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沙龍是什麼意思

沙龍是什麼意思

娛樂 更新时间:2024-07-01 00:44:55

來源:北京日報

沙龍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理發店都叫沙龍)1

沙龍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理發店都叫沙龍)2

沙龍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理發店都叫沙龍)3

從誕生以來,染發劑就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時尚。一方面,人們沉迷于它改變發色的“魔術手”,另一方面又對染發是否健康安全患得患失。但不管是向時尚靠攏,又或是對青春的追念,染發已經變成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 從自然界提取的色彩

人們對美的追求總是不遺餘力。有時,明明知道會有損健康,但仍放不下心中的那點兒執念。染發便是如此。

就像錢鐘書先生在《圍城》一書中的經典語句“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那樣,人們對發色的追求也是如此。白發老人想将頭發染得烏黑,使其看起來青春仍在;而滿頭烏發的年輕人卻偏要染成灰白色、紅色、紫色、綠色等,以顯得更時尚、更有個性。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染發之風興起于近幾十年,其實不然。為了抵抗自然規律并重塑靓麗的外表,染發是人類上千年不滅的時尚态度。

在一期《考古科學》雜志中,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寫道:“對于古埃及人來說,個性是如此的重要,甚至在死後制作木乃伊的過程中,也會想辦法将生前的發型保留下來。”這說明,頭發在曆史上得到了古埃及人最大程度的重視,發型在當時的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古學家從古埃及法老陵墓出土的文獻中發現,當時已經開始使用染色産品。公元前12世紀,被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一世派去美洲尋找草藥的匠人帶回了能染色的草本植物,他們從中提取出一種粉末狀的染料供王室成員使用。染料如此之“洋氣”,女性除了用它染指甲外,還用來染發,男性也會用其染胡須。但與現代人染發不同,她們很少對正在生長的頭發“下手”,而是将頭發剃光後做成假發,染色、編織再戴于頭頂。

那是色彩稀缺的時代,隻有貴族階層才能穿上染色布料,從自然界提取色彩是當時唯一的途徑。說起染發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了獲得一個新的發色,他們不惜嘗試各種不斷變化的配方,有的甚至算得上稀奇古怪。早期的染發原料包括鉛、銀、鐵、銅、汞等金屬,還有如漿果、核桃等植物果實制成的“染發粉”,甚至還有燒焦的螞蟻卵等碳化的動物材料。盡管這些染發品隻能塗抹于頭發表面,顔色也隻能維持到下次洗頭之前,然而這并不妨礙人們對染發的追求。

古埃及人鐘愛黑色,他們認為黑色是尼羅河淤泥的顔色,寓意為繁衍、新生、複活,在很多古埃及壁畫、雕塑中都可看到,黑色被用作标準的頭發顔色,因此他們從大自然中尋找将白發染黑的染發劑,即用草木灰、煮沸的胡桃殼和蚯蚓混合做成灰色染發劑,或者再加入燒焦的雞蛋等,這樣可以使發色加深。公元一世紀時期的羅馬人也喜歡深色的頭發,他們發現用浸醋的鉛梳子梳理頭發能使發色變黑,但由于加入了鉛,不少人為此付出了中毒的代價。之後,他們逐漸發現發酵後的螞蟥能夠将頭發染成黑色長達2個月之久,從此開啟了人類的染發史。

各地區對于發色的選擇各有偏好。古印度人偏愛用番桂樹葉作為染料将頭發渲染得亮麗多彩;古印度和波斯曾經非常盛行使用指甲花染料給手指甲、頭發和足底染色;日耳曼人則用羊脂、朱砂和山毛榉灰燼等混合制成洗發水,将頭發變得又亮又紅,這被看作是勇氣和榮耀的象征。最養眼的還是歐洲,他們對于發色的偏愛也比較靠近現代人的選擇,比如用胡桃染料将頭發染成淡棕色,或者用甘菊染料将頭發染成黃色。

