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文物鑒定十大套路

文物鑒定十大套路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1-18 15:45:45

編者按

廣東是國内最早建立文物鑒定機構的四大省份(直轄市)之一,今年是廣東文物鑒定事業發展的第70個年頭,也是廣東省文物鑒定站成立25周年。值此之際,廣東省文物鑒定站聯合南方日報、南方 策劃推出“粵鑒之路”專題系列報道,采訪回顧一代代“粵鑒人”為守護國家文物安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的貢獻,傳承優良作風,走好新時代“粵鑒之路”。

顯微激光拉曼光譜儀、顯微紅外光譜儀、熱釋光劑量儀……在廣東省文物鑒定站的科技檢測室内,一台台“神秘”的儀器依次擺開,将100多平方米的空間分隔成了不同的工作區。

科技檢測負責人魯方穿梭在其中,向記者揭開科技鑒定的“神秘面紗”。“今年是廣東省文物鑒定站開展文物科技相關工作的第20年,我們已經為公安、法院、海關、博物館、考古所、文物商店等機構和個人收藏者送鑒的千餘件陶瓷和數百件玉石器提供科技檢測服務。”魯方介紹。

而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乘着廣東互聯網發展的東風,廣東省文物鑒定站就率先與本土計算機公司合作開發了全國第一套文物鑒定管理軟件,從此引領鑒定行業搭上了“科技快車”。

行内全國首家引入科技鑒定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随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文物的經濟價值不斷刷新公衆認知,文物造假也“應運而生”。面對文物市場魚目混珠的現狀,文物鑒定的職業風險也日益凸顯。

在當時廣東省文化廳的指導下,廣東省文物鑒定站迅速成立了科技鑒定項目攻關小組,組長單小英随即展開了一系列的調研工作。她帶着同事到中山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化所、上海博物館、香港城市大學等單位訪問研學,尋找能夠準确、高效應用于文物鑒定領域中的科技方法。

她發現,有些方法需要建立全國樣本數據庫,實施難度較大,并非良選。經過綜合考量後,團隊最終選定熱釋光測年方法作為文物科技鑒定工作的突破口,并開始着手招聘相關專業技術人才。

“我們是按兩個方向去找的——核物理專業或者分析化學專業,因為開設的院校還不多,一番研究下來發現蘭州大學最合适,就向學校發函招了一位應屆生。”單小英回憶。

魯方就是這個“幸運兒”,2003年他剛從蘭州大學核物理專業畢業,在得到聘用之後,直接南下來到廣州。萬事開頭難。初到鑒定站的他發現整個單位隻有他一個理科生,一切要從零開始,調研熱釋光技術應用和發展動态,咨詢境外生産商,了解進口采購程序,尋找進口代理機構,參與政府采購工作。

簽訂采購合同一年後,整套熱釋光測年系統才安裝到位。随着人才和設備的到位,廣東省文物鑒定站的科技鑒定工作自此走上了正軌,鑒定站也成為了全國鑒定系統中将科技手段引入文物鑒定行業的首家機構。

“這套系統的部件來源比較複雜,比如主機在丹麥組裝,光電倍增管來自美國,濾光片由德國生産,而Beta放射源則産自英國。”魯方直言,進口設備最怕出現故障,這套系統先後出過幾十種、上百次的故障,最常見的就是發生升溫速率異常。

因為當時還沒有即時通訊軟件,魯方隻能通過電子郵件和廠商溝通。為了克服時差,他經常晚上守在辦公室等電郵,先後嘗試了廠商提供的七八種解決方法,直到最後他自行拆開控制器主闆,在兩個節點上焊接了一根導線才最終解決故障。從發現故障到解決問題,所要花費的時間短則兩個多月,長則半年,小故障數不勝數,魯方自嘲已經“久病成醫”。

“做鑒定工作時間久了,确實會遇到不少有趣的事情,有的造假手段太狡猾。”曾經有人拿着一件三彩馬輾轉找到鑒定站,魯方分别從馬身和墊闆取樣檢測,結果顯示這件三彩馬的墊闆測年距今有1000多年,但是馬身卻隻有十幾年。他斷定,這件器物是使用新老配件拼接方法制作而成,用底座來搞“障眼法”。隻不過在科技的面前,這種嫁接造假手段無處遁形。類似情況他還碰到過不少,例如使用宋代、元代的碗底拼接現代的梅瓶、執壺、玉壺春瓶等器身,達到以假充真的目的。

文物鑒定十大套路(粵鑒之路從0到1高科技文物鑒定是這樣煉成的)1

廣東省文物鑒定站科技檢測人員為熱釋光檢測樣品取樣。

魯方告訴記者,一件陶瓷的測定需要花費2到3天的時間,相對于傳統眼學鑒定更加耗費時間,所以一般将科技鑒定方法應用在鑒定專家組對同一器物存在不同鑒定意見的情況,以及存在重大影響的文物案件。

後來,鑒定站又從中山大學招聘了一位分析化學專業的畢業生到科技檢測室工作。2015年,鑒定站引進了顯微激光拉曼光譜儀和顯微紅外光譜儀等設備,用于開展文物材質及其結構的分析鑒定。“文物的材質往往影響文物的價值,如犀角比牛角珍貴,象牙比牛骨珍貴。而且,市場上很多仿品材質是人工合成材料,隻要測出合成材料,真僞也判斷出來了。”直到今天,廣東省文物鑒定站繼續為省内外公檢法、文博機構提供檢測服務,其科技鑒定應用頻率和服務質量依然在國内文物鑒定系統中位居前列。

