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網訊7月12日至18日,安徽醫科大學藥學院“紅色先鋒”暑期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嶽西縣河圖鎮,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依托河圖鎮涼亭、皖源兩村的紅色教育資源,深耕百年黨史,赓續革命精神。
學史明理強信念
在皖源村,當地兩位榮獲“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的老黨員阮思訓和餘永友為隊員們講述了他們的紅色故事,讴歌了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産黨的優越性。為了加深對黨史的學習,實踐團前往了紅二十八軍紀念館,并重走了紅二十八軍軍政舊址到紅二十五軍的司令部舊址之間的紅軍路,一路上高舉鮮紅的黨旗,追尋烈士足迹。山路自腳下伸展而上,地形陡峭,團隊成員們切實地感受到紅軍行軍的不易,激勵着大家在如今富足、安甯的日子裡思甜憶苦、居安思危,以騰細浪、走泥丸的英勇鬥志築就青春夢想。
“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團隊指導老師、藥學院本科生思政輔導員龔曉倩表示,傾聽黨史故事是一堂最生動的課程思政實踐教學課,從老黨員身上大家看到了一個愛黨愛國、無私奉獻、真誠樸實的黨員形象。
青春築夢正當時
“紅色先鋒”實踐團成員在河圖鎮皖源村為當地群衆講述了“新文化運動”、“第一位紅軍醫生”、“疫苗之父—湯飛凡”等英雄人物和紅色故事。還在紅二十八軍舊址和紅二十五軍舊址現場擔任起了講解員,在當年紅軍走過的道路上錄制了相關視頻,講述革命英雄英勇事迹,表達了重走紅軍路的切身感悟。實踐團成員夏鑫說:“走在紅軍路上,仿佛看到了當年先烈們艱苦奮鬥曆程,刻體會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作為一名新時代青年,要發揚革命精神,勇擔時代責任。”
青年之火,生生不息。實踐團成員們在皖源村運用藥學生的專業知識,向村民們進行安全用藥常識和疫情防護知識科普,在網絡與信息相對落後的村子,延續着另一種傳承。
身體力行擔使命
初夏時節,正是農忙之時。實踐團隊積極幫助村民清理山洞裡儲存待銷的生姜,深入田頭地間,幫助村民拔除地裡的雜草,汗流浃背,混身沾滿泥土,用實際行動來踐行對于當代青年人要“自找苦吃”的教導。實踐團成員吳斐然在勞動後說道:這是我第一次下地幹農活,雖然很辛苦,但是切身領悟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深刻内涵,将來也要像姜芽一樣,向下生長、紮根基層,以實際行動勇擔時代之責。
實踐團針對當地的留守兒童開展了快樂支教活動,成員們将自己所學帶給皖源村的孩子們,開展了有關大氣壓強、光的折射、表面張力的小實驗,給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曆久彌堅,通過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師生追尋紅色足迹,赓續紅色命脈,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前進的力量,堅定理想信念,激揚價值追求,深刻認識到當代的青年大學生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勇擔時代重任,努力成為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朱茂宗 本網記者 張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