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海、塗越 指導老師:劉楠
短袖6元,襯衣8元,褲子10元,在北京北五環外有一家名為“同心互惠”的二手衣服公益商店。城市裡回收的募捐衣物捐贈給貧困地區,或者在這裡低價賣出。
這也是一家“詩歌商店”,屋子張貼了各種摘編的詩句,裡面一間十平方米的圖書館擺滿了各種文學類書籍,這裡的店員和顧客交流打工日常故事,以文會友,以讀詩療愈,他們笑稱:“穿二手的衣服,讀一流的詩。”
在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開展“朗讀亭直播”的活動中,主持人董卿和詩社成員們聊起了他們的文學小組。他們說:“在這裡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很包容。”
一、北京五環外的二手服裝公益店 詩歌為伴
“一件短袖6元,襯衣8元,褲子10元”。
北京東五環外通州尹各莊村,這是一家名為“同心互惠”的二手衣服公益商店。在小區等地回收閑置衣物,經過挑選消毒後,一部分整理好捐給偏遠山區的學生,一部分拉到公益商店低價銷售。還有一部分舊物改造,可以做成實用好看的環保袋,最後剩下的就拉回河北環保公司回收處理。
店面在城中村的一條側街上,二十平方的空間擺放着七八百件衣服,店面門口有一個黑闆式的雙面移動招牌,前面寫着服裝商店,後面寫着詩歌商店。順着店面往裡走幾步,有一間十平米的圖書室,四個大書架上擺滿了文學類書籍。
人們在同心互惠公益商店挑選衣物
“用一首詩歌,去觸摸天空。”這是寫在二手服裝店面黑闆背面的内容,因此這裡也被叫做“詩歌商店”。店員小海酷愛詩歌與搖滾樂,以前在工廠車間就一邊幹活一邊寫詩,後來到了文學小組,讓他找到了家的感覺,“我覺得這裡是現實的開荒地,是理想的試驗田。可以一邊腳踏實地,一邊仰望星空。”
去年幾個朋友來二手服裝商店玩,不少人喜歡詩歌,也寫了不少,幾個朋友一合計,何不來個以詩會友,在店裡貼自己的詩歌,給喜歡詩歌的朋友們讀詩。說幹就幹,小海很快就打印了幾篇詩歌貼在牆上,也手寫了幾百份詩歌句子,以卡片的方式贈送給買衣服的顧客。
有時小海也會在店裡給顧客們讀詩,晚上就在短視頻平台讀詩,“穿二手的衣服,讀一流的詩。”小海越讀越起勁,古今中外,讀了不少,有時情到深處就唱了起來。“下班了難免孤獨,讀詩還真是調節自己情緒的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在這裡做店員,每兩三天去倉庫挑一次新貨,挑來的貨會拉回店裡給顧客們挑選,如果賣不掉,過段時間就會裝車拉走。小海的任務是将成包的衣服,通過傳送帶,裝到六米八長的大卡車上。一共七個人,兩個人從倉庫往鐵框裡裝,兩個人拉框,一個人往傳送帶上放,小海和另一個同事在車上擺貨。裝好的車司機會拉到廊坊,那邊有工廠再次分揀。
