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閱讀教學設計和方案

閱讀教學設計和方案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4-07 12:52:25

閱讀教學設計和方案?【内容提要】:《語文新課程标準》指出“語文學習應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把對話理念落實到閱讀教學中,在閱讀教學中實施對話策略,本文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淺談這一做法,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閱讀教學設計和方案?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閱讀教學設計和方案(閱讀教學因對話)1

閱讀教學設計和方案

【内容提要】:《語文新課程标準》指出“語文學習應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把對話理念落實到閱讀教學中,在閱讀教學中實施對話策略,本文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淺談這一做法。

【關鍵詞】:閱讀教學 構建 生成 對話

“對話”一詞,很早就出現于古希臘哲學著作中。蘇格拉底主張“教育是一個對話不斷展開的過程”。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講學是把對話運用到教學中的範例。《語文新課程标準》指出“語文學習應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把對話理念落實到閱讀教學中,這無疑是對傳統閱讀教學的突破,那麼怎樣在閱讀教學中實施對話策略?筆者通過一些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孔之見,以供大方之家批評。

一、構建對話的平台,創設和諧的氛圍

“對話”的前提與基礎是創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因為隻有創設了和諧的氛圍,學生才能敞開心扉,暢所欲言。

1、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原來,教師因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占有優勢,俨然是知識傳授的最高權威,常常居高臨下,主宰學生的對話,學生因害怕暴露自己的無知和錯誤,不敢說出所思所感,常常揣摩并迎合教師的需要,早已喪失了作為對話主體應有的自主、平等的權利。對話式的閱讀教學,徹底改變了教師是文本發言人的主角,作品的主題、情節的推動都在師生間精彩的對話中形成,師生在對話中的思想相互碰撞,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引發出學生創造的靈感和沖動。教師不再是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的學習夥伴,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師要積極營造平等對話、民主融洽的課堂氣氛,才能形成師生互動的心智對流,共同對話的“師生場”,讓閱讀在和諧美好的氛圍中深入。

2、尊重學生閱讀的獨特體驗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對文本的解讀可以是多維度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給他們提供一個公平參與的機會,一個對話閱讀的平台,充分尊重他們的獨特感受,對話的内容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不要拘泥于教參所謂的标準。在對話中,師生之間真情傾聽,相互包容,兼收并蓄,共同分享對話的收獲,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講究對話的策略,促成對話生成

1、找準對話的切入口

亞裡士多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閱讀教學的支點即讀者與文本對話的切入點——文本中最重要、最敏感、最關鍵的問題。隻有找準了文本對話切入點,才能高屋建瓴,牽一發而動全身,從而激發學生深入文本,形成對話。

對于篇幅較長的文章,筆者常常選準切入口采用“長文短教”的策略。《幽徑悲劇》是一篇具有強烈悲劇效果的文章,但由于篇幅長,思想内涵較深,筆者就以标題為切入口設問“悲劇就是把美毀滅給人看,文章着力描寫了藤蘿的美,我們一起找出它的美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好嗎?”這一話題的導入引發了學生對悲劇的感性認識,也激起了閱讀的興趣。學生找出它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後,我引導道“藤蘿是被誰毀滅的?越美的東西被毀滅,其悲劇性就越強烈。課文‘悲劇’之所以‘悲’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呢?”我抓住“文眼”“悲”,逐漸把這幾個話題呈現出來,成功地拎起了一連串教學内容,引發學生結合文本從不同層次深入探究後實現有效對話。

2、厚鋪對話的台階

初中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積累都很有限,他們與文本之間往往有一定的距離。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走進文本并與之有效對話作好鋪墊。課外閱讀《荒島餘生》時,魯濱遜面對生與死,經過困苦的心理鬥争,最後他選擇了生存,在島上度過了28年,他所承受的艱難痛苦是現代學生難以想象的,為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我便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曆,讓學生試想:在悶熱的夏夜,停水、停電、父母出差,僅自己一人獨守空房,甚至連電話、手機都無法與外界溝通,此時,有何感受呢?此時,學生漸漸能真切地感受到魯濱遜生存下來的極不容易,走進魯濱遜的内心世界,為感受他的堅韌不拔,創新進取等精神鋪設了厚實的台階,從而實現與文本的有效對話。

