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張衡傳的教程

張衡傳的教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8 20:18:00

張衡傳的教程(解讀13 張衡傳)1

張衡傳

課文研讨

一、整體把握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傳記,以翔實的文筆全面記述了張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學、政治、文學等領域的諸多才能。而且詳略突出,重點介紹了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其間貫穿了作者對張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層次清晰,條理分明,一位博學多才、從容淡泊的文人學者形象如在眼前。文章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段。記述張衡的學業、品德和文學上的成就。開頭兩句按曆史人物傳記的格式,記述張衡的姓名、籍貫與家世。接着介紹其在文學上的造詣。“少善屬文”說明他具有先天的禀賦,而“遊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說明他注重社會實踐。也正是因為他在青少年時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紮實的基礎,并不斷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經,貫六藝”。在叙述了其“才”後緊接着叙述其德。“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謙虛穩重、超塵拔俗的品格,而面對統治者的招羅,作者連用“不行”“不就”“不應”等詞語表現他的不慕榮利的高潔品德。而《二京賦》進一步證實其文學才能及精研精神。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2~4段,介紹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重點介紹候風地動儀的結構和功用。第2、3段從整體上概括了張衡在科學上的成就,包括科學發明和理論著作兩部分。在介紹其特長時與其職官聯系起來,側面反映了二者互為因果的關系。第四段着重介紹了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風地動儀。介紹地動儀雖不足二百字,但詳盡記述制造時間、質地、大小、形狀、内外結構、裝飾、功用等,文字精簡平實。如介紹構造特點時用“中”“傍”“外”“下”四個方位詞為序,便從裡到外,從上到下簡要而清楚地寫出其構造特點。以“似酒尊”描寫其形狀非常形象具體,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的誇張描寫和“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的熱烈贊歎着力描寫了儀器的準确無誤。最後附述了生動有趣的事件驗證其功效,使文章于平實中透出情緻。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5、6段,介紹張衡在政治上的才幹。文章僅選取兩件事作為切入點,一是《思玄賦》的由來,表現了張衡心思細密、小心謹慎的形象。一是出任河間相時與奸黨鬥争一事。“陰知奸黨姓名,一時收禽”表現其政治智慧,“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表現其卓然政績。這樣,筆墨寥寥卻寫出了一位真實可感、形神豐滿的廉吏。

語言凝練平實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者寫作時絕少用形容詞,盡量抓住史實,描繪時惜墨如金,無一句贅言。但平實精謹中有精彩之處,如候風地動儀一段描寫生動形象,說明作者胸中自有丘壑,所以能繁簡得體,伸縮自如。也唯其如此,才能将張衡一生中在諸多領域中的大事交代得清楚詳明,有條不紊。

二、問題探究

1.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傑出才能表現在什麼地方?

張衡的高尚品德表現在:(1)“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2)“從容淡靜”,不慕世俗的虛榮,“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大将軍“累召不應”,“不慕當世”;(3)品行端正,憂國憂民,作《二京賦》諷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黨。其“才”高于世,表現在:一是“善屬文”,寫作著名的《二京賦》;二是“善機巧,作渾天儀,造候風地動儀;三是“善術學”,著有《靈憲》《算罔論》;四是善政事,為政機智果斷,不畏權貴,“稱為政理”。

2.文和《屈原列傳》相比,有哪些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和《屈原列傳》相比,兩篇傳記最大的共同點都是按時間順序,截取重點片段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的一生,選材有詳有略,重點突出。最大的區别是在表達方式上,《屈原列傳》為了表現屈原的高潔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懷,采用了叙議結合的方法,文筆充滿感情,有抒情散文的特點,主觀性較強。而《張衡傳》以表現張衡的傑出貢獻,簡要概括其一生為主要目的,所以用說明性文字對張衡的文學創作和科技發明進行介紹,其中着重對候風地動儀的介紹,而對其品德為人的描寫都散見于字裡行間,貫穿于文章中,很少直接抒情。筆調沉靜,文字質樸。

3.人物傳記的寫作有何特點?在本文有何體現?

傳記除了介紹人物姓名、籍貫之外,還必須選擇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為人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由于傳記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須“活躍”,有可感性。傳記的基本特點是翔實而典型的文字記錄和樸實而形象的文學色彩。傳記的種類有:自傳、傳、小傳、評傳、别傳、外傳等。本文屬評傳,既記叙人物的事迹,又評介與探讨人物的思想狀況、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思想發展過程和對人類的貢獻。傳記不可能把一個人一生的全部經曆事無巨細都寫下來,隻能記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時顯示他的品格特點。本文寫了張衡在文學、科學、政治上的突出貢獻,強調了他在科學方面取得的成就,其間穿插了對其為人品格的評價。全文重點突出,詳略分明。

4.本文在寫作方法上的特點是什麼?