二十多平方的公益店,擺放着各式各樣男男女女的衣服。服裝店來新貨時,大部分是沒上班的大姐買的比較多。晚上六點以後,下班的大哥們就開始來了。在工地幹活的比較多。工地比較費衣服,他們都喜歡買牛仔褲和牛仔外套,比較耐磨。
張英是二手服裝店的常客,山西忻州人,今年五十歲,在北京和老公帶七歲的女兒。她挑衣服少而精,但幾乎每次上新貨都過來,喜歡挑裙子。人不多的時候,她會幫忙整理衣服。人很熱情,幹活很麻利。
短袖短褲6元,襯衣8元,褲子10塊。夏天十來塊錢搞定一身。二手衣服,傳遞的是愛與溫暖。在店裡,每天仿佛置身在一個真實與夢想的過渡空間。每件衣服曾經的主人,都是城市裡的追夢者。夢又以衣服為載體,繼續傳遞着溫度與熱情。
二、“穿二手的衣服,讀一流的詩”:打工人們以詩歌會友在“同心互惠”的二手服裝商店裡,每件衣服曾經的主人,都是城市裡的追夢者,而來這裡買衣服的顧客也大多是這個城市的打工者,這個商店就成為了夢想中繼站。他們匆匆而過,在這裡留下足迹。服裝商店填補他們物質的貧瘠,詩歌書店給了他們更多心靈慰藉。
公益店的圖書室
來自河南封丘的王國安今年62歲,一直單身。他常來買衣服,聽聽詩歌,也來講講自己工作中的喜怒哀樂日常。
王國安八十年代就開始出來打工:在山西修過鐵路拉石子,廣東工地提水泥,昆明給人家做過電線防腐,在鄭州收過廢品,前兩年,他來北京做綠化工。冬天五點半就起床,吃了早餐,一起坐車去到工作的地方。往往到了天都還沒亮。冬天主要是給樹釘木房纏繩子做保暖措施。樹是保暖了,工人的手都凍裂口了。王國安覺得自己年紀大,工作不好找,有工作就不錯了,就算有年輕人擠兌,他也會忍着。
五十多歲的方恒,和幾個老鄉在搞裝修,給人家鋪地闆磚。買衣服時,他看一看貨品,試都不試,就說要了。方恒喜歡在這裡的書屋待着,和店員聊天,有時會挑好幾本書回去看。
外人很難想象,喜歡文學和繪畫的方恒,已經寫出了一本六萬字的小說《大别山上的英雄草》,但他并不打算發表,因為“思考寫的過程才有意思。”方恒很喜歡張大千的一本書,小海就送給了他,方恒也會和小海分享自己新畫的作品。
董力的兒子北京給人家做卷簾門,他就負責給幾個工人做飯,他也是詩歌書店的常客,他年輕時就很喜歡看小說,小時候在農村能搜集到的小說都看,金庸、古龍、梁羽生等所有的武俠小說,還有《東周列國志》《唐人傳奇》。去年冬天,董力還在店裡現場來了段《黃楊英雄後傳》,評書一樣連說帶唱了十來分鐘。
同心互惠商店不隻是賣二手的衣服,這裡以詩會友、以文會友,不少熱愛詩歌和文學的朋友聚在一起,他們都是這個城市的建設者。
去年秋天,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開展“朗讀亭直播”活動,詩社的成員們讀了一首小海的詩。讀罷,董卿和詩社的成員席地而坐,聊起了他們的詩歌。董卿問小海“參加詩社讓你覺得最舒服的地方是什麼?”
