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三年,楊慎帶着屁股上的杖傷和前所未有的精神打擊,蜷縮在一輛破舊的馬車内,離開京城,向流放之地——雲南永昌衛——進發了。
這位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剛剛遭遇了他有生以來最大的一次打擊,出身名門,在政治上被寄予厚望,徹底斷絕了仕途之路,幾代為官的楊氏家族也就此沉淪下去,不再有重現榮光的機會。這大概應驗了父親楊廷和“傀儡場”的預言:楊氏父子早年過于耀眼的成就用盡了楊氏家族的氣運,緻使盛極必衰。
而由盛至衰的轉折點,乃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大禮議”事件。
01
明武宗朱厚照死後,無子。太後張氏與首輔楊廷和商議,立武宗堂弟,興獻王朱佑杬之子朱厚熜為帝,是為嘉靖皇帝。
按照諸大臣與太後的意思,嘉靖必須尊武宗之父明孝宗朱佑樘——他的伯父——為皇考(父親),舍棄生父興獻王,改稱叔父。對于年僅十三歲的嘉靖來說,這決不能接受。年幼的皇帝為了使生父獲得皇帝的尊号,與太後和以楊廷和為首的諸大臣展開了較量,曆時四年終于以嘉靖獲勝告終,然其影響曆時多年仍未消弭。這場以禮儀定制為名的讨論,實際上是發生在皇帝與群臣之間的政治權力争奪,深切影響了明朝今後百年的走向,也決定了許多大臣的生死榮辱,在失敗者陣營中,楊慎的名字不幸地列在第一位。
在這場決定命運的“大禮議”事件中,楊慎的正式入局要從父親楊廷和辭官開始。
嘉靖三年,曆盡四朝風雨的首輔楊廷和終于對政治和官場徹底耗盡了心力,這位六十五歲的老人向皇帝提出辭職。因為朝局已定,加上在“大禮議”事件上的意見相悖,嘉靖帝也不再挽留,巴不得趕緊送走這位權傾天下的老首輔。對于楊廷和本人來說,早日離開這場暴雨中的漩渦也是好事,但血氣方剛的長子楊慎卻沒有體會到父親的輕松。在他看來,父親是受到了政治迫害,加上本人的性格耿直,不容邪惡,他決定要在這場暴風雨中成為“撥亂反正”的舵手。
這場“大禮議”的雙方矛盾實際上是“古禮與人倫”的矛盾,孰是孰非,至今也沒有定論。因此我們不去論述楊慎立場上的對錯,隻需要把目光望向其做法。
02
在楊慎看來,父親的離去是因為“小人”張璁、桂萼的誣告,此二人又是支持嘉靖做法,與群臣針鋒相對的反對者。因此,對他們下手,是最直接有效的做法。但是,如果要在“大禮議”辯論上駁倒對方,屬實艱難。于是,這位極具文采學識的大才子想出了一個驚人的馊主意:打死張、桂二人。動手的人是包括自己在内的群臣,動手的地點就定在皇宮大内的左順門。
率領一衆文臣在皇宮大内殺人,恐怕上下五千年也找不出這樣的事了吧。這種做法在其他朝代根本無法想象,但在妖孽輩出的大明朝卻真的可以!
左順門是皇宮内的一處極其特殊的地點——文臣群毆打人的地方。
在正統年間,這裡就打死過三個人,由一群弱不禁風,但滿腔憤懑的禦史言官赤手空拳,揮着拳頭送三個奸黨上了西天,且所有行兇者全部無罪釋放。久而久之,在這裡傷人甚至是将人打死,都依照前例默許,不予追究。
楊大才子帶領的一衆“怒漢”就在這裡等待着即将進宮的張璁和桂萼,準備一擁而上,對其飽以老拳。
張璁事先聽到風聲,沒有進宮,但桂萼并不知情,傻乎乎地邁進了左順門。當他在此處看到不遠處的一衆神色古怪的大臣時,也就突然明白了這群人當然不是來跟自己表達友好感情的,于是桂萼臉色一變,撒腿就跑,身後卻是楊慎帶領一衆大臣窮追不舍。
但要說桂萼也是命大,早年在南京做小官,平日裡沒少鍛煉,跟這幫整日出入車轎的,一屁股肥肉的大臣比起來跑的就是快。一溜煙地就逃出了宮門,剩下楊慎一衆人在後面氣喘籲籲,咬牙切齒。
楊慎先生的第一個計劃就這樣失敗了,原因:身體素質不過關。
03
死裡逃生的張璁和桂萼有了警醒,也是他們幸運,找到了足夠硬的後台——翊國公郭英和三邊總制楊一清。有了這兩位大爺保護,楊慎再想帶人群毆肯定是不行了。
于是,楊慎子承父業,學起了父親楊廷和用過的招數——上疏辭官。
楊慎是名門之後,又是當年狀元(與唐伯虎同科),青年翰林,在朝中也算是一呼百應。上次的群毆計劃雖然失敗,但責任在于群臣缺乏運動,跑不過桂萼,衆人對先生的智謀依然很有信心。這次楊慎打算聯名上奏,共計三十餘人一同遞上了辭呈奏疏,認為這樣可以使皇帝緊張,從而收回成命,貶谪張桂二人。