文物鑒定十大套路(粵鑒之路從0到1高科技文物鑒定是這樣煉成的)2

廣東省文物鑒定站科技檢測人員使用顯微激光拉曼光譜儀檢測樣品。

在廣東省文物鑒定站副站長趙敏看來,這些科技鑒定手段的運用,為傳統眼學鑒定提供了有用的科學數據支持,加強和提高了鑒定團隊對文物鑒定工作,特别是涉案文物鑒定的信心和專業技術能力,提升了文物鑒定過程的科學性及結果的準确性,成為廣東站“目鑒”以外另一道文物保護和打擊文物犯罪的“看家本領”。

信息化叠代助力文物鑒定

在系統中錄入文物的信息、圖像和鑒定結果,便可自動生成各種證書和表格……在上世紀90年代,一款先進的計算機管理系統成了廣東省文物鑒定站的一項“神器”。

文物鑒定十大套路(粵鑒之路從0到1高科技文物鑒定是這樣煉成的)3

文物鑒定系統中的私人攜帶出境鑒定物品登記卡頁面。廣東省文物鑒定站供圖

這套由廣東省文物鑒定站與廣東省計算機CAD中心部共同設計開發的系統工具是全國首個在文物出境鑒定工作中引入的計算機管理系統。事實上,這是一個集文字和圖像處理、統計、檢索、多媒體演示、系統維護等功能于一體的管理系統,除了鑒定業務外,還能自動彙總各類業務統計報表,提供大容量儲存空間用于分類收集有關政策法規、考古材料、文獻資料等信息,為鑒定站的各方面工作都提供了便利。

經過數次叠代升級,這個系統得到國家文物局和國内同行的認可和好評,後來成為國家文物局綜合行政管理平台中文物出境許可和進境登記功能的“前身”。

最早提出做這個系統的是站裡的書畫鑒定專家、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李遇春。他坦言,鑒定行業有“越老越吃香”的說法,新入行的年輕從業人員壓力很大,不僅需要完成自身的專業業務,還要熟悉其他門類業務,如何化解人手少、經驗不足、轄區廣、任務急迫、工作量大的不利因素,成了當時全站最關心的問題。

彼時廣東互聯網正在飛速起步,在“敢為天下先”的氛圍浸潤下,向科技要生産力成為大家的共識。時任廣東省文物鑒定站主任葉其峰找到自己在計算機中心的老同學,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正好對方也頗感興趣,便立刻派了一名專家與鑒定站合作。

“這個系統在當時是很‘時髦’的,作為一個歸檔的信息化系統,很大程度減輕了進出境文物審核、文物鑒定意見數據儲存、法律鑒定證書出具等原先人力成本很高的工作量,也搭建起最早的數據庫。”葉其峰回憶。

數據庫搭建起來以後,最為顯著的優勢便是文物信息能夠得到準确記錄。此前,鑒定業務完成後站裡會出具證書,但是證書上登記的文物名稱大同小異,沒有更詳細的文字和圖像資料,器物很容易被掉包。建立了這樣一個可供查詢的數據庫後,鑒定人員能更方便準确地核查器物信息,業務人員也能夠通過這個數據庫來充實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鑒定水平。

在李遇春看來,“系統”的建立不僅僅是優化了業務流程。“更重要的是讓我們這些從事中國文化縱向研究的小‘古董’或多或少感受到應用現代科技的潮流,不至于成為新的‘文盲’。”

此後,信息化的探索還延伸至文物鑒定工作的其他領域,比如協助海關遠程鑒定。據介紹,從2005年起,鑒定站創新改革與海關部門的合作機制,陸續與廣州天河車站海關、廣州白雲機場海關、深圳機場海關等口岸達成網上文物鑒定協議,截至目前已為省内40餘家海關開展網上鑒定。當發現疑似文物時,先由鑒定站專業人員在線上通過照片進行初步鑒定,排除特征明顯、沒有争議的現代工藝品及複仿制品,對網上看不清楚、有懷疑的再安排現場實物鑒定,兼顧鑒定質量的同時大大提高了通關效率。

而在近年來的文物鑒定惠民活動中,鑒定站也推出線上預約以及現場分批導流的取号系統,每位來到鑒定站的市民都能從容地按序排隊,減輕鑒定現場的人流壓力。

“早期剛開始辦公益鑒定活動時,還沒有現在的預約系統,慕名而來的市民經常把鑒定站門口堵得水洩不通,人多的時候甚至快排到大馬路上。”前廣東省文物鑒定站辦公室主任文娟看着鑒定站如今的各種創新探索,感慨萬千。

此外,廣東省文物鑒定站還于2020年建立了文物鑒定證書管理系統,并完成了叠代升級。這一整套數字化辦公系統的建立,實現了文物數據實時錄入更新、存儲備份和統計上報的目标,有效提高了行政人員的工作效率,由該證書系統生成的鑒定報告,更可以作為被鑒定文物獨一無二的“身份證”,在全國文物鑒定機構中起到了引領性作用。

“科技賦能、技術賦能,是時代給予我們文物鑒定工作者的一大機遇。”廣東省文物鑒定站站長劉成基表示,當下文化遺産的保護正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鑒定站肩負着守護文物安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身為文物鑒定工作者,應當繼續守正創新,持續探索,助力文化為民、文化惠民。

相關鍊接:

粵鑒之路丨任重緻遠七十載,砥砺奮進譜新篇

粵鑒之路 |“火眼金睛”辨古識真,守好文物安全“南大門”

【記者】黃堃媛

【實習生】張茗嘉

【通訊員】麥蘊宜 麥迪安 譚琦

【作者】 黃堃媛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