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大家都關心每天吃什麼。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吃飯的順序也很重要。特别是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代謝性疾病的特殊人群。
控制血糖是糖尿病人治療的一個重要内容,現在越來越多的健康人群也更多關注血糖的變化。
那麼,吃飯順序到底哪個先哪個後?不同的人群又有何差别?一起來看
進餐順序如何影響血糖?
衆所周知,碳水化合物對血糖貢獻最大,而我們的主食--米飯通常被認為是一種高血糖指數的食物。
人們以往傳統的進食順序:先吃主食,然後再吃蔬菜或者肉類,最後喝湯。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但近幾年,國内外的研究表明,優先進食主食(碳水化合物),餐後血糖會驟然升高,進食時主食、蔬菜、肉一起吃,餐後的血糖反應第二高,而與此同時,如果先吃蔬菜或者肉類,再吃主食,血糖就相對比較平穩。
究其原因主要是主食(碳水化合物)的血糖反應較高,而蔬菜和肉的膳食纖維和蛋白質的血糖反應較低,同時增加了飽腹感,減慢了胃的排空,延緩了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菜、肉、主食先吃哪個?
1、進餐時間
首先,進餐時間要有區别。
因為血糖升高時間在早中晚有差别,一般是中午、晚上時間血糖升高較快,因此在進餐時早、中、晚的進食總量要進行科學控制,早、中、晚餐比例為20%、40%、35%。
對于低血糖的人員,可以選擇少量多次,在三餐中間增加進餐次數,總量不變。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2、進餐順序
其次,要選擇進餐的順序。研究表明,選擇科學的進餐順序确實能夠有效控制餐後血糖。
有研究對以下四種不同的進餐順序進行考察,餐後的血糖差别較大:
①先吃菜,後吃肉和飯;
②先吃肉,後吃菜和飯;
③菜、肉、飯,順序間隔進餐;
④菜肉飯混在一起吃;
⑤先吃飯,後吃菜和肉。
研究表明:餐後血糖反應最高的是第5個順序(即先吃飯,後吃菜和肉),血糖反應第二的是第4個順序(即菜肉飯混在一起吃)。第1、2、3的進餐順序,餐後的血糖變化不是很顯著。
當然,如果在吃菜之前,先喝湯,效果就更好了。
綜上所述,按照湯→菜→肉→飯的順序間隔進餐,不僅能夠增加飽腹感,還能延緩胃排空,減少腸蠕動,有助于降低血糖。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不同人群有啥區别?
除了糖尿病人,一些肥胖、體重超重的人群,或者是妊娠期間孕婦,以及年老人群中血糖有異常的人群,也需要注意控制血糖,合理安排飲食,适當地注意調整進餐時間安排以及進餐的順序。
對于血脂異常的人群,除了監測控制血糖,還需要特别控制脂肪和膽固醇,餐桌上要少吃脂肪含量高的肉類,增加雞肉、牛肉食用,也适當多吃魚類,同時還要少吃動物内髒及豬腦、羊腦等。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有一些肥胖或者超重引發的高血壓人群,也需要監測控制血糖,并控制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攝入。
2022年4月26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正式發布,做到平衡膳食,全谷物、蔬菜水果和奶制品依然是重要的食物。
谷薯類:仍然是能量的主要來源,也是多種微量營養素和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成年人每天攝入谷類200g~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雜豆類50g~150g;另外薯類50g~100g。
蔬菜:每天攝入不少于300g;
水果:每天攝入200g~350g;
魚、禽、蛋類和瘦肉:平均每天120g~200g;
當然每天還需要吃各種各樣的奶制品,攝入量相當于每天300ml以上液态奶,同時适量吃堅果。
想加餐,需要注意的事項
餓了想加餐,可以嗎?當然可以。但是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加餐要控制加餐食物的總能量。
對于一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人、高血脂人群,高血壓人群,要控制總能量,可以根據自身身體狀況,适當地安排加餐,但加餐也需要控制總量,采用少量多次進餐。
二是選擇低升血糖指數的食物、增加蔬菜和優質蛋白食用。
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如全谷物燕麥、大麥、小麥全谷等,優質蛋白質食物,可以選擇比如牛奶、雞蛋、魚、蝦等。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三是嚴格控制高糖、高脂肪食物。
含糖的飲料尤其要嚴格控制,同時還要嚴格控制高脂肪食物,少食用煎炸類食物。
本文專家:谷瑞麗,河南省食品檢驗研究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副主任技師
本文審稿:劉智勇,河南省食品檢驗研究院,教授,河南省首席科普專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