本文的寫作特點是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人物的寫法和詳略得當的剪裁方法。

(1)本文是人物傳記,介紹人物以時間為經,以事迹為緯。張衡一生經曆了東漢章帝、和帝、安帝和順帝四個時期。時間雖較長,文章叙述的時間線索卻很清楚。從表達方式上說,以記叙為主。在第4段寫候風地動儀,又以說明為主,輔以記叙。

(2)本文介紹了張衡文學、科學、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學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為重點詳寫。在介紹科學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時,又突出了候風地動儀的研究制造,介紹特别詳盡,對其他創造的介紹則較簡略。這樣詳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點突出,人物特點鮮明。

關于練習

一 這篇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張衡的?文章的記叙重點是什麼?

設題意圖:讓學生整體把握《張衡傳》的内容,并能分析課文結構,在此基礎上抓住課文重點,進而了解張衡在科學上的成就和貢獻。

參考答案:

文章從三個方面寫張衡:張衡的為人以及在文學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在科學技術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貢獻;在政治上的突出作為。記叙的重點是張衡在科學上的才能和貢獻。

二 翻譯下列各句。

1.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2.衡善機巧,尤緻思于天文陰陽曆算。

3.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辄積年不徙。

4.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征。

5.時政漸損,權移于下,衡因上疏陳事。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注意文中出現的重點實詞,這些詞語的義項或在古文中經常出現,或在文中的意思與現代常用義不同。

參考答案:

1.雖然才能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但并不因此而驕傲自大,平時舉止從容,态度平靜,不喜歡與俗人結交。

2.張衡善于機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陰陽曆算方面最用心。

3.張衡不趨附當朝的權臣大官,所任的官職就多年也得不到提升。

4.曾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但感覺不到地面動,京師的學者都怪它沒有應驗。

5.當時政治局面每況愈下,權利向下轉移,張衡于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情。

三 郭沫若曾評價張衡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課外搜集資料,聯系課文,以“我看張衡”為題,在班裡做一次三分鐘演講。

設題意圖:旨在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習課文所記載的張衡的種種優良品質,同時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隻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有統一答案。

教學建議

一、本文涉及的文化常識較多,如各種史書的體例,古代的職官制度,張衡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可以先讓學生課下自己查找資料,教師課上提問講解,也可設計成作業或讨論形式。

二、為了加深學生對地動儀的了解,先提問讓學生說出對地動儀的大緻印象,如地動儀的外形、雕飾和地動儀的内部機械構造等,還可以找到有關圖片等作參考,加以說明。

有關資料

一、參考譯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遊學,接着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于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高于世人,卻并不驕傲自大。(他)總是舉止穩重、神态淡泊、甯靜,不喜歡與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間,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征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張衡于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軍鄧骘認為他是奇才,屢次征召他,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征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于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陰陽之學(包括天文、氣象、曆法諸種學問),精辟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

(漢)順帝初年,(張衡)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後,過了五年,又回到這裡。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制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尊。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着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着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生地震的消息。地震發生時隻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曾有這樣的儀器。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并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怪它這次沒有應驗。幾天後,驿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地震,大家這才都歎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利向下轉移,張衡于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後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于是沒對皇帝說實話。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于是一起诋毀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于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與河間王一起胡作非為。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于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贊政事處理得好。(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為尚書。張衡活了六十二歲,于永和四年去世。

