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傳統工藝振興

傳統工藝振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6 05:45:00

傳統工藝振興(介入創新美好生活)1

紫牛新聞訊 2022年5月28日-5月29日,第六屆傳統工藝青年論壇通過騰訊會議成功于線上舉行,騰訊視頻号全程同步直播。受疫情影響,原定4月在蘇州舉辦青年論壇開展受限,故論壇采用網絡遠程進行活動,後續将擇機于線下舉行論壇閉幕活動。本屆論壇由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和旅遊部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聯合主辦,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論專業委員會、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共同承辦。

傳統工藝振興(介入創新美好生活)2

本論壇旨在展現傳統工藝人才培養、孵化成果,分享傳統工藝創新創業優秀案例,探索傳統工藝相關産業發展規律與創新模式,鼓勵三類傳統工藝創新人才的成長、交流與合作。三類人才包括:優秀青年非遺傳承人;傳統工藝批評、策劃青年人才;傳統工藝設計、創新青年人才。

傳統工藝振興(介入創新美好生活)3

本屆論壇以“介入·創新·美好生活”為主題,緊扣國家大政方針和傳統文化複興前沿實踐,聚焦傳統工藝振興事業,關注現代審美需求的結合、科技創新的利用,分為包括“非遺管理者說”、“非遺從業者說”、“非遺研究者說”在内的四場分組研讨進行。來自貴州、海南、甘肅、四川、内蒙古的5位非遺管理者,内聯升、譚木匠、汪氏皮影、豐同裕、朱炳仁·銅五大知名非遺品牌的5位非遺從業者,全國10餘所院校、博物館的知名專家學者和論文入選作者,領導、嘉賓以及通過騰訊會議、視頻号直播線上參與的觀衆,總計4000餘人參與了交流研讨活動。

傳統工藝振興(介入創新美好生活)4

論壇的開幕式上,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副司長李曉松、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錢鋼以及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範衛東在開幕式緻辭,對五年來的成績做出充分肯定,對非遺未來的傳承發展充滿信心,對本屆論壇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祝賀。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趙罡主持論壇開幕式。

傳統工藝振興(介入創新美好生活)5

“非遺管理者說”分組研讨環節中,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龍佑銘、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非遺保護部主任陳佩、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劉衛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黨總支書記張靜、内蒙古自治區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培訓部主任董小健,結合所在本省非遺工作的具體實踐經驗,以及非遺助力鄉村振興、非遺高質量發展等典型案例分享,從新時代非遺保護和發展的特質與實踐,談到成效與展望,共同探讨非遺發展的新思路。原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巡視員馬盛德、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郭藝,對5位非遺管理者代表的發言進行了評議,對非遺保護中心實施工作的嚴謹性、豐富性,及其對國家政策理解的程度給予了高度的贊賞,對作為非遺管理者代表的發言嘉賓的專業性、社會性和學術性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對論壇今後的工作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非遺從業者說”分組讨論環節,由《中華手工》雜志社副主編孫凝異主持,邀請了5家知名特色非遺品牌企業代表分享品牌故事,北京内聯升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程旭、譚木匠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劉珂佳、汪氏皮影品牌運營主管張甜、桐鄉市豐同裕藍印布藝有限公司總經理哀警衛、朱炳仁·銅文創事業部副總裁廖潤丹,從技藝特色、産品創新、品牌建設和銷售推廣等方面,對于傳統工藝品牌的産品定位、價值探索、創新方向進行了清晰而系統的分析與探讨。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院長謝亞平、廣西藝術學院建築設計學院院長林海、中國手藝網總裁常會學,圍繞發言者的分享内容進行了精彩的評議,提出品牌共性是基于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品牌系統,贊許從傳統産品的品牌走向更廣泛的生活方式的研究方向的轉變,強調無論是老品牌還是新産品,都各自探索了傳統工藝振興的路徑和模式,推進了傳統的老手藝變成時尚的新應用,真正使非遺實現青春化、年輕态的時代表達,為傳統工藝的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非遺研究者說”分組讨論分為兩場,分别安排在5月28日、29日的下午進行。

第一場由南京藝術學院文化遺産系教授陳紅雨主持,發言嘉賓包括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博物館館員。懷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大三學生覃梅豔以《鄉村振興視阈下民族地區傳統文化傳承與可持續發展——以貴州省盤縣滑石闆村為例》為題,以貴州省盤縣滑石闆村為例,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調查研究了滑石闆村苗族的大筒箫、服飾與傳統圖案、苗藥,以及傳統文化空間哒啦洞,從發展旅遊業和傳承民族文化的角度,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進行研究,試圖發展出一條民族交流、交融、交往的三交模式。

雲南省博物館館員陳亮以《雲南傣族織錦非遺文創的發展探讨——以西雙版納勐臘縣曼朗村傣族織錦工藝為例》為題,以傣族村寨國家級非遺項目——傣族織錦為研究對象,從對傣族織錦的曆史、材料、工具、工藝流程、用途、紋樣、種類等方面的調查和分析入手,針對傣族織錦工藝和藝術圖案、傣錦的非遺文創開發,以及傣族織錦工藝在傳承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北京印刷學院碩士研究生劉歡以《非遺文創發展研究——以新餘夏布繡為例》為題,在對新餘夏布繡國家級傳承人張小紅以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吳婉菁對夏布繡的保護傳承和文創工作的調查基礎上,分析了夏布繡文創發展的現狀,從數字化、IP化、多元化、國際化推廣、知識産權保護,以及相關的理論研究、美育等方面,對夏布繡可持續發展策略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讨。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馬譽珂以《為美好生活而創造——女紅文化視角下的崇明色織土布》為題,通過分析崇明色織土布代表性紋樣特征,挖掘其中蘊含的女紅藝術文化内涵,研究崇明色織土布特色的造物之道,探索崇明色織土布科學合理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碩士研究生彭璐以《美美與共:蘇州光福鎮傳統工藝類非遺保護現狀研究》為題,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從記錄保護現狀、分析潛在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引發深度思考四個角度,對蘇州市的手工藝小鎮——光福鎮的非遺傳統手工藝及其代表性的傳承人生存發展現狀,進行了較為全面又深入的分析,為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發展的路徑提供了優秀的案例。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張毅、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王子怡在評議環節中,對這些青年學者紮實的田野調查工作給予充分肯定,表示看到了非遺保護将來廣闊的前景,也對其在今後調研過程中所需注意的細節等問題給出了具體建議。

