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限高令是咋回事

限高令是咋回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0 19:43:58

法治周末記者 趙晨熙

限高令是咋回事(尴尬的限X令)1

資料圖

左手從稱上拿起3根稱完價的黃瓜,右手熟練地從挂在桌角的一堆塑料袋中撚出一個,用力一甩,将黃瓜放入順手一裹,菜農便迅速地将包好的菜放進了張秀萍早已撐開的綠色布口袋裡。

家住北京市豐台區馬家堡的張秀萍經常要去家附近的菜市場買菜和水果,每次她都會拎着一個布口袋,但回家後,她依然會收獲不少塑料袋。

“我帶着布口袋就是想讓他們直接給我放進袋裡,但他們好像已經用習慣了。”最初,張秀萍還會提醒一下,但久而久之她也習慣了。

塑料袋似乎從未從人們的生活中遠離過,無論是小攤販們的“随意給”,還是商場超市的“花錢買”,塑料袋依然是那個人們購物的“好幫手”,然而,這卻令已經實施了9年的“限塑令”很尴尬。

近期,法治周末記者在對一些限制令的執行情況調查走訪後發現,其實尴尬的不僅是“限塑令”,“限犬令”“限鋁令”等一些禁令也都面臨有令不執的尴尬。

“限塑令”:禁而不絕

2008年的6月1日,這一天,不僅是小朋友們的兒童節,同樣也是國家“限塑令”正式實施的日子。

2007年12月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限制生産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要求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内禁止生産、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這一紙嚴厲的限制令,在當時被各界寄予了有效打擊“白色污染”這一頑疾的厚望。

不可否認,經過近10年的施行,确實有一些人逐漸養成了在購物前自帶購物袋的習慣。但實際中,塑料袋的使用卻并沒有随着“限塑令”的施行而得到大量減少,平日裡依然随處可見提着塑料袋從超市、菜市場購物出來的人們,這也讓執行多年的“限塑令”看起來形同虛設。

法治周末記者近日在北京市豐台區、東城區和朝陽區調查走訪了幾家農貿市場後發現,塑料袋幾乎是菜商們的“标配”,無需顧客多言,菜一稱好就會立刻套上塑料袋送到顧客手中。

記者注意到,菜商們使用的基本都是袋上沒有标注任何生産廠家和生産規格标志的三無産品,由于袋子太薄,不少顧客還會要求商家多套上幾個袋子。

資深環境人、北京零廢棄發起人毛達曾向法治周末記者介紹,據統計,目前全球隻有14%的塑料包裝得到回收,而最終被有效回收的隻有10%。像這些厚度小于0.025毫米、不合規格的超薄塑料袋,既沒有質量安全标識,也沒有可降解标識,若被随意丢棄或不經處理進行填埋,可能上百年也無法降解,長期殘留在土壤中,會對土質和水體造成極大危害。

與菜市場相比,超市提供的都是有标識、合規的塑料袋,雖然要收費,但顧客也能買賬。法治周末記者在豐台區一家家樂福超市一收銀台前駐足了10分鐘,發現交費的8位顧客中有7人購買了塑料袋。

一位顧客向記者直言,自己有時出門也會自帶購物袋,但如果忘了,肯定還是需要塑料袋,而且超市的塑料袋雖然要花錢,但質量确實不錯,用完回家後還可以當垃圾袋繼續使用,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成本。

此前曾有統計指出,有些大型連鎖超市每年僅靠出售塑料袋就能賺上千萬元,“限塑令”已淪為了“賣塑令”。

調查中,法治周末記者注意到,有些商家還會将塑料袋利用到“互聯網 ”的推廣中,比如,在付款時通過掃碼關注等,就能免費送“袋”。而超市菜品區域旁放置的透明手撕連卷塑料袋,由于可免費自取,也成為了一些顧客免費獲取塑料袋的渠道。

除了集市、超市這些塑料袋傳統用量“大戶”外,随着網絡購物的興起,快遞和外賣領域也逐漸成為新的使用塑料袋“大戶”。有關統計顯示,去年我國快遞業塑料袋使用量約147億個,其中無法降解的塑料袋占比不少。

在塑料袋難離手的當下,如果不是媒體的報道提醒,很多人恐怕已經徹底忘記了“限塑令”的存在。

為此,今年11月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準備會同相關部門研究調整“限塑令”;國家郵政局等10部門也聯合發文,要着力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

“限犬令”:視而不見

事實上,遭遇尴尬的不隻有“限塑令”,同樣與很多民衆生活直接相關的“限犬令”,也面臨執行不力的困境。

每隻犬需繳納400元的養犬管理服務費,居民每戶限養一隻犬……今年6月5日,青島市相關部門專門就《青島市養犬管理條例》進行的解讀,曾一度引發人們對“限犬令”的讨論。

為了規範養犬,避免因養犬帶來的人身危害、環境等各類問題,目前我國雖沒有統一的規範養犬條例,但各大城市大多出台了相應的養犬管理規範,即“限犬令”。

比如,《北京市養犬管理規定》中就明确規定,攜犬出戶時,應當對犬束犬鍊;攜犬乘坐電梯的,應為犬戴嘴套;不得攜犬進入公共綠地、社區公共健身場所等。

近年來各地“限犬令”雖然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台”的架勢,但實際執行中卻又都難免落得個“雷聲大雨點小”的下場,有民衆就直言對青島“限犬令”依然“不看好”。

