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各異氣,千裡殊風雨
——中西方月亮文化聯想的反向意義
一、月亮的永恒與多變
月亮缺而又圓,圓而又缺,周而複始,月複一月,不斷變化,無限循環。在中國文化裡,月亮代表着永恒。這種永恒以月亮在“圓”與“缺”之間不斷交替,以月底“死去”和月初 “重生”輪回呈現。
屈原《楚辭·天問》中有“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嫦娥因吃了不死之藥,飛向月宮,成為月神,長生不老,成為永恒的象征。
張若虛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等詩句,都表現了月亮的永恒。
但在西方人看來,月亮的盈虧圓缺 ,象征着變化無常,所以英語裡有“像月亮一樣多變”的說法。
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有“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變化無常的,每個月都有盈虧圓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許你的愛情也會像它一樣無常”地描述 ,充分表現了月亮的不可靠和多變。
二、月亮的明亮與晦暗
月亮是夜空的女神,主宰人類夜間的一切行為與活動。在這種概念基礎上,中西方文化裡産生了截然相反的聯想意義。雖然月亮不發熱,也沒有溫度,但月光能給人照明、指路, 是陪伴人們夜間活動的忠實伴侶。
李白《子夜吳歌》中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寫出了全長安的婦女在夜間月光下勞作的歡樂與美麗。
王維《竹裡館》中的“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等,寫出了人們與月做伴、與月相随的情結。
漢民族對月光的追随,與明月相伴的情景,在漢語裡留下許多詞語,如“皓月千裡”“風清月朗”“皓月當空”“光風霁月”“明月清風”“明月入懷 ”“披星戴月”“明月高照”“月懸碧空”等。
相反,在西方文化語境中,人們的夜間行動被看成是不光明、不光彩的行為,其行為活動多為“晦暗的”“非法的”。這種聯想意義源于希臘月亮女神是在夜間活動,而夜晚沒有陽光 , 陰冷夜黑,最适宜強盜活動。
《亨利四世》中, 福斯塔夫就宣稱:“讓我們成為狄安娜的獵戶, 月亮的嬖寵,讓人家說我們都是很有節制的人, 因為正像海水一般,我們受着我們高貴純潔的女王月亮的節制,我們是在她的許可之下偷竊的。”
《雅典的泰門》中,幹脆直接說“月亮是個無恥的賊,她的慘白的光輝是從太陽那兒偷來的”。
素材金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解讀
【作品簡介】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三大長篇力作之一,完成于1919年。小說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為藍本,講述了主人公查理斯·思特裡克蘭德為追逐繪畫夢想,擺脫現實束縛的人生故事。
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裡克蘭德有着富裕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兩個孩子健康聰明。但就在他與妻子婚後的第17個年頭,思特裡克蘭德突然離家去了巴黎,抛棄了在外人看來很好的事業和家庭。
人們都以為他有了外遇,但事實卻讓人大跌眼鏡:原來,他隻是為了畫畫!而且,他以前根本不怎麼擅長繪畫。别人都以為他瘋了,他幾次險些因饑餓和疾病而死,他的畫作也完全沒有品位,除了個别蹩腳的畫家把他當成上帝外,沒有人買他的畫。
他不停地流浪,最後來到了一個小島,與一個土著姑娘愛塔結了婚。他似乎很知足,隻要每天都能在那裡作畫就行。但最後他染了病,又成了盲人。新婚妻子一直照顧他,幫助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畫。後來,他因身體潰爛而死,妻子依照他的遺言焚毀了挂滿壁畫的屋子。
【多維解讀】
1.追逐夢想
《月亮與六便士》取材于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人到中年的證券經紀人思特裡克蘭德突然着了藝術的魔,放棄原有的穩定生活,開啟了颠沛流離的生活模式。他幾經周折抵達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在那兒找到安息之所,完成了許多傑出的作品。
毛姆在書中說:“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擡起頭看到了月亮。”這位天生為藝術而生的人,注定會在“神谕”的召喚下,在驅之不散的念頭的驅使下,沖出世俗的藩籬,走向藝術的至境。
