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的過程中,不少家長會用到“獎勵”這個方法。比如,我們希望孩子乖乖吃飯時,會跟孩子說:“你要是乖乖把飯吃完,一會我就帶你去買玩具。”希望孩子考試考出好成績時,會跟孩子說:“要是你這次考試考上了90分,我就給你買電腦。”……
這些獎勵方法,可能剛開始用時很有效果。但是,随着我們使用物質獎勵次數的增多,你會發現,當你要求孩子做某些事時,孩子就會跟你講條件。比如,你讓孩子收拾玩具,孩子會跟你說:“那你要先給我吃冰淇淋,不然就不收!”
為什麼我們本想用獎勵來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可到頭來,卻讓孩子養成了事事講條件的壞習慣呢?
因為,并不是所有的獎勵手段,都能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獎勵也是要講究方法的。
常見的獎勵形式有哪些?一般來說,常用的獎勵方法有物質獎勵、特權獎勵、精神獎勵三種類型。
物質獎勵是許多家長常用的方法。好吃的零食、好玩的玩具、手機等實體獎勵,都屬于物質獎勵。
特權獎勵,是指給予孩子一些特殊的權利。如,允許孩子玩一個小時遊戲、帶孩子去動物園玩、或帶孩子去他喜歡的餐廳吃飯等。
精神獎勵,則是指在擁抱、微笑、誇獎等,可以給予孩子精神愉悅感受的獎勵。
物質獎勵和特權獎勵,可能剛開始使用時,效果會很快立竿見影,但容易消弱孩子對事情本身的熱情,孩子的心思都在想得到的物質和特權上了。當孩子一旦對獎勵的實物或特權不感興趣時,就無心去做這件事情了。
而精神獎勵給孩子的感受,是事情本身讓他獲得成就感和愉悅,會再次激發孩子做事的動力。
獎勵使用不當會帶來什麼後果?獎勵使用不當最常見的後果之一,就是一旦家長停止獎勵、或獎勵對孩子不再有吸引力,之前被獎勵的行為也就消失了。而這顯然與家長獎勵的初衷,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的目的相違背。
看過海獅表演的人,會發現這麼一個有趣的現象。海獅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可以做出頂球、高空跳躍、鼓掌等精彩表演,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海獅之所以會聽從工作人員的指令,是因為當它完成動作後,工作人員會喂它們吃美味的魚。但随後,我們也會發現,當工作人員離開後,海獅的表演也就停止了。
從海獅表演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獎勵可能會增加當下行為的可能性,但當我們停止獎勵時,行為也會随之消失。這跟我們平時利用物質獎勵或特權獎勵來激勵孩子,效果是一樣的。
獎勵使用不當所帶來的另一個不良後果,就是會造成孩子對原本感興趣的事情,失去了熱情。
著名的心理學家德西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找來了一些人,将他們随機分成了A、B兩組,同時讓他們玩同一個很吸引人的遊戲索瑪。同時,還在實驗室擺放了好看的雜志。
實驗共分成3天進行。每天德西都會在實驗到一半的時候,告訴玩家他需要離開實驗室一會兒,去錄入數據。然後偷偷地在外面觀察,看玩家在這期間會繼續玩遊戲,還是立即看雜志。唯一的區别是,在第2天德西獎勵A組1美元。
結果發現,第1天,A組和B組在休息期間都會繼續玩遊戲3-5分鐘。第2天,拿到獎勵的A組,在這期間玩的時間超過了5分鐘,B組與第1天沒差别。然而,到了第3天,A組隻玩了一小會就不玩了,而一直沒有拿到獎勵的B組,反而玩了更長時間。
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外部獎勵不當時,會破壞人的動機。讓人對原本感興趣的事情失去興緻。
如何正确獎勵孩子?那麼,家長應該如何獎勵孩子呢?在這裡,給大家提供兩個方法。
方法一:對于孩子本身有興趣的事,我們可以用語言、肯定的眼神等精神獎勵,來誇贊他的努力和認真。而不需要介入用物質或特權等獎勵。因為孩子在做這件事情時,内心是愉悅的,這種愉悅感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獎勵。
方法二:對于孩子不喜歡的,但是對孩子的成長有利的事情,如刷牙,做運動、練字等。我們可以采取先用物質或特權獎勵,再慢慢轉化為精神獎勵。
比如,練字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枯燥無味。這時,我們可以先告訴他,隻要一天練10個字,連續練1個月,就可以獎勵他一個玩具。這樣做,可以讓孩子克服剛開始的畏難情緒,願意開始。一段時間後,當孩子因字寫得好而受到老師或同學表揚時,我們可以借機誇贊孩子字越練越漂亮了。這時,孩子内心有了成就感和愉悅感後,我們就可以慢慢地去除物質或特權獎勵了。
總而言之,獎勵孩子的原則是,需要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特權獎勵為輔。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