“我覺得這裡是開放的、自由的。我在車間打工十三四年,這裡讓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就很包容。”小海說,希望把自己在詩社的溫暖,通過詩歌商店、通過讀詩傳遞給更多這座城市的過客。
三、疫情之後,繼續在北京尋夢北京,6月的夏日,暴雨突襲。
雨過天晴後的傍晚,暑氣尚未褪去,小海捧着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坐在二手衣服商店的門口,時而擡頭望着城中村的灰色街道,他想起五年前打工的南方工業區的道路别無二緻。
十五歲初中畢業後南下打工,小海輾轉到深圳、東莞、甯波、蘇州、上海、鄭州、嘉興等城市,那時的他叫胡留帥,或者7639 11515 6100350——那是他在工廠的工号。但他的一直做着一個搖滾夢,現實把工廠流水線上的他同夢想割裂開來,他想擺脫這種生活,渴望尋求和音樂或者藝術相關工作。
小海在商店門口
後來開始了北漂的生活,他給自己取名小海,因為他喜歡詩歌,酷愛詩人海子。小海住了一星期網吧後,在798藝術區找了個端盤子的服務員工作,算是和藝術沾上點關系了,後來又在三裡屯和雍和宮附近的飯店做服務員,後來他來到皮村工友之家,成為“同心互惠”公益店店員,負責進貨、賣衣服等。
當時,小海抱着試一試的心态接下了這份工作,不想這一做就是四年,這也是他打工十八年來做得最長的一份工作。
疫情之前,經常有大學生志願者來詩歌商店給村裡的流動兒童免費上課,教畫畫繪本或音樂之類的知識。疫情防控工作,這裡顯得有些冷清了,讀詩的時間也更多了。
志願者給孩子上課
去年夏天的時候小海還和萬華山、阿松一起在溫榆河遊泳,和莫曉明在東郊公園的雪夜裡唱歌讀詩拍視頻,到現在小海和朋友們一起吃飯聊天談音樂的日子越來越少。但他知道,他還要繼續在五環外尋夢。
好不容易裝完了貨,司機小全說:“我幹完活更忙,要帶着老耿去市裡拉五千冊書本。”老耿是倉庫挑大梁的,搬運之類的活大部分都是歸他。小海随口一問“去哪啊?”“北京文學社。”小海大喜,也要跟着一起去。
今年五月份,小海在在北大中文系參加了一個為期半個月的培訓,活動是北京老舍文學院組織的,培訓結束後的結業證書要學員們自己有空了去拿。最近半個月一直補班沒休息,小海剛好可以搭順風車去幫忙搬東西,順便去拿一下自己的結業證書。他跟領導請示和老耿換班後,回去簡單洗個澡就坐着司機的車出發進城了。
兩三個月沒有進城了,小海一路上的心情和車窗外夏天的植物一樣,蔥郁又新鮮。他們先去798取衣服。之後又馬不停蹄導航去西城區取書。北京文學的主編師力斌老師和兩個同事已經在等小海了。幾千冊寫字用的筆記本和書,他們用兩個闆車,五個人将書從二樓運到一樓面包車上,接龍似的傳遞。
小海說:“我們是在傳遞書,也是在傳遞知識。”師老師說筆記本可以捐贈給學生,書捐贈給愛好看書的工友。搬完書本小海去拿到了自己的結業證書。
衣服取回,下午快兩點了,他們是撐到了皮村才吃飯,“二環裡的飯菜太貴了,五環外十塊錢一碗刀削面,還吃得倍兒飽。”
到倉庫卸完貨後,小海在圖書室挑了兩三本書。其中一本是“正午”出版的《我們的生活》,書的扉頁上寫着“再一次,穿牆而過。這裡,有愛、恨、苦難、孤獨、荒謬。也有勇氣、堅韌。這是一場從自我通往他人的旅行。這就是我們共同的生活。”
如今,店裡來買衣服的人大部分都是打工者。顧客的流動性很大的。有的家長們帶小孩回老家上學,也有些顧客因為工作原因,不在這附近住了。等放假有空了,還是會坐兩個多月小時公交來買衣服,他們說如果每個大的城中村都能買到就好了。
小海常參加的文學活動
如今,小海繼續守着這二十來平米的詩歌商店,和店裡的顧客聊着他們的打工故事,繼續在五環之外做着未竟的夢,繼續聽着來來往往人們的故事,繼續用詩歌傳遞愛與溫暖。
詩歌,常給小海帶來别樣的感動和沖擊,去年冬天他在短視頻上分享《憫農》和《蠶婦》兩首古詩。最喜歡的還是海子的《日記》,他覺得讀完靈魂被治愈,“太多的孤獨,太多的純粹和真誠,在一字一句中擠出血淚,燃燒起無盡的勇氣與力量。”
(本文張英、王國安、方恒、董力均為化名)
作者介紹:小海,“同心互惠”公益店店員;塗越,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研究生。
本期排版:塗越
【版權聲明】
本文著作權歸【大地傳媒坊】所有,今日頭條已獲得信息網絡傳播權獨家授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