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新課标落地後,語文科目成了絕對的“大主科”。尤其是小學課本的古詩詞的占比,更是提高到30%,學生需要背誦的知識也就越來越多了。
通常來說語文考試中,古詩詞填空的題目,屬于“送分題”。隻要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背誦了,這部分分數便如囊中取物一般容易。但是對于那些不願意背古詩詞,喜歡耍小聰明的學生來說,“送分題”反而成了“送命題”。
很多老師要求學生考試的時候,無論題目會不會做,都不能交白卷。不會的題目也要盡量“編”,尤其是語文等文科科目,隻要貼近得分點,閱卷老師多少都能給點“辛苦分”。
學生題目不會做情有可原,如果幹脆交白卷,在老師眼裡就是學習态度有問題,很容易被叫家長,學生的下場隻能更慘。于是很多學生面對不會做的題目,隻能硬着頭皮編。問答題還好,古詩詞填空題就尴尬了。
一位小學語文老師,每次批改古詩詞填空的時候,都笑得直不起來腰。把學生的“作品”在辦公室裡念出來,其他老師也笑得合不攏嘴。直呼現在的小學生太有才了。
以前小學生的古詩詞比較少,背誦的多半是近現代的課文。對于小學生來說與現實生活差距較大的古詩詞,很難理解,背起來也更麻煩。學生甯可背英語單詞,也不願意背古詩詞。
新課标落地前,小學生課本裡的古詩詞還比較簡單,學生隻要上課聽老師的講解,很容易就能記住。可是大語文時代來臨後,越來越多難度比較大的古詩詞也出現在課本當中。“背誦全文”這幾個字仿佛成了學生的心理陰影。
對于沒背下來的詩詞,考試的時候就隻能憑着語感自己發揮了,試卷看起來寫得滿滿登登,語文老師仔細一看驢唇不對馬嘴。網友直呼,背過古詩詞的和沒背過的,看完都沉默了。
吟詩作對是古代詩人最大的娛樂項目,然而時至今日,小學生在語文考試的時候,竟把默寫題,當成了開放性試題作答。短時間内,不僅要完成試卷上的各道題目,還要現場“寫詩”,真不知道是該誇他們聰明,還是怨他們學習不認真。
大家熟悉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學生上課沒注意聽講,忘了這首詩的意境,就根本想不到“卻話巴山夜雨時”。隻能從字面意思理解,夫妻二人好久沒見,剪完蠟燭後,應該就對坐到天明了吧。
還有一位學生,隻是在課堂上大概聽老師解釋了“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沒有字斟句酌的背誦記憶,僅憑課堂上留下的印象,寫下“一行白鹿上西天”,差兩個字語義面目全非。
還有很多類似的學生,在考場裡現場根據字面意思改寫古詩詞。隻記得“床前明月光”是李白所寫,卻忘了“疑是地上霜”。學生隻能給李白催眠,讓他睡得香,夢裡啥都有。
最叫老師和家長哭笑不得的,便是這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道紅叉卷上留。”既合轍押韻,又複合當時當下的情景。
家長開心的是學生能夠根據自己所學知識進行活學活用,什麼詩詞都能對答如流,難過的是以後這樣如何通過中考分流?沒有文化的人很容易被嘲笑。想要學好古詩詞,還是應該從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
古詩詞中有很多,現在不常用的生僻字、多音字,一些句子更是晦澀難懂,無論是老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閱讀理解,都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這也給語文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盡量由淺入深,用小學生能理解的方式循序漸進地講解,增加趣味性和場景化思維,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去背誦,效果會更好。
最關鍵的是,讓學生了解背誦古詩詞的好處。無論是寫作文還是其他方面,信手拈來。通過課文的大意和中心思想,也能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有一定的幫助。
學生不要抱怨古詩詞太多,不容易背誦。真到大考當前,學生就知道老師的良苦用心。隻要考試之前努力準備,考試時認真審題,卷面字迹清晰,或許未來會慶幸自己小學的時候背了很多古詩詞,這對以後考大學、考公務員,和公文寫作都有很大的幫助。#頭号周刊#
今日話題:大家看完這些0分試卷有何感受?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