動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建設。“年輕存時間,年老享服務”。志願者年輕時參加服務,到年滿60周歲及以上直系親屬需要服務時,可用之前存儲的時間進行兌換,實現互助養老、愛心循環的模式。
截至今年7月初,南京申請注冊志願者超5.7萬人,平均每天有1000名志願者上門,幫助老人做家務、送餐、買菜。高校大學生成為服務主力軍之一,他們為老人打開一扇接觸新世界的窗戶,老人也向年輕人分享人生經驗和滿溢的愛。
“時間銀行”志願者已成為南京養老服務的重要補充力量。青年與老人的互助超越年齡,無論選一地逐夢,還是擇一城終老,來到南京,友好的氛圍總會與你撞個滿懷。
讓人人出彩的“機遇之城”
城市因青年而興,因青春而活。對南京來說,青年人是這座創新名城最寶貴的财富。幫助青年人在南京安居樂業,直接影響城市的未來。
8月仲夏,一場“甯聚英才 共赢未來”招聘會讓畢業生與企業“雙向奔赴”。區别于以往,不僅有6家企業在線下帶來297個崗位,鼓樓區、玄武區人社局局長直播帶崗。市、區聯動直播,2小時吸引近13萬人次觀看。
城市對青年全力托舉,青年為城市創造未來。過去四年,南京新增大學生就業參保逾175萬人,引領大學生創業3萬餘人。
數字的背後是溫暖人心的南京“民生清單”:2016年起實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2018年大力實施“甯聚計劃”,升級實施“紫金山英才甯聚計劃”,創新開展“甯聚”十項行動……截至今年一季度,南京已為23.5萬高校畢業生累計發放租房補貼23.9億元。
在南京,有一群為夢想而奮鬥的年輕人,他們把創意變為現實,把校園當作夢開始的地方,成為“城市合夥人”。
在屏幕“雲端”,南京會動科技創始人王哲推出互動視頻創作平台“飛咔”。視頻在實時播放過程中,根據用戶對場景、角色、人物的不同選擇,可自主決定劇情走向。
25歲的王哲正在讀碩士研究生,早在2018年就成立工作室。目前,會動科技已獲2500萬元估值投資。他坦言,首次創業,就從政府和學校領到20萬元創業基金,這讓他更加堅定地紮根南京創業圓夢。
9月2日,普華永道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聯合發布《機遇之城2022》報告。南京綜合排名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已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6。值得注意的是,南京“交通和城市規劃”“智力資本”表現突出,今年分列全國第1、第5。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2021年全國公共服務質量監測情況通報》顯示,在監測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20個城市中,南京總體滿意度83.85分,排名全國第一。
秦淮河畔,詩書相伴;六朝古都,煙火人間。一代代接力,南京把博愛譜進城市的基因序列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