可以說,沉浸在繪畫世界裡的思特裡克蘭德,之所以能夠忘卻一切來自俗世的煩擾,是因為理想給了他前進的動力,支撐着他在逆境中不斷前行,使他最終探索出一條獨特的藝術創作之路,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樣,成就了自己輝煌的藝術人生。
2.内心強大
對于沒有任何繪畫基礎的中年人而言,從零開始,走藝術之路,其艱難可想而知。然而,《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卻毫不畏懼,态度決絕:
“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兒。我由不了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裡,他遊泳遊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紮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書中這樣描寫思特裡克蘭德帶給“我”的沖擊:
“他的語言裡流露着一片熱誠,我不由自主地被他感動了。我好像感覺到一種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體裡面奮力掙紮;我覺得這種力量非常強大,壓倒一切,仿佛違拗着自己的意志,并把他緊緊抓在手中。我理解不了。
他似乎真的讓魔鬼附體了,我覺得他可能一下子被那東西撕得粉碎。但是從表面看,他卻平平常常。我的眼睛好奇地盯着他,他卻一點兒也不感到難為情。他坐在那裡,穿着一件破舊的諾弗克上衣,戴着頂早就該拂拭的圓頂帽,我真不知道一個陌生人會把他當作什麼人。”
【适用話題】
追逐夢想、找回自我、無所畏懼、迎難而上、内心強大、夢想的力量……
滿分作文把眼光從“六便士”上挪開
湖南長沙雅禮中學 周婷婷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很多人都把《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月亮”解讀為虛無缥缈的理想,把“六便士”解讀為觸手可及的現實,認為整本書就是一個關于理想與現實的故事,但我認為這本書不僅講述了“理想與現實”,而且讨論了“自我心靈訴求與社會價值”這一議題。
思特裡克蘭德的前半生從社會價值維度來說堪稱無可挑剔——有一份體面穩定的工作、一位美麗迷人的妻子、一雙聰慧可愛的兒女。隻要這樣日複一日地生活下去,他就會擁有優裕美滿的一生。他的生活是那麼安定,但他不安心。一直未曾實現的自我心靈訴求折磨着他。
關于思特裡克蘭德的出走,書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心裡有一種力量迫使他不得不這麼做”。很難想通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他如此決絕地放棄備受羨慕、井然有序的幸福生活。或許有人會以“夢想”一詞來解釋,但這個詞放在這裡似乎過于單薄。我想這力量來自心靈深處,神秘莫測卻又似乎唾手可得。這種力量,捕捉大馬林魚的聖地亞哥有,尋求複活的聶赫留朵夫有,住在瓦爾登湖畔的梭羅有,江山不及木工的明熹宗有……他們都在這種力量中過着一種心靈生活,離群而真實,孤獨而豐盈,憂傷而堅定。
我不能定義這來自心靈的力量到底是什麼,我也不知道人群中有多少人被賜予了這種神奇的力量,或者其實每個人都擁有這力量,隻是罕有人真正重視它……
但我知道,一個人一旦被這力量攫取,等待他的必然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孤獨之旅。我們繼續追尋思特裡克蘭德的足迹,他離家之後的生活無疑是每況愈下,他流落街頭,忍饑挨餓,被街頭混混毆打,嘗盡了生活的苦,但他拒絕妥協,拒絕讓步,繼續野蠻甚至瘋狂地追求自己的藝術之路。老人聖地亞哥亦是如此,是這神秘的力量促使他孤身駛入深海,幸運地捕獲了大馬林魚,又與群鲨反複搏鬥,直到失去了所有的魚肉……
我也知道,一旦被這力量攫取,就必須從人群裡出走,必須把眼光從“六便士”上挪開。我們如今碌碌終日,所追求的,可能大部分是來自社會價值定義的所謂的“成就”,即對“六便士”的渴望。我們的眼睛和心靈啊,都被“六便士”牢牢吸引住了。
“六便士”占據了我們生命中的絕大部分時間。我們無暇看月亮,無暇關注自我的心靈訴求。過一種純粹的有月光的心靈生活,隻不過是一種奢望和幻想。但我們還是為思特裡克蘭德驚詫、感動、自我反思。我們一邊驚異于思特裡克蘭德劍走偏鋒般的桀骜不馴,一邊又傾心于他對藝術的狂熱癡迷、純粹真誠。
世界那麼大,我也想去看看……但我們終究是被“六便士”囚禁住了。
我羨慕思特裡克蘭德,他用生命的前幾十年實現了社會價值,扮演社會賦予他的角色,而後勇敢丢棄“六便士”,用後半生去追随自己的心靈。
我不知道自己将來能否從“六便士”的囚籠中出走,但《月亮與六便士》無疑向我展現了社會價值之外的另一個維度。這本書提醒我,欲求更深刻的人生體驗,必須珍視心靈深處的力量,時刻要有把目光從“六便士”上挪開的勇氣。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