染發之風在我國也早已有之。史書有明确記載,公元23年就有人開染發之先河了,不過不是女性,而是男人。公元8年,王莽篡奪西漢王朝政權,建立了新朝。在他60多歲時,農民軍勢力日益強大,社會矛盾激化,嚴重威脅着新朝的統治。這位“前衛”的皇帝已“皓首白須”,為了穩定人心、維護統治,他特意将頭發和胡須染成黑色,以掩飾其衰老的形象。這在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王莽傳》中有記載,稱其“欲外視自安,乃染其須發。”

此後,古人染發一度成為潮流。特别是隋唐時期,社會風氣比較開放,染發成風。唐代詩人劉禹錫就曾感慨:“近來時世輕前輩,好染髭須事後生。”宋代的一些文人、士大夫中,染須發的風氣也很盛行。大文豪蘇東坡曾寫詩對這一現象進行批評:“膏面染須聊自欺。”陸遊在《歲晚幽興》一詩中寫道:“蔔冢治棺輪我快,染須種齒笑人癡。”

此外,古代人們染發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東漢《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了一些染發“秘方”,如白蒿能讓須發變長變黑。漢代以後,人們認識和采用的染發劑越來越多。《本草綱目》介紹了不少可供染發的外用藥物,如用大麥、針砂、沒食子等可将頭發染黑。東晉醫學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用醋漿煮大豆來塗發染發,可以起到發須“黑如漆色”的效果。該方不僅被隋炀帝的後宮所采用,還被列為宮廷秘方,載入《隋炀帝後宮諸香藥方》中。但與西方染發劑一樣,這些秘方始終不能解決“易脫色”的問題。

2 意外得到的化學染劑

步入現代,愛美人士對發色的追求依舊,隻不過随着科技的發展,染發材料也在與時俱進。

在人類遍尋染發原料的時候,難免會落入有害物質的“坑”中,如硼砂、硫磺等。1562年,意大利馬利納洛博士就曾撰文指出,染發會使“頭皮受到嚴重損害,發根被破壞,頭發脫落。”17世紀初期,歐洲家庭常見的一本食譜上曾推薦過一種液體作為黑色染發劑,同時給出警告語:“避免接觸皮膚”。這個建議現在看來簡直讓人哭笑不得,因為那種液體指的居然是硫酸。

幾百年來,人們不斷測試各種新配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不管天然材料多麼豐富多彩,永遠也無法像化學合成染料那樣持久和鮮豔。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世界上第一種非天然染發材料是在偶然的情況下出現的。

19世紀中葉,瘧疾在歐洲橫行,每天會死數百人。許多科學家日以繼夜在尋覓治療瘧疾的良藥,以對付這種可怕的疾病。當時的治療方法隻有一種,即從金雞納樹中提取奎甯。但由于這種樹主要生長在南美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倫敦皇家化學學院(現為倫敦帝國學院)的德國教授威爾海姆·霍夫曼也是其中一位,他沉迷于煤焦油提取物研究,緻力于用合成材料仿制天然物質,并以此為原料制造奎甯,為此,他還選中了18歲的學生威廉·亨利·帕金做助手。

實驗室很簡陋,隻有一張桌子和一些放試管燒杯的架子,連自來水和煤氣都沒有。這對師生當時并沒意識到,以這樣的科技條件根本無法實現這一目的。實驗經曆了無數次失敗,他們一直沒有灰心,仍然每天堅持。1856年3月的一天,帕金做實驗時,将強氧化劑重鉻酸鉀加入到了苯胺的硫酸鹽中,結果燒瓶中出現了一種瀝青狀的黑色殘渣,他認為這次又失敗了,于是打算将燒瓶清洗幹淨。考慮到這種焦黑狀物質肯定是有機物,難溶于水,于是加入酒精并搖晃燒瓶,但意外的是,燒瓶底部出現了漂亮的藍紫色。這個實驗雖然沒有制出奎甯,卻意外地收獲到世界上首個人工合成染料——苯胺紫。他的發現給紡織業帶來了變革,也開啟了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

