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重行行,與君生離别,想去萬餘裡,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複到,努力加餐飯。
古詩十九首是我國最早的五言詩雛形,大概創作于東漢後期,魏晉之前,是繼《詩經》《楚辭》後非常重要的文學作品,不論是内容還是結構上都有很大變化,雖然還沒有形成韻律,但讀起來卻絲毫沒有違拗之感,且有天然去雕飾的古樸美。
《行行重行行》是古詩十九首之一,這首詩是一首感傷離别之作。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别離”這首句就直赴主題,尤其“重”字,點出分别的無奈和不舍,你要遠走了,我和你就要别離了,并且是越走越遠,生離死别是人的兩大悲事,生離是長久的痛,思念的人日日惦着,死别雖也痛,但卻是短暫的,時間會撫平,今天你要遠走,從此我們就分離了,從此後天天思念你,牽挂着你,盼望着你。
“相去萬餘裡,各在天一涯”你走之後,也有些日子了,離開有多遠呢,萬裡之遙,已經夠遠了,但是萬餘裡是個模糊的概念,具體有多遠呢,天涯相隔,這就具體很多,台灣作家餘光中在寫鄉愁時說,“鄉愁是一枚小小的的郵票,他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在那個沒有通信沒有快速交通工具的時代,萬裡之外的牽挂,足以讓人魂牽夢繞,空餘長歎,又有什麼辦法呢
“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我們相距萬裡有餘,天涯海角,重重阻隔,此生還會不會再見面了呢?“安可知”是作者在自問,他也不知道答案,縱是思念如潮,也知道千山萬水,但心地還是隐隐的有一絲僥幸,知道再見面是渺茫的,所以不禁自問,恐怕是此生再也見不到了。“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這兩句很突兀,話鋒一轉,我知道你回不來了,但是我還是要告訴你,北方的胡馬尚且依戀北風,南方的鳥築巢都是選擇靠南的枝頭,世間萬物尚且如此,你也要想着回家啊,同時胡馬和越鳥,一北一南,給人也有遙遠的暌違感,更加深了“萬餘裡”和“天一涯”的空間阻隔。
接下來一句“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一下又回到了現實境況中來,你已經走了那麼久,那麼遠了,“日已遠”是時間加空間的雙重疊加,我因為思念,也随着你的離去一天天的消瘦了,同樣,“日已緩”也是時間加狀态的疊加,相互增強,這就好比你朋友對你說:“你瘦了”和“你最近越來越瘦了”是一樣,情感表達更深一層,這也說明這種思念不僅是日複一日的,也是随着距離上增加而增加的。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這份思念恐怕不僅僅是距離上時間上阻隔,還有浮雲遮擋,什麼是“白日”呢,有人說是相阻隔的一方,有人說君臣的嫌隙,總之白日被喻為美好的情感或者事物,我們已經被隔萬水千山了,現在還被某種原因牽絆,“不顧返”在這裡不是不想返,是不能返,是因為“浮雲”而不能返。
接下來是“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句最悲情,思念的人一直沒能回來,日子一天天的過去,我不但消瘦了,而且慢慢老去,都是因為思念的緣故,我們知道伍子胥過韶關的故事,一夜之間頭白,可見劇烈的情感給人是可以造成精神和身體的創傷的,“歲月忽已晚”此句更是讓人黯然神傷,扼腕而泣,本來青春年華,卻在等待中慢慢老去,縱是心有萬般不甘,也隻剩無奈了,誰又能抵得過時間呢。
結尾“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捐”抛棄,舍棄之意,棄捐在這裡有歧義,到底是被棄呢,還是主動放棄,不得而知,但不論那種都是無奈的選擇,既然苦苦等不到結果,隻能絕望了,不再多想了,但真的絕望了嗎,沒有,即使自己知道沒一點希望了,還是勸自己要努力吃飯,即使已經老去,也要保重自己的身體,這是絕望了,可心裡還是存有一絲絲希望的,這是難能可貴的一種精神,也是千百年所有情感最感人的地方所在,使人悲傷之餘,又蕩氣回腸!
古詩十九首之所以璀璨,不僅僅是在文學曆史上的傳承和開啟,也是内容上樸素的情感,古拙的詞語,不飾雕琢的安排,一切都渾然天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