又如學習《愚公移山》一文時,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MTV片段,當教室裡出現那優美、铿锵的旋律“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梁壓彎……”,當屏幕上出現一位古代老人“望望頭上天外天”“面對着王屋與太行,憑着是一身肝膽”那神情堅毅的特寫畫面時,學生們仿佛置身于遠古時代,真切感覺到愚公移山的堅定信心,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文章主旨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3、捕捉對話的深層

布盧姆說:“人們無法預測教學所産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測不到的成果,教學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在與文本對話過程種所産生思維的火花,并予以引燃,使學生的體驗有一個交流的機會。

學完《最後一課》後,兩個學生指着書上韓麥爾先的插圖問:韓麥爾先生究竟想說些什麼?我趁熱打鐵道:“讓我們做一回韓先生,揣摩他的心理,說出他沒有說出的話”。學生反映熱烈,有的說:我的孩子們,你們要永遠記住法語,她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有的說:法語是我們民族的根,記住它,誰也不能使我們屈服……。學生的回答可謂豐富,他們也在經曆着人生一課:人要有愛國意識;面對失去,我們該怎樣;人隻有經曆過才會走向成熟……此時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已漸入佳境,已與文本作者産生了心靈上的感應,情感上的共鳴。

又如閱讀《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大家一緻認為,作者寫烈日和暴雨是為了烘托祥子的苦難生活。突然一個聲音響起,“為什麼一定要寫烈日和暴雨才能反映其苦難生活呢?把祥子放在春天、秋天和冬天行嗎?”這産生了“于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我們之間的讨論由此引出,學生的思維也因此走向了更高的層次。

4、鼓勵對話的多元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鹦鹉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語文教材固然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這些名篇所昭示的也隻是一家之言。語文課标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閱讀教學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個人的創造性的解讀。

學完《我的叔叔于勒》後,就菲利普夫婦金錢至上、為人冷酷的說法,讓學生發表看法。有學生指出,于勒曾是一個敗家子,不僅敗光了自己的那份财産,而且把哥哥的那份也揮霍殆盡,所以菲利普夫婦對他冷漠和期待他歸來改變現狀也無可厚非。另一方面從菲利普一家來說,一家人生活艱難,如果再讓于勒來糟蹋他們,無異于雪上加霜,而且來之不易的女兒婚事也可能告吹,所以他們也有苦衷。還有學生甚至偏激地認為,對于勒這種敗家子,不必對他抱有同情心,他是咎由自取。觀點未必正确,但學生是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凸顯了自己的個性。

5、挖掘對話的資源

文本是閱讀教學中開展對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其走進文學殿堂尋找自我的過程。

編者的按語,就像一位善心的老者,與孩子慈善地交流,親切自然。如洪編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第六單元《高新科技》部分:“高新科技裝點了五彩斑斓的世界,給人類的生活、生産、生存和發展帶來了種種革命性的變化。你可以自由選讀本單元這一組介紹航天、克隆、基因等高新科技知識的課文,從中你會理解到高新科技集中反映了當今人類最高的科學水平。”編者用“裝點”“帶來”“反映”這些動詞介紹了高新科技對人類的重大作用和影響,以文字為依托,将學生引領到科學單元的閱讀。在閱讀本單元課文的同時,學生又借助網絡及圖書館查閱了更多的科學故事與文章。為了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我就組織學生仿照編者,把自己查閱的科學文章介紹給大家。下面是一位學生寫的編者導言:“文學與科學是兩位巨人,他們從一座山的兩面向上攀援,最後在頂峰會面,融為一體。今天,你在這山之頂峰閱讀到的将是科學巨人給你帶來的一組科普讀物,它帶給你的除了科學知識,也許還有更多的是你在文學巨人那兒所得不到的東西……讓我們趕快翻開書頁吧!”當學生換位成編者,他(她)将會把文章讀得更深更透,心靈也變得異常敏感而細膩起來。

縱觀閱讀教學中的各種對話關系,它都是通過對話來學習對話并進而學會對話的。我想:基于文本,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開展與文本、作者、老師的對話,實現“情感的交彙和精神的同構”,是我永遠追求的目标,相信閱讀教學會因“對話”更精彩。

參考文獻:

1.周勝;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若幹思考 [D];福建師範大學;2002年

2.慕君;閱讀教學對話研究 [D];華東師範大學;2006年

3.倪效思;對話理論視角下的中學語文文本解讀 [D];華中師範大學;2007年

4.《“對話”,閱讀教學的新形态──案例解讀》《河北教育》2002/7-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