二、張衡的生平和成就

張衡(78~139),中國東漢天文學家,文學家。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出身望族,漢安帝永初五年(111)在洛陽任郎中,元初元年(114)遷升尚書侍郎。元初二年起,曾兩度擔任太史令,前後共14年。在天文學上取得突出成就。中國古代宇宙論中的渾天說的代表人物。漢代關于宇宙結構的理論有三家學說: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張衡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并認為蛋殼之外的宇宙是無限的,在天地未分之前,混混沌沌,既分之後輕者上升為天,重者凝結為地。天為陽氣,地為陰氣,二氣互相作用創造萬物。由地溢出之氣化為星。這些關于宇宙起源的認識具有樸素的變化發展的辯證思想。正确指出月球本身不發光,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正确解釋月食成因是月球進入地影而造成的。重視觀測實踐,親自設計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采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天球儀)和計時漏壺結合起來,制成漏水轉渾天儀,用來演示星空變化,說明渾天說。還制造出指南車、自動記裡鼓車、飛行數裡的木鳥等。親自測定太陽和月球的角直徑是周天的1/736,即29角分24角秒。觀測統計出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恒星2500顆。主張曆法改革應以天文觀測的結果為根據,有力地反對當時流行的唯心主義的以圖谶之學來附會曆法的做法。研究過圓周率。求得π=10(=3.1622)。繪制過一幅地形圖。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還被列為當時六大名畫家之一。共著有科學、哲學、文學著作32篇,包括數學著作《算罔論》,天文著作《靈憲》和《靈憲圖》,文學作品《二京賦》《歸田賦》《同聲歌》等。張衡的著作有《張河間集》收入清嚴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後人将月球背面的月面經度東112度、月面緯度北19度的環形山及小行星1802号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和張衡小行星以紀念他在天文學上的貢獻。

三、關于渾天儀

漢時,天文學已經形成體系,有蓋天、渾天和宣夜三家。蓋天說以周髀算經為代表,認為天圓地方,天在上,像傘蓋,地在下,像棋盤,是一種舊的傳統說法。宣夜派認為天體為元氣構成。渾天說比較進步些,認為天地都是圓的,天在外,像雞蛋殼,地在内,像雞蛋黃;這種說法雖然也不完全正确,但比較接近實際。渾天派最突出的代表者和卓越的發明家張衡指出,日有光,月沒有光,月光是反射太陽的光形成的。所以向日則光盈,背日則光盡。他還推測月食是地球遮蔽的結果。他還繪制了一部星圖,叫《靈憲圖》,創制了許多重要的天文儀器。

渾天儀是銅鑄的,内外有幾層圓圈,都可轉動。各層圓圈分别刻有赤道、黃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以及日月星辰的位置,凡張衡所知道的天文現象都刻在上面。為了使渾天儀能自己轉動,張衡又設計了一個“滴漏”,作為渾天儀的動力。渾天儀被滴漏帶動,它轉動時恰好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起落時間完全吻合。可惜這座精巧的渾天儀在西晉戰亂中失傳了。留下來的隻有《渾天儀圖注》和《漏水轉渾天儀注》兩份說明書的部分說明。

(摘自《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四、《張衡傳》鑒賞(徐應佩周明)

《張衡傳》以張衡“善屬文”“善機巧”“善理政”為綱組織全文,顯示了張衡作為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的才幹與成就。範晔繼承了司馬遷、班固等人關于史傳文寫作的傳統,并因人取事,因事敷文,形成了自己記寫人物傳記的特色。張衡一生行事衆多,成就卓著,品格高尚,如何取其精又不失于偏,慮及全又不流于繁,寫其形又得其神,确要費一番匠心。

叙學習,顯示其成就的基礎。張衡的朋友崔瑗曾稱贊他說:“道德漫流,文章雲浮。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辭麗說,奇技偉藝,磊落炳煥,與神合契。”張衡多才多藝,德高品潔,是和他的學習、實踐分不開的。範晔寫他的學習,說他“少善屬文”,自幼聰穎明慧,而更突出了他的“遊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張衡系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而遊學到“三輔”之地,并進入京城洛陽太學參觀、學習。當時學界盛行的是“章句之學”,完全是一套陳腐的死學問,張衡涉足社會,不惜遠遊,目标遠大,直入太學,這就使他達到“通五經,貫六藝”的地步。把五經、六藝都融會貫通了,他不是食而不化,也非固步自封,不僅讀書本而且看實際,不隻鑽典籍而且研技藝,不單捧冊頁而且知世情。張衡貫古通今,知書識世,明道谙理,可是“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謙虛謹慎,既是取得重大成就的條件,也是為人處世的美德。作者僅用了三十四個字,就概及張衡學習的各個方面:内容、方法、精神、成就。這真可謂用墨精當得能收海于勺,縮龍成寸。作者先叙張衡的學習,為下文叙述他的善為人、善作文、善機巧、善理政奠定了基礎。