依據帕金的方法,可以從工業垃圾煤焦油中大量提煉出苯胺紫,不易褪色,價廉物美,平民百姓都能消費得起。可以說,世界因為帕金的發明而變得色彩缤紛。

這是世界上第一種人工合成染料,也是現代染發劑的開端。四年後,研究人員又從苯胺紫的衍生分子中找到了對苯二胺(PPD),這種變色因子至今仍是許多永久性染發劑中的基礎物質。1907年,第一種商業用途的染發劑在法國化學家尤金·舒萊爾的手中誕生,這款産品推出後,大受當時巴黎理發師的歡迎。為此,舒萊爾特意創立了一家公司,研發和銷售染色劑産品,甚至大打廣告,宣傳口号是“你也值得擁有”。到了1960年,染發已經變成司空見慣的事情,很多人都曾用過染發劑,所以人們無法了解一個人真正的發色,美國甚至要求在護照上寫上個人本身的發色信息。

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以來,在市場推動下,美發廠商紛紛研發出品種繁多的染發劑,植物染發劑作為最原始的染發方式被保留下來,而合成染劑包括暫時型、半永久型和永久型更能滿足人們的多種染發需求。

但不得不說的是,不少使用者染發後會嚴重過敏,生産商與各路專家近百年來對化學染發劑的安全性争議從未停止。研究者們認為染發劑有潛在風險,稱那些經常染發的女人罹患膀胱癌的幾率是不染發者的幾倍;歐盟消費品科學委員會為此還大幅提高了染料化學物的緻敏性評級,并且陸續禁止了22種染發化學物。環保人士認為,染發産品對環境是有害的,間接也會影響人體。但美發界的意見是,目前還沒有毫無争議的流行病研究表明,染發者有顯著的癌症風險。

不管怎樣争論,非常肯定的是,人們對染發難以割舍。于是,科學家又開始回歸到最初的植物染發理念中,開發基于石墨烯等物質的無毒染料。據外媒報道,英國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黑醋栗通常在榨汁後将皮丢棄,他們就從這些廢棄的黑醋栗皮中提取和純化了稱為花青素的天然色素顔料,用于染發劑中。将其塗在花白的頭發上,頭發可以變成鮮豔的藍色。通過改變染料配方,也能産生紅色和紫色。即使在洗發12次後,色彩也沒有顯著變化,這與化學永久性染發劑所提供的性能十分接近。

3 全球年消費量達百億美元

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紅顔易老,烏發漸白。

毛發研究世界權威、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庫爾特·斯坦恩認為,世界上各種族人頭發的“變色季”是不同的,如北美洲50%的人口到50歲時,一半的頭發會變成灰白色。當然,也有例外。有些人在20多歲或更年輕時就會“白頭”,而有些人即使年近90,白發依然不多。長白頭發的趨勢也有所不同:白種人通常在35歲左右,亞洲人在近40歲時,而非洲人則在45歲左右才會長。

“變色度”也因人而異。很多人是兩鬓先變白,緊接着才到頭頂,然後是胡須;也有人是頭頂先長出白發,另一些人則是胡須先變色,然後再“蔓延”到頭發。在衰老的早期,個體毛發可能表現出色素障礙,發幹上有的地方變成灰色,有的顔色正常。最終,整個發幹變成灰色,因為沉積在構成發幹的細胞裡的色素越來越少。盡管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研究色素沉着和頭發變白的機制,但目前還不清楚它是如何發生的以及該如何治療。雖然我們知道,頭發變白與年齡有關,由遺傳基因決定,但不知道是什麼啟動了這一進程。

頭發的顔色可以傳達特定的印象和信息,除了反映人的年齡外,還有很多微妙的含義,尤其是在西方國家。如傳統的西方童話故事中,多數惡毒的女巫擁有灰白色或黑色的長發;而美麗善良的公主則是一頭飄逸的金色長發。此外,紅發在歐美國家曆史上也具有消極的意思,他們認為紅發男性性格軟弱,而女性則相反,性格暴躁狂妄。