奏疏内容是這樣的:“臣等與萼輩學術不同,議論亦異。臣等所執者,程頤、朱熹之說也。萼等所執者,冷褒、段猶之餘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輩,不以臣等言為是,臣等不能與同列,願賜罷斥。”
簡而言之:皇上你親小人遠賢臣,我們高尚我們不玩了。
如果是在孝宗朝,溫和的皇帝朱佑樘會對這樣的招數妥協。又或者是由老江湖楊廷和對年幼的嘉靖帝使出,也許會奏效。
但楊慎既沒有他父親那樣的政治手段,對手嘉靖帝也不像孝宗那樣溫和。這位明朝智商最高、城府最深的皇帝對此等招數絲毫不懼,直接下旨抓捕帶頭的八個人,三十餘本奏章看都不看一眼,權當不知道。
楊慎的第二套手段就這樣胎死腹中,這位缺少官場鬥争經驗的狀元郎面對比他小二十歲的少年天子居然無計可施,他徹底失去了平靜的氣度,已然決意要大鬧一場。
女人失态時的三闆斧絕招:一哭,二鬧,三上吊。
楊慎先生用盡了儒生的招數也無濟于事,隻好學女人的辦法來對付嘉靖了。
04
三年,七月,戊寅日。
近兩百位大臣聚在一起,決定仿效先輩百官,集體進宮,打算靠哭和鬧迫使皇帝妥協。楊大才子在此時就起到了宣傳鼓舞的作用,在吵鬧咆哮怒不可遏的百官面前,他大聲喊出了整個大明朝三百年最響亮也最具有煽動性,讓人熱血沸騰的口号:
“國家養士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這句話仿佛一盆炭火掉在一車幹草上,迅速點燃了在場衆人積壓許久的怒火。二百多人穿過金水橋,向皇宮挺進,準備清君側,誅殺小人。
當然,為人臣子的終究不能沖到皇帝身邊去揍人(雖然這樣的事在大明朝也發生過),衆人的做法還是跪在殿前。之前是少數人靜跪進谏,這次的場面要大上許多,也能充分表現明朝大臣的獨特個性:二百多人抛開架子大哭大鬧,學着平日見到的市井潑婦、地痞流氓,紛紛各顯神通。整個紫禁城都能聽到他們的熱鬧勁兒。
年僅十七歲的朱厚熜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場面,一時間不知道該怎樣應對,他明白,這是自己和群臣之間的第一次直接碰撞,也将是獲取“大禮議”勝利的最好機會。
群臣的想法與嘉靖不謀而合,于是更加賣力氣地大哭大鬧,活脫脫一出精彩的大戲。
楊慎信心滿滿,以為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片刻之後,出現在楊先生眼前的不是什麼曙光,而是錦衣衛的飛魚服。
相較于前幾次的不在意,朱厚熜先生這次決定一勞永逸——記下在場所有官員的姓名,共計二百二十餘人,全部投入監獄,等候發落。
明朝皇帝沒有宋朝皇帝的良好品德,從不把什麼“刑不上大夫”放在心上,尤其是正德和嘉靖這哥倆,對付難纏的衆臣,最愛用的手段就是“廷杖”——大棍子打屁股,并且不斷刷新同時行刑人數紀錄。
前一次的紀錄是由武宗創下,一百零七人。這個記錄足以使其他朝代的皇帝羨慕不已。但嘉靖皇帝一生不落後于人,暗下決心,要在第二天創造新的輝煌!
第二天,皇極殿下。
一百三十四位大臣被按在地上,扒下褲子露出屁股,上百根大棍齊齊落下,一時間“聲響震天,血肉橫飛”,當場就有十六人因體弱支持不住而被杖斃。
在一排排血肉模糊的屁股中,有一個是屬于楊慎的,這位向來順風順水的大才子遭受了有生以來最為劇烈的痛楚,當然,這還不算完。
05
十天後,嘉靖的怒火還沒有散去,楊慎連同當日群臣中的領頭人物王元正、張翰卿等共七人就又來了一場哭谏,當衆伏地大哭。哭完之後,第二頓廷杖來了。
這次他直接昏死了過去。
如果他就此死去,明朝将會失去一位震古爍今的文學家,大才子。但對于楊慎個人來說,他将得以躲避整個後半生的折磨與侮辱。
是幸運?或者更多的是不幸——他活了過來。
在他昏死過去的短暫時間裡,出于極端的厭惡和痛恨,嘉靖皇帝拟好了對他的處罰決定,自此決定了這位剛直不阿的大才子今後三十餘年直至死去的命運。
流放雲南永昌衛,終生不得返。
于是楊慎拖着傷痕累累的身軀,伴随着斜陽、瘦馬、老仆、枯藤老樹昏鴉,踏上了終生流放的道路。
也許到這時,他才漸漸明白父親為何在權力達到巅峰時毅然隐退的心境,在疲憊受傷的身軀中,一顆漸漸開悟的心,一個真正潇灑淡然的靈魂已然成長起來,支持着他走過本應灰暗的後半生,煥發出一道貫穿宇宙的光芒。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策劃:魚羊史記 監制:魚公子
撰文:薩埵 制作:吃硬盤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