叙品行,顯示其高尚的節操。張衡對為官作宦,“從容淡靜”;對貪官酷吏,嫉惡如仇;對科學技術,不遺餘力。有的人把學問作為沽名之具,釣利之餌,登官之梯,而張衡參透人生,潔身自守,他辭謝了多次的舉薦與征召。作者連用“連辟”“累召”“不行”“不就”“不應”等詞語,強調了他的不慕利祿,無意仕途。後來的出仕,也隻是“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一些從事科技、史學方面的業務性職務。“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辄積年不徙”,他不想握權柄以擡高地位,居高位以謀私利。

張衡沒有官欲,但并非沒有官才。他有着敏銳的政治眼光,清醒的政治頭腦,高明的政治手腕。他看到“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不惜花了十年工夫,模拟班固的《兩都賦》,而寫了《二京賦》。在《西京賦》和《東京賦》中,極力鋪寫了二京的所有宮室、動植物、遊俠辯論之士、角牴大傩之戲,諷谏當朝的窮奢極侈。這是婉轉的諷喻。有時他也挺身而出“上疏陳事”,“諷議左右”,向皇上直言進谏,彈劾奸佞。一旦由他掌握了一定權力,也就大力剪鋤奸徒醜類。他出為河間王劉政的相時,看到劉政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他一到任就能“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收到“上下肅然,稱為政理”的效果,可見張衡不僅具有如何做官的認識、理論,而且有着實際施行的本領。

張衡上究天文,下窮地理,精于曆算,擅于機械,自然也洞察當時社會世情。官場之中,有日天地黑,無風海生浪,所以他先是不做官,想潔身避禍,後來不得不入官場,順帝“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避其鋒芒,巧為應對。即令這樣,那幫閹豎還“共讒之”,使他更明白在那種政治漩渦中,如履春冰,如捋虎尾,确實是“吉兇倚伏,幽微難明”,而要“常思圖身之事”。當他狠狠打擊了河間王的惡勢力後,也就急流勇退,做出了極明智的決策:“上書乞骸骨”,請求退休還鄉了。從他的《四愁詩》《思玄賦》《歸田賦》中,都看出作為一個正直的官吏、有為的學者,在當時内心的苦悶,無力除惡,無法避禍,隻有獨善其身了。

叙術業,顯示其卓著的成就。張衡在天文、數學、地理、氣象、機械制造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學、詩賦、繪畫方面成績斐然。郭沫若曾評價說:“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見”,“萬祀千令,令人敬仰”。範晔為之作傳時,既要顧及全面,又要突出重點。文中以“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概及了他多方面的貢獻,而重點寫候風地動儀。候風地動儀系張衡首創,在科技史上居重要地位。傳記從地動儀的質地、尺寸、規模、形體、文飾以至整個結構的“巧制”、測定時的效驗,做了井然有序的詳明介紹。“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着一“神”字,極寫儀器功效。“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表明此乃史無前例的獨創。更用京師學者最初“鹹怪其無征”,後來“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的典型細節,充分證明了張衡“妙盡璇機之正”的“妙”,“善機巧”的“善”。

這篇傳記僅以七百餘字就概及張衡六十二年中善屬文、善機巧、善理政等方面的傑出成就。全文以時間為序,叙其一生;以“善”為綱,統率題材;以“妙”為目,傳其精神,因而所寫方面多而不雜,事迹富而不亂,文雖簡而概括全。範晔之所以能“驅萬途于同歸,貞百慮于一緻,使衆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群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文心雕龍·附會》),就在于抓住了總綱領,并内蘊着相互關系。張衡正由于潛心于學才達到“通五經,貫六藝”的境界,才使他具有了“善機巧”的知識與才幹,也使他具有了“不慕當世”的胸襟。不去追名逐利,求官謀宦,才能居郎中的微職“積年不徙”,得“約己博學,無堅不鑽”,有了創造發明。他的做官,不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是以利于科學研究。當不得不被推上政治舞台時,還始終保持着明智的頭腦。作者将張衡于自然科學、文學、政治活動方面的表現統一了起來,寫出了一個真實的人、偉大的人。

本文除揭示了張衡多方面事迹的内在的聯系外,善于剪裁也是使本文成功的重要因素。如寫“善屬文”,就以寫《二京賦》為主,略涉《思玄賦》,其他甚至不提及;寫“善機巧”,以詳寫候風地動儀為主,其他科技成果則為輔;寫“善理政”,以整治法度、收擒奸黨為主,請求辭職、上調擢升則為次。在文學、科學、政事三方面,都體現了他“從容淡靜”的個性,又突出了“善機巧”的特點,使張衡這麼個偉大的形象輝耀于讀者面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