第二場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陳岸瑛主持,發言嘉賓以院校青年教師為主。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副教授王妮以《荊楚地區藍印花布傳統鳳紋圖案的文創設計研究》為題,采用圖像分析法和文獻研究法對荊楚地區的藍印花布鳳紋圖案的地域特色、紋樣蘊意、造型特征與藝術特色進行歸納研究,通過分析傳統鳳紋圖案的基本造型特征,提取圖案造型元素運用到現代文創産品設計中,總結出一套符合當地地域特色的圖案運用方法,旨在開發藍印花布文創産品的創新設計方式。

廣西玉林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丁遠亮以《陸川鐵鍋工藝的創新性發展路徑》為題,從陸川鐵鍋工藝概況、特點、存在問題及其創新發展路徑等方面進行論述,提出在堅持健康、手工、建構師承體系的情況下,以校企合作創新産品設計,挖掘傳統文化及市場的在地性,通過塑造品牌加深人們對鐵鍋文化認同感,能夠有利于鐵鍋工藝有效傳承、創新發展和産業興旺。

齊魯文化(濰坊)生态保護區服務中心館員崔潔以《“兩創”視角下的山東手造——齊魯文化(濰坊)生态保護區手造現狀及未來發展路徑探究》為題,基于齊魯文化(濰坊)生态保護區内手造的現狀及問題,探索了手造的未來發展路徑。提出可在充分調研整合、創新跨界融合、夯實發展根基、強化數字賦能、搭建産業平台、探索公共美育方面,培育手造市場主體、多維度推動手造、促進手造産業化發展并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實現手造可持續發展。

山東藝術學院副教授姜坤鵬以《傳統手工藝融入文化旅遊的模式、問題與策略》為題,結合山東的在地研究,包含工藝美術批評的視角,從融入模式、存在問題、應對策略三個方面進行論述,認為文旅融合背景下,傳統手工藝參與其中要注重系統化、整體化的設計,注重挖掘傳統手工藝蘊含的生活美學和人文内涵,強化在旅遊中的深度體驗。

上海理工大學講師李志偉以《“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背景下上海非遺數字化保護方向》為題,從公共文化與非遺、數字權利的實現、數字與非遺數字化、數值化四個方面,結合上海文化區位的定位以及《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與促進條例》中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内容升級,聯系目前上海非遺數字化研究的情境,提出從遺産到數字資産的過程包含了物質和非物質遺産的數字化,而且最終都是物質化的,非物質的部分也以物質化存儲,并進一步探讨了公共文化産品語境下的非遺數字轉型。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王永強以《傳統工藝相關概念、分類及研究路徑》為題,在振興傳統工藝的背景下,對與傳統工藝相關的手工藝、傳統手工藝、工藝美術、民間美術、民藝、傳統技藝、手作等概念進行了辨析,對現有對傳統工藝的分類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對傳統工藝的研究方法與路徑進行了歸納概括與反思,認為應更多地應該關注“用”和“美”的關系,加強對一般民衆日常生活中普通器物的研究,注重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視角的綜合,利用藝術學、考古學、文獻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材料學的知識或者方法進行跨學科和滲透式的研究。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金江波作為評議嘉賓,指出發言者們關注聚焦知識服務于社會,非遺傳承如何走進現代生活和社會系統的生産環節,注重材料、工藝乃至傳承方式等本體性上的研究,體現了青年學者的社會擔當、責任與情懷。而青年學者們提供的視角以及研究的成果也提供了豐富的田野式的學術研究寬度和深度。他表示,帶動青年學者共同參與、建構新的一種理論框架,找出新的熱點問題,是非遺活态傳承非常重要、非常有生命力的一項工作。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資深實踐者項兆倫先生在對本場發言進行評議的基礎上,以《傳統手工藝與專業設計和現代制造業的分工》為題對本屆青年論壇作出了思考總結。他結合傳統手工藝在現代的發展需要,提出: 第一,手工藝需要設計,設計要緻用;第二,傳統手工藝需要參與現代制造業的分工,以拓展呈現和應用空間。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制造業的有機結合,會帶來兩個效果:一是工業化産品中出現一批體現精湛手工技藝的高端産品;二是手工藝産品本身有了更大的市場。項兆倫先生談到,從工業和手工藝的發展曆史看,從知名的品牌看,手工制作與機器制造是可以有機結合的,即精湛的手工技藝與現代科技和工業的結合。這已經是廣泛的實踐。非遺研培工作在這方面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廣大傳統工藝傳承人如何深造與提高,也還有很多文章要做。

論壇的最後,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趙罡宣布第六屆傳統工藝青年論壇圓滿結束,對支持單位、工作小組,以及來自社會各界的論壇支持者表示感謝,并指出未來不僅有“非遺管理者說”、“非遺從業者說”、“非遺研究者說”,還會新開辟出“非遺教育者說”等環節,此外,征稿的途徑、辦法也會更加豐富,讓不同的人彙聚到平台上講述在傳統工藝振興路上的各種心路曆程。

趙罡、趙淑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