化學染發劑發明以來,特别是上世紀50年代之後,随着明星展示豔麗發色的宣傳和營銷策略,人們對染發的接受度和包容度越來越開放,染發行業長盛不衰。世界各地的人們每年在染發上花的錢要超過100億美元。在美國的美發和美甲沙龍中,染發服務收入占據了總收入的18%,估計有多達70%的美國女性會使用染發産品。

不過别小看染發技術,美國一位彩染大師在采訪中透露,傳統的染發技師就像油漆匠,做的是最基本的塗抹均勻的工作。而現在,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個簡單工作,實際上,染發比剪發還需要更多的創意和靈感。要想将染發做得好,要具備一些化學方面的背景和常識,還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染發并不隻表現在塗抹染膏的手法技巧,還需要自己不斷地動腦思考,如怎樣的顔色搭配才能夠體現整體發型的紋理、輪廓,怎樣調配出與衆不同的色彩等。其實,染發的世界非常廣闊,各種發型需要不同的染發技術來支持。行内人都知道,做失敗的染發不容易修複,而修剪失敗的發型則可以通過各種手段隐藏、變換。因此,在歐美國家,染發技師要比剪發設計師收費高。如果剪發收費100美元,那染發的價格就是它的兩三倍,而且同樣時間内技師能為兩人完成染發,總體收入比剪發師高很多。

冷門知識

理發師也曾管放血

在現代人眼裡,洗剪吹和治療疾病是兩種不同的工作。但在歐洲中世紀時期,這都屬于一類工作——都是醫治人的身體。根據這種看法,理發師和外科醫生的工作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樣的。

1462年,英國國王成立了第一個理發師公會,授予公會成員在倫敦擁有理發和外科手術的壟斷權。放血等手術曾是理發店的主要業務。每逢春、秋兩季,許多有錢人會定期接受放血,以增強體質,适應即将來臨的氣候變化。放血術原來由醫生施行,後來改由理發師承擔。而那些正牌外科醫生,憑借其解剖學知識默默地實施更多高難度手術,無視所謂的壟斷權,成立了外科醫生聯合會,并且其中一位還成功治愈了國王亨利八世的腿疼病。1540年,國王将外科醫生聯合會與理發師公會合并。雖然規定二者應各司其職,但在實際操作中“搶生意”的糾紛時有發生,别别扭扭地一直聯合了200年。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修剪毛發和治療疾病應該區别對待。理發師兼外科醫生的培訓主要從擔任學徒做起,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刮胡子、理發和實施小手術,如放血和放膿,而對身體的認識并不那麼精細。

相比之下,專門的外科醫生培訓則複雜深入了很多,槍傷、撕裂傷、潰瘍、骨折以及燒傷等都不在話下,外科醫生憑着技能漸漸赢得了理發師所沒有的尊敬。終于,理發師與外科醫生的“組合”在1745年徹底分開:外科醫生創辦了外科聯合會(後更名為“皇家外科醫學院”),而理發師則成立了理發師聯合會。這兩個組織至今仍然很活躍。

最有意思的是,現在美發店外呼呼轉個不停的紅白藍旋轉柱,并不是洗、剪、吹的意思,而是當時理發師兼外科醫生留下的物證。這根柱子是放血術的“代言”。當時,理發師兼外科醫生會切開患者手臂上的血管,放出“壞血”,然後用白色繃帶包紮。為了忍住“手術”疼痛,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手裡會緊握着一根杆子。在平時,纏着白色繃帶的杆子會放在店門前作為招牌,意在明确告訴人們,這裡提供放血服務。

後來,真的杆子和繃帶被噴上油漆的柱子取而代之:柱子有時會塗成紅色和白色(代表動脈和繃帶),有時會塗成紅色、白色和藍色(象征靜脈)。就這樣,紅白藍相間的旋轉柱成了理發店的标志。直到今天,旋轉柱在世界各地仍被當作理發店的象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