12月17日下午3點半,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某小區花園健身中心内,幾位老年人在健身器前舒活筋骨,和他們一同下樓的小狗們則自在地在花園中奔跑,見到記者走近,一條京巴狗還湊到記者的腿前用鼻子聞了聞。

“您家的狗沒拴狗鍊啊?”面對法治周末記者這樣的詢問,幾位養犬人幾乎給出了同一個答案,“我家的狗聽話,從不咬人”。

記者注意到,就在花園旁一個玻璃宣傳欄的角落裡,還張貼着一張文明養犬的宣傳海報,上面黑色加粗的字體雖已有些微微褪色,但仍在提醒着遛狗時應拴好狗鍊。

實際中,像上述這樣對“限犬令”視若無睹的情況屢見不鮮,養犬人口中“從不咬人”的寵物狗也屢屢給一些無辜的人帶來危害。今年7月,上海一名男子就因被寵物犬咬傷後沒有及時接種狂犬疫苗,最終因狂犬病發作而死亡。

限養、禁養大型犬,養犬需登記等要求作為各地“限犬令”的硬性規定,也被很多養犬人視而不見。

法治周末記者在北京二環内的幾個小區随機采訪中就發現,有人在馬路便道上遛着被明令禁養的德國牧羊犬(俗稱“黑背”),盡管拴着繩子,套了嘴套,但體型龐大的“黑背”仍“逼”得不少行人走下便道,繞道而行。

面對各類養狗亂象,不少小區居民都直言“習慣了”,“限犬令?你覺得有用嗎?”一位居民笑着反問記者。

“限鋁令”:“鋁”禁不止

在一些民衆看來,“限塑令”和“限犬令”這類禁令因為沒有直接威脅到民衆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執行中可能會被“打折扣”。但法治周末記者發現,對于一些涉及民衆舌尖上安全的食品領域限令,也存在失效的情況。

作為一種傳統早點,油條深受民衆喜愛,但傳統制作油條中需要添加的明礬(即硫酸鋁鉀),因為長期過量攝入會損傷大腦和神經系統,造成老年癡呆等疾病,而被國家明令限制。

2014年,國家衛計委、質檢總局等五部門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标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标準》,其中對食品中鋁的含量作出了明确界定:允許油炸面制品(包括油條)中使用明礬,但在最終制成的油炸面制品中,鋁的殘留量不應超過100毫克/千克。業界将此稱為“限鋁令”。

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輝曾對此進一步解釋稱,該禁令标準已經較為嚴格,100毫克/千克的殘留限量實際含義是,隻要商家為了提升口感把明礬添加到面粉裡,炸出來的油條肯定鋁超标。

然而,在“限鋁令”施行3年以來,近日依然被曝出“鋁”禁不止的問題。

12月4日,上海市消保委與上海市食藥監局聯合發布了《油條消費體察檢測數據表》,結果顯示,多家宣稱無明礬油條的“放心”商家銷售的油條也含鋁。一家名為“四大金剛”的店,其油條被查出鋁含量超标近10倍(980毫克/千克),遠超國家限制标準。

一位經營早點的店主向法治周末記者介紹,其實在國家出台“限鋁令”後,目前市面上已經有了如無鋁油條膨松劑等相同功能的食品添加劑可以替代明礬,但因為成本會有相應提高,所以一些早點攤還在繼續使用明礬。

與明礬相比,三氯殺螨醇這種對公衆來說比較陌生的農藥則在國家的禁令之下“存活”了更長時間。

“憶江南”鐵觀音、“知福”碧螺春茶、“愛麗絲”茉莉花茶春毫……2015年以來,各地食藥監部門在多款知名茶葉品牌中陸續檢測出了三氯殺螨醇這一物質。

三氯殺螨醇是一種殺螨劑品種,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曾在我國茶園推廣應用,但因其含有的DDT(又名滴滴涕)原料具有一定毒性且屬污染物,早在1997年6月,農業部就發文禁止在茶樹上使用三氯殺螨醇。2014年5月,随着江蘇揚農宣布三氯殺螨醇生産線停産,也标志着我國已全面停止三氯殺螨醇的生産。

然而,在禁令執行18年後的2015年,禁令之下的三氯殺螨醇卻成為當年國家抽檢茶葉不合格的主要元兇。

據法治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2015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抽檢數據顯示,2015年,抽檢共發現不合格茶葉制品23批次,其中農藥殘留問題不合格9批次,這9批次農藥殘留問題全部為檢出禁用農藥三氯殺螨醇。

對此,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相關人士曾向媒體表示,由于三氯殺螨醇在我國使用曆史較長,可能在土壤中存在一定殘留,因此,對茶樹造成污染的影響可能會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但法治周末記者注意到,在對問題茶葉進行檢測中,有些茶葉三氯殺螨醇的殘留度高達2.28mg/kg,遠超國家殘留限量标準(0.1mg/kg)20多倍。

法治周末報社時政新聞出品。從法治視角看政事兒,解碼大時政背後的法治邏輯;密切關注政策法規立法動向。

歡迎掃這裡,關注我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